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靖秀
-

-

- 所属机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所在地区:云南省 昆明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郑毅

- 作品数:259被引量:2,350H指数:30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研究主题:间作 蚕豆 小麦蚕豆间作 小麦 玉米
- 汤利

- 作品数:311被引量:2,806H指数:33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间作 蚕豆 小麦蚕豆间作 小麦 玉米
- 董艳

- 作品数:109被引量:1,103H指数:21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蚕豆 间作 根际微生物 小麦 连作障碍
- 赵平

- 作品数:131被引量:821H指数:16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间作 凝结芽孢杆菌 肉鸡 蚕豆 小麦蚕豆间作
- 董坤

- 作品数:183被引量:899H指数:15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蜜蜂 蚕豆 巢脾 蜜蜂养殖 间作
- 小麦蚕豆间作施氮对小麦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被引量:38
- 2010年
- 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及4种施氮水平(0、90kg·hm-2、180kg·hm-2和270kg·hm-2)对小麦植株体内氮含量、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及氮素养分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显著增加了小麦地上部植株的氮含量,与单作相比,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不同施氮处理间作小麦植株的氮含量平均比单作提高20.0%、21.9%、21.4%和17.1%;抽穗期和成熟期间作小麦叶、茎和穗中的氮含量均高于单作;间作显著提高了小麦植株的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与单作相比整个生育期间作小麦氮素累积量增幅为15.5%~30.4%。无论单作还是间作,小麦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累积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对单作小麦植株氮含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大于间作,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间作优势逐渐减弱;单作小麦植株的氮素吸收速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间作小麦植株的氮素吸收速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间作和施氮促进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间作优势与施氮水平密切相关,间作体系中氮素养分的合理投入是发挥间作优势的关键。
- 赵平郑毅汤利鲁耀肖靖秀董艳
- 关键词:小麦蚕豆间作施氮水平氮素累积
- 一种施用菌根真菌控制蚕豆枯萎病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蚕豆枯萎病的菌根真菌施用方法:菌根真菌菌剂的施用时间:于蚕豆播种时同时施用AM真菌;菌根真菌菌剂的施用方法:AM菌剂施用于土壤5cm深处,施用量为17g AM菌剂/株蚕豆;菌根真菌菌剂的种类:摩西球囊...
- 董艳董坤郑毅汤利胡国彬肖靖秀赵平杨智仙
- 文献传递
- 不同花色黄精属植物光合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黄精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研究4种不同花色黄精属植物资源之间的光合特性差异,为评价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科学选种及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不同花色类型的黄精属植物进行光合生理特性的测定,同时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黄精农艺性状及多糖含量。结果:不同花色黄精属植物间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资源2(黄绿色)>资源1(白色)>资源3(橘红色)>资源4(黄白色);同时光合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全天平均净光合速率表现为资源3>资源1>资源4>资源2,依次为5.61、5.36、5.30、4.37μmol/(m^(2)·s)。资源3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其余3个资源均呈单峰曲线。不同花色黄精属植物资源的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曲线相同,在14∶00达到最低值;4种黄精属植物资源的农艺性状(株高、地径)、折干率、多糖含量间均存在差异,资源1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余3个资源,资源4的株高最低。资源1和资源3的地径显著高于其余2个资源,资源4的地径最低。资源1和资源3的单株块茎鲜重显著高于其余2个资源,资源4的单株块茎鲜重最低。资源2的多糖含量显著低于其他资源,其他资源间无显著差异,不同资源间的折干率差异显著,表现为资源4>资源2>资源3>资源1。结论:不同花色类型黄精属植物资源的光合生理特性有一定的差异,为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栽培和育种提供参考。
