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国良
作品数: 77被引量:564H指数:16
  • 所属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 所在地区:福建省 福州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虎才
作品数:123被引量:1,123H指数:23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 贝壳堤剖面 环境意义 气候变化 碳酸盐
张文翔
作品数:67被引量:666H指数:17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贝壳堤剖面 柴达木盆地 环境意义 贝壳堤 湖相沉积物
常凤琴
作品数:57被引量:511H指数:17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 贝壳堤剖面 碳酸盐 粒度 水质参数
杨明生
作品数:30被引量:261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 贝壳堤剖面 贝壳堤 古土壤 分子化石
朱芸
作品数:27被引量:152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泥炭 环境意义 苏北盆地 神农架大九湖
青藏高原冰蚀湖沉积物正构烷烃记录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以希门错为例被引量:16
2011年
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从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冰蚀湖湖泊沉积物中检测出正构烷烃系列分子化石,将其与湖区表层土壤及牛粪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认为冰蚀湖湖泊沉积物中C27-C33正构烷烃主要来自流域内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高等植物,且食草动物对高等植物的摄食消化过程并未显著改变C27-C33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在0—44cm的湖泊沉积物岩芯中,陆生高等植被来源的正构烷烃相对含量从底部到顶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此推测,湖区高等植被在0~44cm沉积时段内有逐渐退化的趋势.根据210Pb定年并结合已有的AMSH14^C年代,认为该沉积岩芯记录了希门错湖区过去近900a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其正构烷烃指标(ACL27-33,Paq以及Pwax)与区域温度记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特别是记录了相对寒冷的小冰期气候事件(LIA).说明冰蚀湖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即使分布模式不变,其代用指标依然精细地记录了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信息.
蒲阳张虎才王永莉雷国良NACE Trevor张淑萍
洛川黄土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段弱古土壤(L_1SS_1)分子化石及其古植被与古环境被引量:27
2006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1SS1)和相邻黄土层(L1LL1,L1LL2)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分子化石。W草/植=nC31/(nC27+nC29+nC31),W木/檀=(nC27+nC29)/(nC27+nC29+nC31)和W木/草=(nC27+nC29)/nC31记录了草本与植被、木本与植被、木本与草本比例变化规律的古植被信息。检测样品的CPI值为5.60—11.50,地质作用影响较小;通过磁化率、粒度和分子化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磁化率、粒度记录了环境变化及主要气候事件(相关系数达-0.81);而分子化石能较好地反映古植被变化。当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温湿变化、水热配置条件改善时,植被变化响应较迅速;当环境恶化、转向干冷时,响应较弱或滞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结果。整个研究剖面段样品以nC31为主峰的高碳数优势,分子化石表明末次冰期间冰段洛川地区(黄土高原)发育草本植被而没有出现以森林为主的植被。
杨明生张虎才雷国良张文翔樊红芳常凤琴牛洁陈玥
关键词:分子化石
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古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记录的MIS3晚期气候变化被引量:18
2010年
通过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泊贝壳堤剖面254cm湖相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析,结合现有的湖相记录资料,探讨了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区39.7~17.514CkaBP(校正年代为43.5~22.4cal.kaBP,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之间湖泊演化规律.在湖泊演化的不同阶段,正构烷烃呈现了不同的分布模式,体现了研究区植被变化及水文条件的改变.正构烷烃代用指标(CPIh,ACLh和Paq)与同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趋势一致,揭示了夏季太阳辐射是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间接影响了湖泊的演化.另一方面CPIh,ACLh与孢粉总浓度以及格陵兰冰芯气泡甲烷浓度变化趋势吻合,响应了气候快速变化的Dansgaard-Oeschger(DO)旋回,说明MIS3晚期察尔汗湖区气候相对暖湿阶段具有不稳定性.本次研究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受控于夏季太阳辐射来自古湖泊沉积物分子化石的最新证据.
