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卫杭
作品数: 88被引量:357H指数:10
  • 所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王睿
作品数:1,119被引量:5,581H指数:3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抗菌药物 药代动力学 抗生素后效应 加替沙星 铜绿假单胞菌
马萍
作品数:103被引量:37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
研究主题:他克莫司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药代动力学 LC-MS/MS法 人血浆
刘丽宏
作品数:428被引量:1,942H指数:2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临床药师 合理用药 药代动力学 药学监护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李鹏飞
作品数:194被引量:481H指数:1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药代动力学 人血浆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LC-MS/MS法 他克莫司
梁蓓蓓
作品数:289被引量:1,02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利奈唑胺 文献计量分析 药代动力学 大肠埃希菌 抗菌药物
环孢素A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环孢素A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了解影响环孢素A代谢的显著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搜集82例服用环孢素A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91个血药浓度及其相关资料,利用SPSS软件和逐步回归法分两次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运用内部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最终所得模型为Ln(Cl/F)=-4.418+1.598Ln(HGB)+0.008W,表明患者的体质量(W)及血红蛋白(HGB)含量对环孢素A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代谢影响较大,模型对血药浓度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为15.96%。结论:用SPSS软件和逐步回归法建立的群体药动学型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以用于指导临床给药,并且在样本量增大时,模型会逐渐完善,此法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马萍吴小枫童卫杭罗静陈慧张晓菲高文静孙健姿
关键词:环孢素A重症肌无力群体药动学
临床药师参与救治1例肾功能不全合并重症肺炎患者药学监护被引量:6
2011年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临床合理用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临床也越来越需要药师参与监控用药安全与疾病的救治过程,成为疑难重症疾病救治团队中的一员,对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童卫杭刘丽宏高文静陈慧杨润涛
关键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美罗培南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药学监护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株主动外排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外排泵在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004年 2月至2005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51株非重复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应用PCR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adeB结构基因及序列分析。结果受...
董涛王睿童卫杭柴栋裴斐梁蓓蓓方翼范燕李聪然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主动外排
文献传递
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单硝酸异山梨酯的浓度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单硝酸异山梨酯浓度。方法:选用 Zorbax Eclipse XDB—C_(18)色谱柱,以甲醇-10 mmol·L^(-1)醋酸铵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进行分离,样品用甲醇进行蛋白沉淀后进样,选用3200QTRAP 型质谱仪的多重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单硝酸异山梨酯的线性范围为5.0~1000.0ng·mL^(-1),定量下限和最低检测限分别为5.0和0.5 ng·mL^(-1)。准确度与精密度结果显示方法日间、日内变异均小于15%,相对偏差-4.5%~4.6%,方法提取回收率大于85%,稳定性较好。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灵敏、专属性强、重现性高,可用于单硝酸异山梨酯人体药物动力学试验。
李鹏飞刘丽宏丁春雷马萍孙健姿童卫杭杨京燕王文俭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单硝酸异山梨酯
