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晓利
-

-

- 所属机构:河南大学
- 所在地区:河南省 开封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图像与文本的相互阐发--论《护生画集》的文本“互读”
- 2018年
- 当今学界对于《护生画集》文本的研讨聚焦于丰子恺所作之"护生画",而李叔同与丰子恺遴选或创作的诗文也是《护生画集》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和漫画共同构成了作品,故不应顾彼失此。本文意在为《护生画集》寻找一个新的开启方式,即立足于诗文与漫画的互文性,从漫画的文学性和诗文的"写生"两方面分析《护生画集》中"诗""画"文本的对话,并找出隐藏在诗文和画题中的"第三文本";然后以此为切入点,从文本的互文性深入到主体的互文性,阐释由主体间性导致的李"诗"与丰"画"之间的"契合"与"误读",进入多重对话层面;最终将视线扩展到文化视域,揭示《护生画集》诗画互文的内蕴显现:"护生"与"护心"不单纯宣传佛教文化,还要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戒杀"和"向善"超越了特定时代,要从源头处消解征伐。
- 范晓利
- 关键词:《护生画集》
- “空”在国画中之审美研究
- 本文为“空”在国画中之审美研究,围绕“空”在国画中的表现方式及艺术精神、文化蕴含展开研究。
首先以受众视角描绘“空”在国画中之投影,把国画作品中的“空”从形式上进行分类。即:“空”即物象,如,天、光、水、路,甚至人...
- 范晓利
- 关键词:国画作品文化蕴含文化哲学
- 文献传递
- 清儒陆世仪琴事考述
- 2019年
- 陆世仪在《思辨录》中明确提出琴学主张并切实践行于人生。他经常与友人雅集唱和,为善琴者作传,彰显儒者情怀的同时也为琴坛上"儒派"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正是在多位如陆世仪一样的儒者不经意间的推动下,琴坛之"儒派"虽无意立派,专精古琴演奏的艺术家们亦偶有微词,但是终被琴人认可。遗憾的是,此事为当代学界同仁忽略良久。考证陆世仪的琴事活动,考察古琴艺术与其人生之渊源,不仅是琴学界的课题,也是对陆世仪儒学思想的有益补充,极具学术价值。
- 范晓利
- 关键词:陆世仪
- 艺术文化学研究方法初探
- '艺术文化学'学科的构建在中国已走过百年历程,相对于艺术学门类中其他学科,应属较为成熟之列.在研究方法上要发挥传统方法的科学性,重视哲学方法的超越性,注重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辨的渗透。
- 范晓利
- 关键词:艺术文化学研究方法哲学思想
- 论清儒陆世仪的琴学思想
- 2017年
- 分析清儒陆世仪的琴学思想可以从琴事活动、琴学主张与思想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其一、曾创琴曲《采芝操》,主张学子应当时时操琴,但不必十分究心于琴事,以免有亏正业;其二、结合儒典从演奏技法、曲调音色、琴学流派三个方面批评清代琴坛,并提出定音调弦应以宋儒朱熹《琴律》为准,音色选择当重散声取实声,琴曲风格应尚简尚缓;其三、他的观点与清代琴人多有不合,但与其儒学思想相一致,对爱好古琴的当代人也有启发。
- 范晓利
- 关键词:陆世仪
- 张爱玲的美术修养与小说创作
- 2019年
- 本文以张爱玲小说为对象,从美术语言参与文本创作、绘画场景塑造人物性格、美术思维推动情节展开和文学构思统领美术思维4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美术修养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而管窥其美术修养与文学构思的互动。
- 范晓利
- 关键词:美术思维小说叙事
- 浅析儿童绘本与美术教材交互设计的价值及其发展路径被引量:5
- 2021年
- 当代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关于生活的概念是建立在电影、电视、手机、电脑等提供的图像基础之上的,当前中小学教育中使用的美术教材已经不能满足美术教师和学生们的需求。儿童绘本与美术教材交互设计模式在激发儿童的创新活力、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
- 范晓利
- 关键词:儿童绘本美术教材交互设计
- 论《护生画集》中文本的"互读"
- 当今学界对于《护生画集》文本的研讨聚焦于丰子恺所作之"护生画",而李叔同与丰子恺遴选或创作的诗文也是《护生画集》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和漫画共同构成了作品,故不应顾彼失此.本文意在为《护生画集》寻找一个新的开启方式,即立足...
- 范晓利
- 关键词:绘画作品互文性
- 清儒陆世仪教育理念探析及其当代价值
- 2017年
- 本文以《思辨录》为依据,探析清儒陆世仪的教育理念,他以扬善性、勤正念为立足点,重点分析少年接受教育的心理机制,并强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去其外诱,全其真纯"的重要条件。他的教育思想蕴涵着当代教育的精神,放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为当代素质教育中提倡的兴趣培养、责任感培养等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应引起学界同仁的充分重视。
- 范晓利
- 关键词:陆世仪教育理念
- 儒道并行而不相悖——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被引量:3
- 2008年
-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就求得心灵的平静来说,他的境界是最高的。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但生逢乱世无奈何归隐田园、皈依自然。(二)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大但是不拘于枯奥的玄理,而更接近怡情自然,应属于魏晋玄学思想中"别出"一派。陶渊明的寄情山水田园,虽是假借道、释之酒杯,浇己胸中之块垒,但是他在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中不断调和,最终达到了和谐自由的境界。所以他能够怀着生命的尊重和对于死亡的豁达,"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畅游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 范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