蒲阳张虎才雷国良常凤琴杨明生张文翔类延斌杨伦庆庞有智
关键词:分子化石正构烷烃古气候太阳辐射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碳酸盐和瓣鳃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被引量:23
2007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生物壳体碳酸盐同位素及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探讨了贝壳堤剖面记录39.6~17.1kaB.P.(未校正14C测年,下同)期间碳酸盐和贝壳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和相关关系,指出壳体化石及沉积物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是湖泊水体温度和盐度的反映,其中δ18O对温度的指示意义更敏感,是湖泊和古气候演化很好的代用指标。根据这些指标重建的古气候与环境变化显示,在39.6~35.5kaB.P.期间,柴达木盆地处于温暖湿润期,周围山地降水增加,盆地内湖泊发育;自35.5kaB.P.开始,气候较前期更加湿润,是湖泊发育的最佳期;22.1kaB.P.以后,气候逐步转入较温暖的干燥期,湖泊开始萎缩、退化;末期17.1kaB.P.气候环境急剧恶化,形成石盐结晶,湖泊高湖面演化史结束。
常凤琴张虎才陈玥牛洁杨明生张文翔雷国良樊红芳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古气候
黔北石膏洞9.9~4.2 kaBP石笋微量元素记录及环境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对黔北石膏洞一石笋(编号SG-1)进行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和XRF元素扫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Mg/Ca、Sr/Ca和Ba/Ca比值都表现了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Mg/Ca比值在9.9~6.6kaBP偏低,6.6~4.2kaBP期间逐渐升高,整体变化趋势与石笋δ^18O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石膏洞石笋Mg/Ca比值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即降水增多(δ^18O偏负),岩溶水在母岩中滞留时间短,Mg/Ca比值降低;反之则升高。Sr/Ca和Ba/Ca比值在8.7~4.2kaBP的变化与石笋δ^13C变化趋势一致,呈反相关关系,植被和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可能是影响石膏洞石笋Sr/Ca和Ba/Ca的主要因素。但是在9.9~8.7kaBP,Sr/Ca和Ba/Ca比值与石笋δ^13C关系复杂,有可能同时受到温度、降水、地表植被和上覆土壤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运用Ba/Ca和St/Ca进行古气候研究时需要慎重,要注重多指标对比研究。
杨邦雷国良姜修洋
关键词:石笋微量元素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相地层正构烷烃与河蚬化石记录的古生态环境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常规14C、加速器(AMS)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一典型古湖相沉积剖面系统测年,并对测年结果进行不同组分和不同实验室对比,确定该剖面发育于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时期(39.7kaB.P.~17.5kaB.P.)。通过对剖面沉积物正构烷烃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携带了重要的湖泊演化的环境和生物信息,其中nC27/nC31记录了陆生植被的木本和草本相对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察尔汗高湖面前期,木本和草本相对含量变化较大,高湖面暖期相对含量变化较小。正构烷烃L/H、nC17/nC31、nC21-/nC22+揭示了湖体生物变化,显示湖泊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陆生植被更敏感。剖面软体动物河蚬的出现与L/H、nC17/nC31、nC21-/nC22+、nC27/nC31参数的变化幅度和频率均有较好的对比性,揭示了河蚬、低等菌藻类、陆生植被对气候环境作用的协同响应。
杨明生张虎才李斌常凤琴雷国良蒲阳
关键词:正构烷烃古生态环境
辨析“气候变暖”被引量:5
2012年
近年来人们对"气候变暖"及其机制的争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不再是单纯研究大气变化规律的科学,而变成一门与"减排方案"和"征收碳税"有关的政治与经济问题相联系,与国家经济利益有关的崭新课题."气候变暖"既与利益有关,就会难免偏离公正,偏离纯理论科学.本研究对国内外"气候变暖"最新动态进行回顾分析,得出以下认识和结论.1)过去百年城市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器测温度数据,如果没有对"热岛效应"进行矫正,无疑高估了过去百年全球升温的幅度;2)过去百年全球有所变暖是事实,但不同学者增温估算不一致.不仅升温幅度不确定,而且人类和自然因素对升温贡献各占多少也不确定;如果考虑到城市发展对增温估算的影响,过去百年增温应当比0.4℃更低,远没有达到历史上次级波动的变化范围.3)尽管过去百年地球有所变暖,但在万年轨道尺度上,现在地球处于变冷的大趋势过程中.对现在气候变暖更合理解释,是属于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变暖波动;4)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大气CO2浓度变化总是落后于温度变化,即总是温度驱动着CO2变化,而不是CO2浓度驱动地球增温.