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右氯苯那敏浓度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右氯苯那敏浓度。方法样品用甲醇进行沉淀蛋白后进样,Zorbax Eclipse TC-C18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的1mmol.L-1甲酸铵溶液,采用梯度洗脱进行分离,3200QTRAP型质谱仪的多重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对乙酰氨基酚线性范围为:0.05~20μg.mL-1,定量下限为0.05μg.mL-1,准确度与精密度结果显示对乙酰氨基酚日间、日内RSD均≤5.50%,相对偏差-8.08%~5.73%,方法提取回收率92.0%~99.0%,稳定性测定值与添加值的相对偏差均<15%;右氯苯那敏线性范围为:0.05~20ng·mL-1,定量下限为0.05ng·mL-1,准确度与精密度结果显示右氯苯那敏日间、日内RSD均≤13.71%,相对偏差-1.29%~1.71%,方法提取回收率89.8%~101.4%,稳定性测定值与添加值的相对偏差均<15%。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灵敏、专属性强、重复性高,可用于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右氯苯那敏浓度。
李鹏飞刘丽宏马萍丁春雷童卫杭杨京燕兰安杰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
复方氨氯西林胶囊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动学
2008年
目的研究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口服复方氨氯西林胶囊的药动学。方法12名健康志愿者,按拉丁方设计随机分组,分别口服复方氨氯西林胶囊0.5,1.0和2.0 g,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给药后的血药浓度,DAS1.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复方氨氯西林胶囊0.5,1.0,2.0 g,氨苄西林和氯唑西林药-时曲线符合一房室模型,权重采用I/C/C。氨苄西林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_(1/2)(0.99±s 0.15)、(1.03±0.15)、(1.2±0.3)h;AUC_(0~t)(18±4)、(31±10)、(44±11)mg·h·L^(-1)。氯唑西林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_(1/2)(1.1±0.3)、(1.12±0.27)、(1.08±0.14)h;AUC_(0~t)(2.3±0.6)、(5.1±1.1)、(10.2±2.0)mg·h·L^(-1)。氨苄西林和氯唑西林各剂量组药动学参数除c_(max)、AUC_(0~t)、AUC_(0~∞)外,t_(max)、t_(1/2)、Ke、MR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_(max)、AUC_(0~t)、AUC_(0~∞)均与给药剂量呈线性相关(P<0.01)。结论12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口服复方氨氯西林胶囊后,在0.5 g~2 g剂量范围内呈线性人体药动学特征。
童卫杭刘丽宏李鹏飞马萍丁春雷兰安杰
关键词:氯唑西林药动学液相串联质谱法
国产和进口他克莫司胶囊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被引量:4
2008年
他克莫司(tacrolimus,简称FK506)是日本藤泽公司1984年从链霉菌属培养物中分离得到的大环内酯类新型免疫抑制剂,现已能全合成。主要药理作用是能有效抑制T淋巴细胞激活,与内源性细胞受体结合,形成一个亲免素复合物,从而发挥药理作用。与环孢素A(CsA)相比,体内外试验证实他克莫司的免疫活性为CsA的50~100倍,临床可有效预防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逆转难治性排斥。CsA治疗无效者,65%-80%的患者可使用本品治疗。目前他克莫司已在肝、肾、心、胰等器官移植中广泛用于抗排斥及自身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本文通过比较国产和进口他克莫司胶囊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刘丽宏马萍李鹏飞丁春雷童卫杭孙健姿杨京燕梁冬梅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参数他克莫司生物等效性胶囊新型免疫抑制剂
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浓度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浓度。方法:选用Shim-pack VP-ODS色谱柱(5μm,150mm×4.6mm),以甲醇-10mmol·L-1醋酸铵为流动相,样品用甲醇进行沉淀蛋白后进样,选用3200 QTRAP型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氨苄西林、氯唑西林的线性范围分别在0.1~30μg·mL-1和0.05~15μg·mL-1,准确度与精密度结果显示方法日间、日内变异均小于15%,方法提取回收率大于90%,稳定性较好。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灵敏,专属性强,重现性高,可用于氨苄西林氯唑西林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
丁春雷刘丽宏童卫杭李鹏飞马萍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氨苄西林氯唑西林
哌拉西林/舒巴坦等5种抗菌药物对常见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其他4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对151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哌拉西林/舒巴坦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俐绿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属对哌拉西林/舒巴坦的敏感性最高,敏感率均为10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茼、葡萄球菌属对哌拉西林/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为80.00%-93.7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对两种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均比较敏感。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哌拉西林比较,有较强的抗药活性。
李聪然董涛梁蓓蓓柴栋裴斐钱皎童卫杭王睿
关键词:体外抗菌活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陈艳梅刘丽宏马萍童卫杭李鹏飞丁春雷兰安杰裴育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参数他克莫司健康受试者药物相互作用FK506基因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