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珍
作品数: 65被引量:160H指数:6
  • 所属机构:江阴市人民医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无锡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俞海燕
作品数:47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江阴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颈动脉硬化 罗格列酮 FRAX
黄文龙
作品数:41被引量:94H指数:6
供职机构:江阴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颈动脉硬化 罗格列酮 胰岛素
施广德
作品数:40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江阴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颈动脉硬化 罗格列酮 胰岛素泵治疗
张晓兰
作品数:32被引量:153H指数:8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 自我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吴心池
作品数:30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江阴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颈动脉硬化 罗格列酮 微小RNA
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多普勒检查205例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双侧颈动脉。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餐后两小时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尿酸(UA)等指标。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四组间FPG、HbA1c、FINS、2hINS和舒张压(DBP)均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TC、LDL-C、UA、收缩压和脉压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HDL-C明显低于颈动脉正常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LDL-C及UA均高于其他组;不稳定斑块组的HDL-C均低于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TG、LDL—C、2hPG进入回归方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年龄、血压、血脂及餐后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在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也应控制餐后血糖,更应重视血压、血脂的干预。
郭晓珍俞海燕孙军卫施广德黄文龙
关键词: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
在中老年人群中2型糖尿病病程和FRAX评分之间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 探讨FRAX评分在与糖尿病病程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78例糖尿病人群,并收集相关临床指标。通过FRAX公式计算2型糖尿病患者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PHF)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PMOF)。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中FRAX与糖尿病病程之间的关系。 结果 发现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L 1-4 、股骨颈骨密度均无明显改变( P >0.05),而随着病程的增长,PMOF、PHF水平之间有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病程的延长两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P <0.05)。 结论 糖尿病病程与10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之间有密切相关性。
高远俞海燕郭晓珍张晓兰黄文龙
关键词:骨质疏松FRAX2型糖尿病
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取第4~8代细胞进行实验。用终浓度为1μmol/L血管紧张素Ⅱ诱导6 h,随机分成对照组(含10%FBS的DMEM培养基)、1μmol/L血管紧张素Ⅱ组、不同浓度罗格列酮(20、30、40及50μmol/L)干预组,30μmol/L罗格列酮干预不同时间组(6、12、18及24 h)。分别采用MTT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增殖周期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测定不同干预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血管紧张素Ⅱ组吸光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0、30、40及50μmol/L罗格列酮干预12 h及30μmol/L罗格列酮干预6、12、18及24 h后,吸光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管紧张素Ⅱ组增殖指数和S期细胞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罗格列酮干预浓度的增加或干预时间的延长,增殖指数、S期细胞分数及处于S期分数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血管紧张素Ⅱ组相比,不同浓度(20、30及50μmol/L)罗格列酮干预12 h及同一浓度(30μmol/L)干预不同时间(6、12及24 h)显著升高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罗格列酮至少部分通过上调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表达,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从G0/G1期向S期、G2/M期转化,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发挥血管保护作用。
任利群李荥娟郭晓珍盛祖龙刘乃丰
关键词:罗格列酮血管平滑肌细胞
两种餐前胰岛素对糖尿病胃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2年
目的研究速效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餐前皮下注射对2型糖尿病合并胃瘫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方法选取50例2型糖尿病合并胃瘫患者分为两组,在超长效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基础上分别予以速效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餐前即刻皮下注射,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情况。结果短效胰岛素组午餐、晚餐后血糖峰值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均明显低于速效胰岛素组,高血糖时间和低血糖时间亦少于速效胰岛素组(P值均<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胃瘫患者,选用短效胰岛素餐前即刻皮下注射有可能更好地与餐后血糖升高曲线匹配,减少血糖波动。
张晓兰郭晓珍施广德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胃瘫动态血糖监测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伴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伴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合并正常高值血压的T2DM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5例和罗格列酮治疗组60例。对照组维持原治疗,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1治疗。治疗前及干预3个月后分别观察两组血压(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罗格列酮组治疗后BP、TG、FBG、FINS、HbA1c、IRI均明显降低,ISI明显著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罗格列酮治疗T2DM患者在降低血糖、改善IRI、提高ISI的同时,可降低伴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血压。
郭晓珍俞海燕施广德黄文龙孙军卫方铭吴心池郁卫刚
关键词:罗格列酮2型糖尿病正常高值血压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和颈动脉硬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黄文龙郭晓珍孙军卫俞海燕施广德方铭吴心池
关键词:罗格列酮2型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硬化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频率的比较被引量:5
2001年
通过对 1型糖尿病和 2型糖尿病在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频率的比较 ,发现 1型糖尿病和 2型糖尿病病人在常规应用胰岛素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的频率相似 ,而上述病人与 2型糖尿病人口服降糖药的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俞海燕郭晓珍
关键词:低血糖糖尿病降糖药
诺和锐30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
2010年
目的探讨诺和锐30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诺和锐30联合罗格列酮4 mg/d;对照组单用诺和锐30治疗。随访12周,观测体重、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诺和锐30联合罗格列酮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诺和锐30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进一步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胥娟郭晓珍俞海燕
关键词:诺和锐30罗格列酮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
1,5-脱水葡萄糖醇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评估1,5-脱水葡萄糖醇(1,5-AG)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初发T2DM患者192例,通过糖尿病教育、营养指导、调整口服药物或胰岛素剂量使血糖达标;比较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第2、4、8周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糖(FPG),1,5-AG,果糖胺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时的1,5-AG为(5.40±2.81)μmol/L、(9.05±3.07)μmol/L,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86±1.30)μmol/L(P<0.05);HbA1c于治疗4周时开始下降。治疗8周时,血清1,5-AG与HbA1c、果糖胺、FPG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576、-0.594、-0.663,P<0.01)。结论 1,5-AG比HbA1c反应灵敏,能快速反应血糖变化,可用于T2DM患者早期的血糖监测。
陈华王尧施广德黄文龙郭晓珍
关键词: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干预治疗不合并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28例疗效观察
2012年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干预治疗不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方法:56例不合并糖尿病M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经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观察组28例在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BMI、WHR、SBP、DBP、TG、TC、HDL-c、LDL-c各项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除TG(P<0.05)较治疗前有差异外,其余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不合并糖尿病的MS患者实施二甲双胍干预,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陈育苗郭晓珍莫林林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糖尿病二甲双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