- 武建林肖靖秀肖良俊
- 关键词:黄精属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农艺性状
- 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的氮钾营养对小麦锈病发生的影响被引量:66
- 2005年
-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间作有提高小麦氮吸收量的趋势.在低氮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突出,间作平均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2.33%~44.88%,边行优势平均为3.49%~66.66%;高肥料投入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减弱.随着氮肥投入水平的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也随之提高,而增施钾肥不能明显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间作和不同的施氮水平均不能明显提高小麦钾的吸收量,但增施钾肥有提高小麦钾吸收量的趋势.小麦/蚕豆间作可以明显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间作相对防效达22.2%~100%,增施钾肥平均降低小麦锈病46.15%~59.1%.锈病的发生与小麦体内的氮素营养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747** ~0.782 2**,与钾素营养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 肖靖秀郑毅汤利李隆朱有勇杨进成
- 关键词:小麦间作氮钾小麦锈病
- 低磷红壤的玉米磷肥农学效应与农学阈值被引量:3
- 2022年
- 为促进红壤磷肥高效利用,实现磷肥减施增效,通过连续3 a田间定位试验,在低磷红壤和4个施磷(PO)水平(0、60、90、120 kg·hm^(-2),分别记为P0、P60、P90、P120)下,研究施磷量对玉米产量、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磷肥农学阈值对不同施磷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低磷红壤上,施用磷肥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提高了玉米产量可持续指数,且玉米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在P120处理下产量最高,平均比P0处理显著增加210.48%,但与P90处理差异不显著。玉米当季磷肥偏生产力、磷肥表观利用率均呈现随磷肥施用量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其中以P60处理效果最佳。施磷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其中以P120处理有效磷含量最高,平均比P0处理显著增加313.44%。土壤磷平衡时的磷肥施用量为19.89~23.00 kg·hm^(-2)。低磷红壤玉米磷肥农学阈值为97.04 kg·hm^(-2)。研究表明,在西南低磷酸性红壤中,合理施用磷肥可提高玉米产量和玉米当季磷肥农学利用率,在本试验磷的基础养分条件下,按P90处理施磷,可实现玉米减肥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
- 苏丽珍张连娅王思睿曹卉敏肖靖秀郑毅汤利
- 小麦与蚕豆间作系统氮肥调控对小麦白粉病发生及氮素累积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7年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N_0(0 kg·hm^(-2))、N_1(112.5 kg·hm^(-2))、N_2(225 kg·hm^(-2))、N_3(337.5 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与蚕豆间作对小麦白粉病发生、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累积分配的影响,探讨间作系统氮肥调控下小麦植株氮素含量、氮素累积分配与白粉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单作还是间作,施氮(N_1、N_2和N_3)均增加了小麦籽粒产量,以N2水平下产量最高,单、间作分别为4146和4679 kg·hm^(-2);施氮加重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危害,N1、N2和N3水平下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AUDPC)分别平均增加39.6%~55.6%(基于发病率DI)和92.5%~217.0%(基于病情指数DSI),病情指数受氮素调控的影响较发病率大;施氮显著提高小麦植株氮含量(8.4%~51.6%)和氮素累积量(19.7%~133.7%),对氮素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与单作相比,间作小麦产量平均增加12.0%;AUDPC(DI)和AUDPC(DSI)分别平均降低11.5%和30.7%,间作对病情指数的控制效果优于发病率.间作显著降低发病盛期小麦氮含量、阶段累积量和叶片中氮素分配比例(降幅6.6%~12.5%、1.4%~6.9%和9.0%~15.5%).在本研究条件下,兼顾控病效果和产量效应,小麦施氮量不应超过225 kg·hm^(-2).
- 朱锦惠董艳肖靖秀郑毅汤利
- 关键词:间作氮水平小麦白粉病
- 长期不同驯化土壤遗留效应初探
- 2025年
