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作品数: 12被引量:9H指数:2
  • 所属机构: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所在地区:湖南省 长沙市
  • 研究方向:艺术

相关作者

陈伟华
作品数:68被引量:93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
研究主题:电影改编 基督教文化 《阿Q正传》 中国电影 小说叙事
向志强
作品数:116被引量:495H指数:11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研究主题:媒介 实证研究 传媒产业 媒介产业 可持续发展
李蛟
作品数:1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系
研究主题:免费午餐 社会营销
从《催眠大师》到《记忆大师》——叙事风格的延续与类型创作的深化被引量:3
2017年
从《催眠大师》到《记忆大师》,陈正道在悬疑叙事、破碎化叙事,以及封闭空间叙事这三个层面上延续了相近的叙事风格,在故事的社会包涵性和伦理内核的构建上则实现了类型创作的开拓与深化,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为国产电影的类型化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贵的参照点。有感于此,试图对导演创作的类型风格做一个细致的鉴定与解析。
张婷婷
国族·革命·伦理——论抗战小说叙事中的女性身体
2018年
女性身体是抗战题材小说叙事中的重要现象,直接参与了知识分子对个体与国族/革命之间关系的历史想象。在这一由国族、革命、伦理话语交叉作用的复杂场域里,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对女性身体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感情倾向,女性意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不仅打破了男性文本的思维惯性,还有助于构建战争中极具女性本真经验的性别世界。
张婷婷
关键词:身体国族伦理
雅安地震中专业性网站科技信息传播分析
2013年
本文选择三个专业侧重不同的网站:中国地震信息网、中国天气网和中国科技网,对其在雅安地震专题报道中的科技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探求其科技信息传播规律,进而挖掘其优点和不足。
张婷婷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新青年》科学人物报道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新青年》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领导民众开展民主革命。本文研究《新青年》中的科学人物报道,分析其报道内容、报道特和社会意义,以期了解当时中国社会政治语境下的科学传播状况。
张婷婷
《火锅英雄》:都市草根的悲欢被引量:1
2017年
《火锅英雄》是中国青年导演杨庆继2009年推出处女作《夜店》后的一部小成本的黑色犯罪喜剧片,于2016年4月1日在内地上映。它以对极具地域色彩的历史与人本的涵盖力和多元的电影化视听手段的运用见长,既在呈现情感与人性的复杂跌宕方面获得了广泛的代表性,又适当地满足了观众追求新奇刺激的观影体验,并一跃成为四月电影票房排行榜上的一匹黑马。本文试图从影片对于都市草根形象的挖掘入手,透析现代中国底层人民的悲欢人生。
张婷婷陈伟华
关键词:草根人性命运黑色幽默
寻根文学与第五代导演的民俗电影之比较--从寓言化与民俗化视角出发被引量:1
2018年
“在整个大文化系统中,文学艺术作为表征形式、表层结构最为完整而灵敏地展示了文化的所有蕴涵。”20世纪20年代,文学和电影界的知识分子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主导思想氛围里,批判传统并反思历史,达成了承袭五四时期“启蒙主义”的创作心态,在知识分子话语中心制的保障下共同建构着新时期国家结构的意识形态工程。
张婷婷陈伟华
关键词:寻根文学第五代导演民俗化寓言化文化系统
浅析谍战剧《麻雀》的艺术特色
2017年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谍战剧《麻雀》,讲述了以“麻雀”为代号的中共卧底陈深潜伏在汪伪特别行动处处长毕忠良身边,与其斗智斗勇并成功窃取日军代号为“归零”的重要作战计划的故事。该剧以其生动的角色设定、紧凑的叙事节奏和富有感召力的信仰力量,在众多谍战剧中独具特色。本文拟从剧作对人物形象的反常规化描写、汇聚多种手法为一体的叙事特征以及将市场化传播规律与主旋律内核有机缝合的影像话语三个视角,
陈伟华张婷婷
关键词:同名小说作战计划叙事节奏艺术特色
从“免费午餐”谈微博的社会营销被引量:2
2014年
"免费午餐"是一场社会公益活动,也是媒体人主要通过微博所开展的社会营销活动。在这场社会营销活动中,微博自身强大的传播效力、媒体人的公信力及传统媒体对微博报道的跟进,都有效地扩大了"免费午餐"观念的影响;同时,微博给人们提供了直接捐款、淘宝"购买"、义卖"竞拍"等献爱心的渠道,也有效地促进了"免费午餐"的实践。微博为社会营销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平台。
张婷婷李蛟
关键词:社会营销
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被引量:1
2011年
在跨文化传播中,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空间。分析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与现实发展状况,探索如何在坚持民族气质的同时使中国电影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走向国际,是本文对跨文化传播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向志强张婷婷
关键词: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民族性
20世纪20年代《自然界》对“科学的中国化”的议程设置
2014年
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自然界》1926至1931年全部6卷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自然界》对"科学的中国化"的议程设置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通过文章数量来凸显核心议题;在传播内容上加强"中国化"特征;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增强议题吸引力;专业的编撰队伍保证了文章的严谨性。《自然界》在对"科学的中国化"的议程设置中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推动了当时西方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为后来声势浩大的"科学化运动"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