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
作品数: 205被引量:5334H指数:45
  • 所属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
  • 所在地区:四川省
  • 研究方向:语言文字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王天翼
作品数:44被引量:319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主题:认知语言学 体认 构式 语言哲学 转喻
李弘
作品数:5被引量:329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认知语言学 体验哲学 语言起源 中西 词法
曾国才
作品数:21被引量:70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构式 H- W 句法 英语
李弘
作品数:4被引量:383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认知语言学 教学观 教学大纲 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
赵彦春
作品数:59被引量:1,612H指数:17
供职机构:四川外语学院
研究主题:翻译 句法 语言学 《现代辞典学导论》 英语
体验人本观视野下的认知符号学被引量:14
2011年
本文论述了认知语言学与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学派之间的继承性与批判性渊源关系,在(后)后现代哲学所倡导的体验人本观视野下批判了后两个语言学派的客观主义哲学立场,重新审视了索绪尔所用"social"的确切含义,意在澄清它与学界常说的"社会性"之间的分歧。笔者还尝试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运用于认知符号学,且基于"体验人本观"进一步论述了"一元观、体认观、象似观"的分析方法。
王寅
关键词: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认知符号学
动结构造中假宾语的认知分析(十一论语言的体验性)——汉语语法分析可用“动后语”取代“宾语”被引量:12
2008年
从英语动结构造中的假宾语说起,论述其主要特征并以此来探讨汉语对应构造和"动—名"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而主张在汉语语法分析中可用"动后语(Postverb)"来代替"宾语",以消除因术语而引起的误解。基于动结构造的体验性、及物性、突显性、独立性等特征论述了假宾语的认知机制,指出:倘若动结构造中谓语动词B、受力对象C和结果补语D三者语义关系难以周全时,人们倾向于以该构造原始义"突显结果"为出发点,采取"就后不就前"的认知策略,以牺牲BC间语义协调性为前提来满足CD的语义协调性,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王寅
分句语法主语的择用原则分析——认知语言学对语法主语择用的看法被引量:11
2006年
关于分句语法主语的择用原则问题各路学者作出了很多论述。在回顾种种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图形—背景原则和原型范畴理论以及Langacker提出的突显原则(射体—界标)来解释分句语法主语的择用问题。
王寅李弘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分句语法主语
基于ISVO构式和多重传承机制的汉语特殊句式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笔者曾在马建忠、吕叔湘两先生提出"起语"的基础上将英汉两语言的基本句型概括为"起语+主谓宾",本文拟将其称为ISVO核心构式,且尝试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中多重传承机制,统一用该核心构式及变体(主要从倒装、省略、同位等构式传承了相关信息所致)来分析国内常讨论的汉语主语疑难句式,以期能提供统一的解释方案。
王寅
关键词:构式语法形合法意合法
认知构式语法被引量:37
2011年
本文基于狭义认知语言学的权宜性定义论述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架构,两者与乔氏理论之根本差异所在,进而阐发(认知)构式语法的核心观点、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同时本文还对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回顾,初步展望认知构式语法作为一门语言学学科在我国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1)继续引进和阐发国外相关理论,且注意努力将其本土化;(2)结合理论多作个案分析和应用,且将其与汉语研究、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王寅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认知构式语法
“体验性概念化”语义观对后现代哲学“人本主义”的修补——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
语言学与哲学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哲学观都直接影响着语言理论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后)现代哲学所强调的人本主义。为文学界和翻译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而语言学界则深受结构主义和 TG 理论的影响,对其反应略显迟缓。认知语言学(C...
王寅
文献传递
Talmy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体认语义学刍议被引量:4
2022年
百余年来,语义研究先后出现了20多种理论,其中认知语义学当为最前沿。Talmy深入研究了动态性概念系统的建构、分类、过程、系统和语言表征,重点论述了五大图式系统,研究专题包括“注意窗和图形—背景(视角、突显)”“空间和运动”“计量和界性”“图式和宏事件”“因果、力动态和互动”等。本文拟从体认语义学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第一个专题(即注意窗和图形—背景)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研究发现,这些专题都与“体验观”相关,但这一核心原则未能体现在“认知语义学”的学科名称之中,Talmy更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非理性、多元化”等内容;同时,他还接受了乔姆斯基的语言普遍观,本研究认为这并不妥当。据此,我们尝试提出“体认语义学”,以作弥补与发展。
王寅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被引量:36
2010年
我国几位著名学者语重心长地指出了当前汉语修辞研究中所面临的方法老化,缺乏新理论等问题,主张深入挖掘、研究语言学理论,且强调要与国际接轨。本文依据此思路,论述了认知语言学(包括构式语法)与修辞研究在学理上、内容上和方法上都有较大的重叠性和互补性,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尝试在前者的理论框架中建构认知修辞学,并佐以具体案例分析作说明。
王寅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认知修辞学象似性
体认翻译学在歇后语英译中的应用——以《红楼梦》三译本中歇后语为例被引量:4
2023年
本文依据体认语言学和体认翻译学的核心原则“现实(体)-认知(认)-语言”简析了汉语中歇后语的体认性,发现其前项是基于生活经验(体)来预设,相当于谜面;后项是基于前项进行超常逻辑推理(认)得出的正题,相当于谜底。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汉民族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揭示了从“感性(体)”到“理性(认)”的升华性认知过程。《红楼梦》中歇后语的英译也可在“体认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加以研究,依据上述核心原则三要素来分析:1)异化“体”和“认”两项;2)归化前项(体),异化后项(认);3)异化前项,归化后项;4)归化“体”和“认”两项。笔者还依据杨宪益和戴乃迭、Hawkes、Bonsall的《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数据调查和简要分析。
王寅
关键词:歇后语《红楼梦》
命名转喻观——以石钟山命名为例被引量:21
2017年
索氏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乔氏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哲学基础都为唯心论,而认知语言学则与其针锋相对,力主从唯物论角度研究语言,提出了"现实—认知—语言"这一核心原则,认为语言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形成的。在认知加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当为首要,而近来的研究发现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笔者基于此提出了"命名转喻观":人们通过"体认"感知到某事物的一个特征,就据此来为其命名,从而出现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现象。位于江西九江境内"石钟山"的命名理据曾引来多位文人骚客的关注,出现了诸多解释,其实,他们的解释都未跳出"命名转喻"这一认知机制。该观点或许还预示:人类只能求得相对局部的知识,永远识不得世界真面貌。
王天翼王寅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唯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