- 为揭示土壤遗留效应在间作提高或维持系统生产力的机制中的作用,以田间施氮和不施氮水平下单作小麦、单作蚕豆和小麦蚕豆间作的长期驯化土壤开展盆栽试验,分析不同驯化土壤下小麦和蚕豆生长参数、根系形态及氮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同作土壤相比,异作土壤和间作土壤提高了小麦株高和叶片SPAD值,促进小麦根系形态生长,使根系变长50.0%和75.9%,小麦根系表面积分别增加了22.7%和27.6%;而蚕豆在异作土壤和不施氮的间作土壤条件下其根系分别变长55.9%和36.0%、变细13.4%和26.9%。与同作土壤相比,异作土壤提高了小麦地上部氮吸收量,间作土壤则主要提高了小麦和蚕豆地下部氮吸收量,分别为20.2%和35.3%。施用氮肥降低了异作土壤和间作土壤的促进效应,不施氮时促进效应表现为间作土壤≥异作土壤,施氮条件下表现为间作土壤<异作土壤。综上,异作土壤(轮作)和间作均能带来正向的遗留效应,不施氮的条件下,间作对后茬作物的促生遗留效应大于或等于异作土壤(轮作),施氮抑制了间作和异作土壤(轮作)的正向遗留效应。
- 张昌琦付中法陈升余玉梅朱映安肖靖秀
- 关键词:单作间作小麦蚕豆
- 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团聚体的影响被引量:6
- 2019年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单作玉米、马铃薯//玉米间作,采集玉米在3个不同生育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的根系和土壤,测定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总糖和土壤团聚体状况,分析根系特征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显著高于单作玉米(P<0.05)。玉米根系分泌总糖和总有机酸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而增加,间作显著提高玉米根系分泌总糖和总有机酸含量(P<0.05)。抽雄期,间作玉米比单作>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显著提高8.17%(P<0.05);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提高12.24%(P<0.05),分形维数(D)显著降低1.09%;团聚体破坏率(PAD)显著降低26.08%。玉米根系分泌总糖含量、总有机酸含量与R0.25、GMD、D、PAD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玉米间作对改变玉米根系特征及根系分泌物中总糖和总有机酸含量、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 程伟威王婷范茂攀李永梅王自林肖靖秀
- 关键词: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团聚体
- 不同微生物腐熟剂对烟末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被引量:38
- 2008年
- 以烟末为基本原料进行堆肥试验,在添加不同微生物腐熟剂条件下采用好氧人工翻堆堆肥方式,研究了烟末高温堆肥的腐熟进程。结果表明,添加福贝、定制、榕枫微生物腐熟剂缩短了烟末堆肥达到高温的时间,延长了高温分解持续时间,加快了堆肥pH值的增加和C/N比的下降,促进了氮的矿化和氨的减少,加快了烟末高温堆肥腐熟进程。添加微生物腐熟剂福贝、定制、榕枫的堆肥处理分别在堆肥7、14、15d后进入高温分解阶段(>50℃),持续高温时间分别为14、7和6d,而未加微生物腐熟剂的对照最高温度为45℃,未进入高温分解阶段。与纯烟末处理相比,添加微生物腐熟剂福贝、定制、榕枫的腐熟堆肥NO3--N含量分别提高了18.7%、12.2%、4.7%。添加微生物腐熟剂福贝的促进效果最佳。
- 李少明汤利范茂攀肖靖秀王自林芮晓林
- 关键词:烟末堆肥腐熟进程
- 间作和施氮对小麦和蚕豆籽粒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明小麦/蚕豆间作下作物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氮肥施用的响应。【方法】小麦/蚕豆间作田间试验于2019和2020年在云南昆明进行,供试小麦品种为云麦52 (Triticum aestivum L.),蚕豆品种为玉溪大粒豆(Vicia faba L.)。种植模式包括小麦单作、蚕豆单作、小麦蚕豆间作。每个种植模式均设4个施氮水平,小麦分别为N 0、90、180、270 kg/hm^(2),蚕豆分别为N 0、45、90、135 kg/hm^(2)。成熟期测定了小麦和蚕豆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单作、间作小麦籽粒的淀粉含量均显著降低。在4个施氮水平下,2019和2020年间作小麦较单作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10%和22%,支链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5%和18%,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18%和28%。间作蚕豆相较于单作蚕豆显著降低了籽粒支链、直链和总淀粉含量,且年际间变异较大。2019和2020年间作小麦籽粒总蛋白含量较单作小麦分别提高了5%和6%,醇溶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9%和15%;蚕豆间作也较单作提高了两年的蚕豆籽粒球蛋白含量和2019年的醇溶蛋白含量,但对蚕豆籽粒总蛋白及其它蛋白组分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小麦蚕豆间作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而对蚕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几乎无影响,因此,间作是一种具有品质优势的种植模式。
- 余玉梅喻仲颖李海叶吴鑫雨汤利郑毅肖靖秀
- 关键词:小麦蚕豆间作支链淀粉总淀粉蛋白质蛋白质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