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方鹏
-

-

- 所属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 所在地区:浙江省 温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相关作者
- 金培声

- 作品数:10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抗生素耐药 急性胰腺炎 细胞因子类 常用抗生素 监测分析
- 李荣洲

- 作品数:46被引量:207H指数:8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大黄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脂质代谢紊乱 幽门螺杆菌 苯那普利
- 季婷婷

- 作品数:23被引量:154H指数:7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大肠息肉 高频电凝电切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
- 任宗海

- 作品数:29被引量:136H指数:7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抗生素耐药 疗效 血清
- 蒋益

- 作品数:119被引量:363H指数:11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溃疡性结肠炎 基因多态性 克罗恩病 CROHN病 炎症性肠病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消化科诊断为AP的患者60例,根据病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均30例。采集患者发病后第1、第4和第7天血液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MAP组,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浓度第4天较第1天显著升高,IL-1和IL-8的浓度没有明显变化;SAP组,血清IL-1、IL-6、IL-8、TNF-α和PAF的浓度第1天显著高于第4天,IL-10的浓度没有显著变化。结论:MAP和SAP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规律不同,对MAP和SAP的鉴别诊断以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金培声任宗海应卫星叶方鹏
- 关键词:细胞因子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血清多种细胞因子同时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清多种细胞因子同时检测对急性胰腺炎(AP)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符合AP诊断标准的患者48例,依据CT诊断结果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30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8例,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方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结果MAP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d水平分别为(25.00±1.92)、(59.78±4.51)、(55.31±8.5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8士2.65)、(1.80±0.66)、(18.72±7.8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IL-1、IL-6、IL.8、TNF-a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分别为(93.27±3.98)、(397.84±13.05)、(93.32±3.40)、(181.94±7.54)、(284.53±7.88)ng/L,显著高于MAP组[(25.00±1.92)、(34.12±4.96)、(13.06±1.86)、(55.31±8.54)、(175.25±30.1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多种细胞因子的检测对AP的早期诊断和鉴别MAP与SAP具有重要的价值。
- 金培声任宗海叶方鹏应卫星
- 关键词:胰腺炎细胞因子类
- 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浙江籍汉族人群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及Lewis抗原的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收集485例UC患者和58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SNa Pshot技术检测FUT2 rs281377、rs1047781和rs601338及FUT3rs28362459、rs3745635和rs3894326基因多态性。随机选取10例存在乙状结肠炎症的UC患者,另选10例确诊为良性乙状结肠息肉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比较乙状结肠中Lewis a和Lewis b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UC组FUT3 rs3745635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95%CI 1.339~1.699;P=0.038,95%CI 1.330~1.742)。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与远端结肠炎相比,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中FUT3 rs28362459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TG+GG)的频率明显降低(P=0.001,95%CI 0.567~0.786;P<0.001,95%CI 0.503~0.742)。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中FUT3 rs3745635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频率亦明显低于远端结肠炎患者(P=0.011,95%CI0.621~0.900;P=0.006,95%CI 0.553~0.845)。乙状结肠炎症UC患者和良性乙状结肠息肉对照组Lewis b抗原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UC患者乙状结肠隐窝上皮中Lewis a抗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8)。结论 FUT3基因多态性及肠道Lewis a抗原表达水平可能与UC相关。
- 吴昊叶方鹏王文星林秀清林道泼金捷蒋益
- 关键词:岩藻糖基转移酶血型抗原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敲除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2019年
- 目的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敲除(TRAIL-/-)小鼠中诱导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分析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缺乏对小鼠结肠炎症和肠道菌群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品系的TRAIL-/-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各24只,分为TRAIL-/-对照组(8只)和TRAIL-/-结肠炎组(16只),以及野生型对照组(8只)和野生型结肠炎组(16只)。两组结肠炎小鼠均连续7 d口服3.5%葡聚糖硫酸钠饮用水,诱导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方面评估结肠炎严重程度。收集小鼠结肠组织标本,采用高通量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结肠菌群组分,再应用USEARCH软件和R语言软件分析TRAIL-/-对照组、TRAIL-/-结肠炎组、野生型对照组和野生型结肠炎组小鼠结肠菌群组分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造模开始后,野生型结肠炎组小鼠和TRAIL-/-结肠炎组小鼠的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DAI)都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TRAIL-/-结肠炎组小鼠比野生型结肠炎组小鼠更早出现体质量下降、腹泻和便血。在造模后第7天,TRAIL-/-结肠炎组小鼠体质量下降(28.98±2.84)%,野生型结肠炎组小鼠体质量下降(17.87±3.7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3,P<0.01);TRAIL-/-结肠炎组小鼠的结肠长度短于野生型结肠炎组小鼠[(4.63±0.28)cm比(6.02±0.4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0,P<0.01);TRAIL-/-结肠炎组小鼠的DAI高于野生型结肠炎组小鼠(3.00±0.00比2.3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0,P<0.01);TRAIL-/-结肠炎组小鼠的组织学评分高于野生型结肠炎组小鼠[(6.19±0.25)分比(3.87±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7,P<0.01)。与野生型结肠炎组小鼠相比,TRAIL-/-结肠炎组小鼠的结肠黏膜上皮受损、隐窝结构破坏和炎症细胞浸润更加明显。与野生型结肠炎组小鼠相比,TRAIL-/-结肠炎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具有更高的α多样性:在科分类水平,T
