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力为
-

-

- 所属机构:北京体育大学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文化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张连成

- 作品数:121被引量:354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天津体育学院
- 研究主题:运动员 自我控制 心理疲劳 运动员心理疲劳 身体锻炼
- 张立敏

- 作品数:24被引量:287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印象管理 自我观念 生活满意感 自我呈现 健身活动
- 毛志雄

- 作品数:134被引量:1,153H指数:19
- 供职机构:北京体育大学
- 研究主题:锻炼 锻炼行为 身体活动 身体锻炼 体育锻炼
- 孙国晓

- 作品数:17被引量:87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体育大学
- 研究主题:心理疲劳 动机 自我决定 运动员心理疲劳 反向眼跳
- 李四化

- 作品数:76被引量:142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体育学院
- 研究主题:射击运动员 射击 心理疲劳 运动心理学 竞技体育
- 运动员的完美主义可以预测心理疲劳吗被引量:9
- 2013年
- 旨在利用典型相关方法探讨运动员完美主义与运动心理疲劳之间的关系。采用《运动领域完美主义量表》(MPS-S-C)和《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对119名现役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运动员完美主义与心理疲劳之间存在相关。从典型相关看,外趋型完美主义者在知觉教练压力和关注错误中表现突出,更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包括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的负性评价;内趋型完美主义者在关注错误和反复思考上表现突出,更容易出现成就感降低的心理疲劳现象。(2)运动员呈现较高的完美主义特质;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主要体现在成就感降低和情绪体力耗竭上,对运动的认知评价较积极。
- 李小萌张力为
- 关键词:运动员完美主义心理疲劳
- 诺贝尔奖、心理学、运动心理学被引量:3
- 2005年
- 回顾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的研究以及被提名但未获奖的研究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这些贡献集中体现在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方面。介绍了首位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经济科学纪念奖)的心理学家DanielKaneman的主要研究工作,即在决策过程和决策系统中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决策和认知背景效应以及直觉思维系统与理性思维系统的交互作用。特别指出,诺贝尔奖给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发展带来的启示是:1)提出正确的问题,进行精巧的研究设计;2)使理论前导和实验检验相辅相成;3)沿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做持续不断的努力。
- 张力为
- 关键词:诺贝尔奖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 视觉失匹配负波及在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景
- 2012年
- 在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中,通常采用oddball范式获取视觉失匹配负波,其产生机制有疲劳假说和记忆痕迹假说2种,能够反映大脑的时间信息自动加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记忆和注意2个领域。目前,研究具有以通道内、主动范式为主,改良实验范式,重视理论价值,倾向医学领域等特点。研究瓶颈是刺激的编辑,突破口是范式的革新。在运动心理学中,可以致力于探讨视觉失匹配负波的功能意义和应用价值,体现在理论性探索、实践性应用和外围性拓展3个方面。面对体育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良oddball范式来解决。
- 李四化张力为
-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
-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特征及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关系
- 为了解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特征,并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Raedeke,Smith,2001)和训练比赛满意感问卷(张力为,梁展鹏,2002)对我国20个不同运动项目的3...
- 张连成张力为
-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心理疲劳运动员
- 文献传递
- 风险还是保险?——运动员身体自我研究述评被引量:1
- 2014年
- 从身体自我的结构、测量、发展、差异和关系问题的分类角度对运动员身体自我相关的元分析和研究报告进行归纳和评述,旨在为促进健康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主要结论:运动员身体自我结构与非运动员人群类似,PSDQ、PSPP等身体自我量表同样适用于运动员人群;运动员在运动能力维度上积极程度高于非运动员;元分析研究显示运动员的进食障碍风险稍高于非运动员,但体像障碍风险比非运动员稍低,效果量虽低但都可靠;性别、年龄、运动类型、竞技水平是探讨运动参与与运动员身体自我关系的重要第三变量。
- 陈荔张力为
- 关键词:运动员身体自我身体自尊身体意象
- 状态焦虑干扰抑制与转换功能: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根据注意控制理论与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两个理论相互结合的原理,借助眼动任务范式,通过2个试验检验自我损耗在状态焦虑与注意控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预试验探讨中文版E-crossing的自我损耗方法,即去除汉字中最常用的笔画"横",诱发抑制习惯性反应产生的损耗状态。试验一采用2×2的混合设计,自我损耗为组间变量,状态焦虑为组内变量;30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自我损耗组与非自我损耗组,经过6 min的自我损耗操控后,在高低状态焦虑下完成反映抑制功能的反向眼跳任务。结果表明,状态焦虑主效应显著(P<0.001,ηp2=0.572),自我损耗主效应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显著(P=0.034,ηp2=0.151)。试验二也采用2×2的混合设计,自我损耗为组间变量,状态焦虑为组内变量;33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自我损耗组与非自我损耗组,经过6 min的自我损耗操控后,在高低状态焦虑下完成反映转换功能的混合反向眼跳任务。结果发现,状态焦虑主效应显著(P<0.001,ηp2=0.450),损耗状态主效应边缘显著(P=0.098,ηp2=0.086),且二者有显著交互作用(P=0.026,ηp2=0.150)。结论:本研究支持注意控制理论假设,且发现自我损耗在焦虑对注意控制中的抑制与转换功能的干扰具有调节作用。提示,可以将自我控制资源作为缓冲剂,通过预防或补偿来应对高焦虑状态对注意控制功能的消极影响,抑制分心刺激,维持注意转换,保证运动员比赛的正常发挥。
- 朱小青张力为
- 关键词:自我控制状态焦虑
- 不同时间的自控任务对自我损耗程度的影响
- 目的:依据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自我控制力量是有限的资源,在完成自控行为之后会出现资源暂时短缺的现象,即自我损耗。本研究旨在探讨完成不同时间的自控任务是否会造成自我损耗程度的差异。方法:研究参与者某大学学生36人,随机区组...
- 李驰张力为
- 关键词:自我控制
- 文献传递
- 执行意向与自控损耗的关系
- 执行意向是指个体何时何地实施何种特定行为。自控损耗现象表明自我控制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个体在之前任务中施加自控会降低其在后续任务中的自控表现。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执行意向与自控损耗的关系,使执行意向成为自控损耗的一种有效的...
- 郭莹张力为
- 关键词:自我控制
- 身体自我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5年
- 1身体自我及其重要性身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看法[1],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评价(身体自我观念、身体意象),由此产生的对身体的满意度和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管理。作为个体自我意识中最先萌发的部分,身体自我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作用,是个体行为的动力、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者[2]。消极的身体自我往往与神经性厌食症、不健康的控重行为甚至是自残行为相关联,其研究意义不言而喻。张力为等人的系列实证研究表明,
- 张立敏张力为张婷婷
- 关键词:身体自我身体意象心理健康
- 残障者身体自我的影响因素被引量:9
- 2008年
- 身体自我是整体自我的核心成分,与心理健康、运动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考察残障者身体自我因残障所受的影响,探讨运动参与对残障者身体自我、心理健康的作用,在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残障类型、成残时间和性别三个重要因素以及运动参与对残障者身体自我的影响。结果发现:残障类型与身体自我不同的维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学习障碍对身体自我没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功能性的躯体残障更能损害身体能力知觉,而外显的残障能对身体意象造成更大的影响;先天残障、年龄较小的残障者表现出更低的身体评价;残障者的身体自我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独特的性别差异;适应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残障者提高身体自我评价和自我观念。对已有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讨论。
- 陈荔张力为
- 关键词:自我观念身体自我残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