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华
作品数: 28被引量:116H指数:7
  • 所属机构:西双版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所在地区:云南省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李鸿斌
作品数:31被引量:208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双版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疟疾 登革热 登革2型病毒 系统进化分析 土源性线虫
张海林
作品数:306被引量:1,407H指数:26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研究主题:蚊虫 虫媒病毒 流行病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乙型脑炎
朱进
作品数:18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双版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登革热 登革2型病毒 系统进化分析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分子流行病学
李园园
作品数:15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双版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登革热 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疟疾 暴发疫情
冯云
作品数:113被引量:507H指数:15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研究主题: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虫媒病毒 蚊虫 肾综合征出血热 分子流行病学
西双版纳州2016年登革1型和2型病毒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2016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和登革病毒血清型、基因型及其传播来源。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 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结果 2016年西双版纳州共确诊登革热病例53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24例(勐腊县21例和景洪市3例),输入性病例29例(来自缅甸24例和老挝5例)。流行月份为7—11月。病例年龄以20~49岁组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9∶1。蚊媒监测景洪5—10月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为8.4~21,勐腊6—10月BI为7.6~18.2,勐海县9—10月BI为8.4~8.8,其它月份BI均小于5。从患者血清中获得13株登革病毒的C/Pr 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10株为登革病毒血清型1型(DENV-1)中的基因I型(Genotype-I,G-I),3株为登革病毒血清型2型(DENV-2)的亚洲基因I型(Asian genotype I,AG-I),均为东南亚地区的优势基因型。无论DENV-1或DENV-2均与近几年云南省瑞丽市、临沧市和东南亚地区的同型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西双版纳州2016年发生了包括本地和输入性病例并存的DENV-1 G-I和DENV-2 AG-I流行,并证实相邻的缅甸和老挝边境地区存在这两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流行,来自缅甸和老挝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西双版纳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此为西双版纳首次发生DENV-1和DENV-2 AG-I的本地流行。
范建华胡挺松张海林朱进李鸿斌高阳李卫平张富强范泉水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2型病毒进化分析流行病学
勐腊县城镇居民乙肝血清学调查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了解3个年龄组人群乙肝的感染率及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效果,为乙肝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检测城镇居民人群中的血清学标志,比较3个年龄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的阳性率及乙肝疫苗的接种率。[结果]各年龄组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分别是:94.9%、84.8%和42.5%。汉族各年龄组的接种率高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接种率。已产生乙肝血清抗体(抗-HBs)1~4岁占78.5%、5~14岁占62.5%、15~59岁占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疫苗在小年龄组接种率高,产生抗体效果明显,14岁以下年龄组的乙肝HBsAg阳性率比15岁以上年龄组低。
范建华来明月杨涛葛文珊肖育江谢开华赵来发丁保昌
关键词:乙肝乙型肝炎抗-HBSHBSAG少数民族
西双版纳州1985—2010年傣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描述西双版纳州1985—2010年25 a来7~18岁傣族学生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的变化特点,为研究傣族学生生长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中云南省资料,对7~18岁傣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985—2010年,7~18岁傣族学生形态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男、女身高分别增长3.94,2.99 cm,体重分别增长2.69,2.06 kg,胸围分别增长2.63,3.14 cm。各年龄组肺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男、女肺活量分别下降304.55,237.14 mL。速度素质男生基本持平、女生下降,力量素质均明显提高,耐力素质明显下降,柔韧性降低;女生除柔韧性优于男生,其余项目男生均优于女生。结论 7~18岁傣族学生生理功能和耐力素质指标明显下降。应针对学生生理功能和部分身体素质指标下降的特点,采取干预措施,增强学生体质。
周鑫康钧范建华
关键词:体质少数民族
西双版纳州2004-2013年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2004—2013年肺结核发病水平及流行特点,为控制结核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3年西双版纳州网络直报的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4-2013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肺结核病例7810例,死亡4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3.54/10万。2004-2006年报告的病例数逐年上升。发病率最高的是2006年(89.47/10万),2007年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发病率最低(60.05/10万);每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总体分布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各肺结核发病以青壮年组(15~49岁)例数最多。儿童组(O-14岁)最少:男性发病数明显多于女性;农民病例数为4323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5.35%;发病地区分布不均衡。年平均报告率以景洪市最高(92.36/10万),勐海县最低(56.32/10万)。[结论]西双版纳州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加强了DOTS管理措施,肺结核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肺结核病发病率在全州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中仍居第二位,应继续加强肺结核防治工作的投入和管理。
郭丽珠岩万明王江宁桂春萍范建华
关键词: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预测效果比较
2023年