- 郑淑姿黄开宇吴昊蔡静叶方鹏蒋益
- 关键词: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肠道菌群实验性结肠炎
- 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23
- 2009年
- 目的:对上消化道疾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检测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对135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Hp感染检测,并对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35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检出率为57.6%。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94.4%(151/160)、胃溃疡71.8%(79/110)、慢性萎缩性胃炎63.1%(123/195)、胃癌60.3%(38/63)、胃食管返流病56.2%(18/32)、慢性浅表性胃炎43.8%(299/683)。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3,P=0.0000)。不同性别、年龄H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8,P=0.184;χ2=9.2128,P=0.1009)。结论:上消化道疾病的Hp感染率较高,且两者关系密切;Hp感染与性别年龄无关。
- 季婷婷叶方鹏林莉
- 关键词:上消化道疾病
- 胰腺癌线粒体DNA突变研究
- 2010年
-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mtDNA)突变在胰腺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PCR与直接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2株胰腺癌细胞株(SW1990、JF-305)和1株原代培养的正常胰腺细胞mtDNA D环区的突变位点。结果 2株胰腺癌细胞和1株正常的胰腺细胞的mtDNA D-loop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点突变,SW1990共检测到8个突变位点,JF-305共检测9个突变位点。其中73位A-G、16223位C-T和16358位C-T这3个突变位点在2株癌细胞和正常胰腺细胞中均检测到,考虑为多态性变化;16211位C-T和16311位T-C2个相同的突变位点在2株胰腺癌细胞中均检测到,考虑为特征性突变。结论胰腺癌细胞mtDNAD环区具有多态性和突变性,其突变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叶方鹏金晓昇李荣洲
- 关键词:胰腺肿瘤突变
- PAK5在胃癌演化过程中的表达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讨PAK5在不同胃癌演化阶段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24例,其中非萎缩性胃炎(NAG)组患者1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完全性小肠上皮化生(CIM)组24例,CAG伴不完全性小肠上皮化生(IIM)组15例,CAG伴完全性结肠上皮化生(CCIM)组26例,CAG伴不完全性结肠上皮化生(ICIM)组11例,不典型增生(DYS)组15例以及胃癌(GC)组16例。采用免疫组化(IHC)和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检测PAK5在各组胃粘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7组间PAK5表达及平均光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HC PAK5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与疾病演化呈正相关(P<0.01),Western blot PAK5表达与疾病演化呈正相关(P<0.01)。结论 PAK5在不同胃癌演化阶段存在表达差异,其表达的升高可能与胃癌的演化密切相关。
- 叶方鹏安慧敏金培声蔡小鸟蔡佩佩
- 关键词:胃癌
- 胆总管结石并发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与药敏分析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对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进行胆汁培养,对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1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抽取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结果 1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96例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80.0%;共分离出病原菌10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共检出75株占70.1%,革兰阳性菌30株占28.0%,真菌2株占1.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环丙沙星较敏感,耐药率<20.0%,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高度敏感,耐药率均为0;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磷霉素及氯霉素较为敏感,耐药率<10.0%;真菌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较敏感。结论引起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盲目用药。
- 叶方鹏施正超应卫星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胆道感染病原菌药敏分析
- 四磨汤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观察四磨汤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内镜下证实的7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日2次,四磨汤口服液20mL,每日3次,治疗2周后改为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日1次,四磨汤口服液10mL,每日3次,治疗4周。对照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日2次,治疗2周后改为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日1次,治疗4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2、4、6周观察反酸、烧心及胸痛症状积分改变。2组患者治疗6周后复查胃镜,观察内镜下治愈率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周后治疗组内镜下食管炎治愈率为72.5%,有效率为92.5%,对照组内镜下食管炎治愈率为52.6%,有效率为76.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四磨汤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比单用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具有更好的疗效。
- 叶方鹏季婷婷任宗海蔡佩佩
- 关键词:四磨汤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
- 胰腺癌细胞线粒体DNA突变的检测和分析
- 2010年
- 目的 研究胰腺癌细胞线粒体DNA调控序列(D-loop)区突变情况.方法 用PCR与直接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二株胰腺癌细胞株SW1990,JF-305和1例原代培养的正常胰腺细胞的线粒体DNA D-loop区的突变位点.结果 二株胰腺癌细胞系和正常胰腺细胞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点突变,SW1990共检测到8个突变位点,JF-305共检测9个突变位点,其中73位A-G,16223位C-T,16358位C-T这三个突变位点在二株癌细胞和正常胰腺细胞中均检测到,考虑为多态性变化,其中16211位C-T,16311位T-C两个相同的突变位点在二株胰腺癌细胞中均检测到,考虑为特征性突变.结论 胰腺癌细胞线粒体DNA D-loop区具有多态性和突变性,其特征性突变有望成为新的分子标记.
- 叶方鹏李荣洲金培声蔡佩佩
- 关键词:DNA突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