郑云飞
作品数: 43被引量:418H指数:15
  • 所属机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所在地区:浙江省 杭州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游修龄
作品数:124被引量:570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稻作 稻文化 饮食文化 水稻 稻米
孙国平
作品数:33被引量:263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主题:遗址 田螺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考古学
陈旭高
作品数:6被引量:115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主题:遗址 稻作生产 河姆渡文化 田螺 大坝
蒋乐平
作品数:45被引量:315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主题:新石器时代 水稻 上山 遗存 长江下游
刘斌
作品数:56被引量:366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主题:良渚文化 考古 良渚遗址 新石器时代 玉器
稻谷遗存落粒性变化与长江下游水稻起源和驯化被引量:13
2016年
人工驯化的水稻有别于野生稻,落粒性变化是水稻最显著的综合驯化性状之一。本研究从形态和组织两方面观察了距今9000-8400年的浙江永康湖西遗址出土的稻谷小穗轴,结果显示既有野生型也有栽培型,以野生型为多,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栽培水稻,但带有很多野生祖先种习性。稻谷遗存的野生型和中间型的小穗轴基盘离层细胞组织观察结果显示均为不完全离层组织,维管束组织呈现星散状分布,有向现代粳稻演化的特征但不发达,表明粳稻是长江下游地区原始栽培稻的驯化方向。综合现代遗传学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认为长江下游地区的稻作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水稻落粒性驯化已基本完成。湖西遗址的植物遗存和硅酸体分析不仅提供了人类和栽培活动强化的证据,而且也提供了理解后起的跨湖桥、河姆渡等文化以栽培水稻为特色的混合经济形态的人类生态学线索。
郑云飞蒋乐平Gary W.Crawford
关键词:长江下游稻作起源
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及其生产力水平
郑云飞
跨湖桥遗址的人类生态位构建模式被引量:5
2013年
基于人类生态位构建理论对跨湖桥遗址动植物组合的分析表明,当时先民除了已经栽培水稻以外,还可能以多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干预许多物种的生命周期,以增加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可靠性,维持人类长期稳定的定居生活。这启示农业起源研究除了关注驯化物种证据以外,还应深入理解物种驯化的长期过程和人类行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将观察视野放宽到动植物物种出现明显驯化性状以前的阶段。
潘艳郑云飞陈淳
关键词:农业起源跨湖桥遗址植物遗存动物遗存
河姆渡古稻DNA提取及其序列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水稻(Oryza sativa)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驯化,在中国境内已发现大量稻作遗址.目前稻作史研究均是根据形态如小穗轴等来进行驯化进程分析,至今尚无利用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的报道.本研究对来自3个考古遗址(浙江田螺山遗址、江西新干战国粮仓和浙江湖州毗山遗址唐代文化层,年代分别为7000,2400和1200BP)稻作遗存进行了DNA提取,PCR克隆测定了4个基因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每个遗址均发现2个以上的水稻基因型,表明当时的种质尚处于混杂状态.与来自亚洲栽培稻以及野生稻的比较分析,发现至少一个古稻基因型在栽培稻中可能已丢失,同时本研究稻作遗存可能为粳稻类型,或当时可能尚处于籼粳稻混种或籼粳分化不明显状态,但粳稻类型占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在驯化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基因型分化.在田螺山遗址稻作遗存中还发现与无患子目、蒺藜目和十字花目植物高度同源的序列,这与遗址发现大量楝树遗存以及南方常见田间杂草芥类等植物遗存相吻合.
樊龙江桂毅杰郑云飞王煜蔡大广游修龄
关键词:ORYZASATIVA古DNA
全新世中期海平面波动对稻作生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浙江省余姚市田螺山遗址农耕遗迹剖面硅藻、植物硅酸体和种子分析显示中国东部全新世最高海平面出现在距今7000年以前.全新世中期海退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大面积的湿地平原,诞生以稻作生产为特征的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全新世中期海平面仍然有过多次波动,其中在6.4~6.3和4.6~2.1kaBP的两次海水入侵是全新世海退期以后的较大2次海面波动,另外在6.3~4.6kaBP湿地草原植被时段,也曾经发生过若干次规模很小、时间短暂的海水向陆地推进的过程.尽管海退期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可能不及高海平面时期,但同样对先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田螺山遗址农耕遗迹剖面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中期以后强度较大的海平面波动时,海水向陆地推进,淹没大片农田;强度较弱的海平面波动时,海水倒灌,土壤盐分升高,水稻产量下降.海平面上升对稻作生产的影响引起了先民食物结构中稻米比重下降,采集和狩猎比重增加.全新世中期以前的高海平面环境意味着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稻作源头可能在山区、丘陵的一些小盆地.
郑云飞孙国平陈旭高
关键词:全新世中期河姆渡文化稻作生产海平面上升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分析被引量:33
1990年
根据对文献中有关蝗虫及蝗灾记录的分析表明,历史上蝗虫完成一个世代约需2个月,若虫期约为40天; 农历六月常是蝗灾严重的月份。“大泽之涯”,旱涝无常处是蝗虫滋生的有利场所,而蝗虫又以为害旱作植物为主,这就决定了其滋生、迁飞的规律,由山东、河南、淮北等地北上或南下。风、雨是影响蝗虫迁飞的因素。古代蝗虫猖獗的原因正与气候、农业结构及人们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历史上对蝗虫的防治措施,如利用气候条件消灭虫卵、掘沟堙蝗、火攻、生物防治等等对今天仍有很大启发。
郑云飞
关键词:蝗虫灾害分析农业史
河姆渡遗址稻的硅酸体分析被引量:12
1994年
用植物硅酸体分析技术,对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堆积物和土壤中的水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进行了观察调查,以冀从细胞形成角度了解河姆渡稻谷的种属。结果表明,河姆渡遗址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以β型为主,占73.8%;a型次之,占22.1%;中间型占4.1%。平均尖度0.86,背离系数1,是一个以粳型为主的栽培稻群体,其生物学性状与现代的热带粳稻有相似之处。
郑云飞游修龄徐建民边其均俞为洁
关键词:河姆渡遗址硅酸体水稻粳稻
长江下游古代猪的母系起源驯化研究
向海刘琅青郑云飞孙国平赵晔李珺赵兴波
浙江余姚市施岙遗址古稻田遗存发掘简报被引量:3
2023年
施岙遗址古稻田遗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地处四明山余脉翠屏山与余姚江河谷平原交界地带(图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01′39″、东经121°22′31″,地表海拔1.4~4.2米,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图二)。经勘探发现,施岙古稻田遗存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米。为探索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和农耕方式的演变,并为后期建设规划提供文物保护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采用长探沟解剖与探方发掘相结合的方式,较大面积揭露了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与良渚文化时期的三期史前稻田.
王永磊宋姝张依欣梅术文陆雪姣郑云飞孙国平孙国平郑豆豆(绘制)王钰(绘制)梁江涛(绘制)何仁儒(绘制)袁云江(绘制)
关键词: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从历史文献看考古出土的小粒炭化稻米被引量:2
2006年
考古研究人员常常集中注意力于栽培稻是何时何地从多年生野生稻驯化而来,包括籼和粳在内。对于一年生野生稻通常不在视野之内。事实上,除大量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米)外,在华东和华南的新石器遗址中还出土有少量小而轻的炭化稻谷(米),时间约距今4000至6000年前。这些小粒种稻谷(米)在古籍尤其是地方志里,都有不断的记载,其中很少一部分至今还有种植。本文列举理由,以证明这些特别细小的出土稻米可能直接由一年生野生稻而不是多年生野生稻驯化而来。
游修龄郑云飞
关键词:栽培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