目的比较灰色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2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测效果,为构建适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时期的短期预测模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22年12月12—31日所辖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上报的54836例就诊者相关数据,针对发热门诊就诊数、核酸检测阳性数、抗原检测阳性数3条时间序列分别构建灰色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并采用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发热门诊就诊数、核酸检测阳性数和抗原检测阳性数3条时间序列的灰色模型后验比C值分别为0.50、0.40和0.43,3条时间序列的指数平滑模型的R2值分别为0.36、0.56和0.53;构建的GM(1,1)灰色模型对3条时间序列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3%、72%和84%,霍尔特线性趋势非季节性指数平滑模型对3条时间序列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3%、66%和51%。结论灰色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对发热门诊就诊数的预测效果相当,指数平滑模型对核酸检测阳性数和抗原检测阳性数的预测效果相对优于灰色模型。
杨静雯范建华陈萍李海艳肖雄周晓芳王晓雯宋志忠
狠抓科学防控 确保人民健康——西双版纳州景洪市2013年登革热暴发疫情处置工作成效简介
2015年
2013年8月15日,西双版纳州确诊首例为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随后,景洪市城区及其邻近郊区病例数快速上升,直至10月发病数逐渐下降,流行期102天。报告病例1 269例,无死亡病例。报告登革热1 26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 253例,占病例总数的98.74%;输入性病例16例,占1.26%。所有病例的发病地点均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按病人户籍所在地划分,景洪市有4个乡镇。
李园园范建华
关键词:疫情处置输入性病例
1953-2013年西双版纳州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1953-2013年西双版纳百日咳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不同时期实际的防控策略将西双版纳州61年来百日咳防控工作划分为4个阶段,对各阶段的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卡方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53-2013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百日咳病例52,154例,死亡96例,年均发病率为129.33/10万,年均死亡率0.24/10万,其中自然感染流行期(1953-1969年)发病率315.61/10万,至免疫规划时期(2001-2013年)降至1.99/10万;1972-2013年,百日咳一年四季均有发病,3月份的病例开始增多,6-9月为发病高峰,10月后病例明显减少,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89.00%);职业分布以托幼儿童和学生居多(占83.91%)。[结论]西双版纳州百日咳预防控制工作成绩显著,但边远山区和边境地区尚存在免疫空白人群,仍存在小规模局部暴发疫情的可能,应进一步加强百日咳疫苗的常规免疫工作,提高接种质量,同时应加强对传染源管理、疫情监测及免疫水平监测,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百日咳的流行。
赵双燕陈绍云张建中杨洋李海艳徐文月范建华
关键词: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
西双版纳傣族中小学生蛔虫感染调查
2003年
蛔虫感染是中小学生较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传染病,为掌握傣族中小学生蛔虫感染情况,作者于2000年11月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李英刀天友朱建平范建华
关键词:傣族蛔虫感染学校卫生健康教育
云南省脑炎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基因Ⅰ和Ⅲ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调查云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者感染乙脑病毒(JEV)基因型状况。方法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医院和大理州医院采集脑炎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20份和脑脊液标本11份,用RT-PCR法检测JEV核酸,阳性者进行JEV-PreM/C区基因序列测定,用核苷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用RT-PCR法从11例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中检测到JEV核酸阳性3份(JB114、JB135和DLN24),而20例脑炎患者血清标本均为阴性。3株病毒的PreM/C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JB114、JB135与JEV基因Ⅰ型代表株同源性高达98.3%和99.2%,而与Ⅱ、Ⅲ、Ⅳ型仅为82.5%~84.6%;DLN24与基因Ⅲ型代表株同源性为94.6%,而与基因Ⅰ、Ⅱ、Ⅳ型分别为85.0%、82.5%和80.4%。进化树分析显示,JB114和JB135位于基因Ⅰ型分支中,DLN24位于基因Ⅲ型分支上。结果表明,来自西双版纳的JB114和JB135病毒株属于基因Ⅰ型,来自大理的DLN24病毒株为基因Ⅲ型。结论云南省乙脑患者中分别存在基因Ⅰ型和Ⅲ型JEV感染的病例,表明云南省存在这两个基因型病毒的共同流行。
袁军付士红张海林邓掌范建华杨卫红王静林曹玉玺冯云章域震李园园李鸿斌王宇朱进王力华梁国栋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基因型
云南省登革3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为阐明云南省2013年和2016年登革3型病毒(DENV-3)流行株的全基因组分子进化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采用C6/36细胞培养法从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病毒,用RT-PCR法扩增新分离DENV-3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ClastalX1.83和MEGA6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云南省本地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到10株DENV-3,其中西双版纳州2013年5株(简称版纳分离株),德宏州瑞丽市2016年5株(简称瑞丽分离株)。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这10株DENV-3的全基因组序列(10 707nt),其开放读码框(95~10 265)编码3 389个氨基酸。基于全基因组或各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版纳分离株均为基因II型(genotype-II),瑞丽分离株均为基因I型(genotype-I),并各自高度聚集为同一进化群并与东南亚流行株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版纳分离株间和瑞丽分离株间的全基因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75%~99.91%(99.40%~99.91%)和99.21%~99.68%(98.78%~99.57%),并与DENV-3原型株(H87)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21%~94.34%(97.88%~98.14%)和93.81%~93.98%(97.12%~97.67%)。与H87株比较,本次云南分离株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分别存在26和63个氨基酸位点的改变。本研究证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2013年流行的DENV-3为基因II型,瑞丽市2016年流行的DENV-3为基因I型,它们的传播来源分别为老挝和缅甸北部边境地区。本次云南DENV-3分离株与H87株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决定病毒抗原性和毒力的关键位点未见明显变化。
胡挺松张海林刘永华范建华邓波尹小雄李鸿斌李萍朱进杨召兰张富强范泉水
关键词: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同源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