刘秀铭李志忠雷培文赵国永姜修洋陈秀玲陈家胜朱芸吕镔雷国良李平原靳建辉陈渠
关键词:气候变暖
试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被引量:4
2012年
极端气候事件是在一定时间尺度上发生的不同于气候系统平均状态的气候突变.早第三纪的最热事件(PETM),第四纪中国黄土高原古土壤S4、S5记录的暖湿事件,砂黄土L9、L15记录的干冷事件等都是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末次冰消期的YD冷事件、全新世9次冷事件是在千—百年尺度上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出现于地球气候系统不同的冷暖背景下,它们的成因机制和表现形式有很多不确定性.20世纪以来发生的干旱、洪水、飓风、雪灾、沙尘暴等极端气候事件,无法用持续增加的温室气体的变化来解释.关于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随"全球变暖"而增加的结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简单地将现代极端气候事件统统归因于"气候变暖"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深入研究各个时间尺度上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的波动性、周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有助于科学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发展趋势.
李志忠刘秀铭陈秀玲姜修洋雷国良朱芸靳建辉胡凡根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全球变暖不确定性
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对中世纪暖期(MWP)的时空分异和区域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关系到对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驱动力的正确认识,也有助于客观地解析20世纪气候变化增暖的历史地位.本研究对中国疆域内各个地区MWP的一些成果进行梳理和再思考,表明MWP在中国疆域内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同地区MWP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中国中东部地区在800—1300 AD存在明显温暖期,各种地质记录和文献记载都有较明显反映;虽然西北部MWP表现不很明显,但是众多石笋、湖泊沉积和风沙沉积也记录了500—1500 AD间呈现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青藏高原各地MWP的表现差异明显,其中800—1100 AD暖期是高原东北部最暖的时期,而南部和西部最暖期分别出现于1150—1400 AD和1250—1500 AD.太阳辐射变化和火山活动可能是形成MWP的基本原因,而中国三大自然区下垫面条件的复杂多样性造成MWP发生过程和表现形式的时空分异.
陈秀玲刘秀铭李志忠姜修洋雷国良朱芸靳建辉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气候
洛川黄土剖面S_4古土壤及相邻黄土层分子化石与植被变化被引量:20
2007年
利用GC-MS对洛川剖面S4古土壤及相邻L5,L4部分黄土样品的分子化石进行连续检测,获得包括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类异戊二烯等丰富的类脂物分子,结合剖面高密度样品室内磁化率和粒度的测定结果,讨论了这一时期的古环境和古植被演化历史.依据正构烷烃与磁化率和粒度的相关性,结合CPI指标认为黄土-古土壤样品中的分子化石虽然受异地源有机质的可能影响,但它们的相关性证明源自样品中的分子化石真实地反映了黄土-古土壤形成时期的植被状况.正构烷烃平均碳链长度(ACL)与磁化率和粒度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在气候环境由冷干向暖湿变化时表现为较好的同步性;但在环境恶化过程中ACL记录则相对滞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及比值参数揭示:在黄土沉积L5向古土壤S4过渡过程中以C29为主峰,显示以木本输入为优势;在古土壤S4发育时期,以C31为主峰,显示草本比例相对增大、木本比例相对减小,具明显的草本输入优势.正构烷烃分析结果揭示:洛川剖面S4古土壤形成过程中以草本植被为主,没有发育典型的树林植被.
张虎才杨明生张文翔雷国良常凤琴蒲阳樊红芳
关键词:洛川黄土分子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