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军
-

-

- 所属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 所在地区:辽宁省 大连市
- 研究方向:艺术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
- 江南影像:传统伦理道德的乌托邦想象被引量:1
- 2015年
- 20世纪30年代,在"新生活运动"和罗明佑追求民族化电影的共同催生下,《国风》《天伦》《慈母曲》应运而生,对江南地区给予了特殊的影像关注与呈现。而受公司开创者罗明佑的影响,这些影片在江南影像的审美层面之外又赋予其特殊的、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象征与寓意,开辟了早期中国电影对"伦理江南"的记忆与回望。这些影片成为早期上海电影中别具一格的作品,是构成"海派电影文化"极为重要的一块影像拼图。
- 邢军
- 关键词:伦理道德乌托邦
- 镜鉴之思:关于国产电影复映
- 2023年
- 2023年4月,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国内外新片争奇斗艳之余,几条数据信息也引人注目。4月18日电影节展映开票,重映的《悲情城市》(4K)与《天若有情》成为影票售罄的“领军”影片。随后,作为每年北京电影节的“抢票”大热门,“修复经典”单元又为影迷奉献了包括《胭脂扣》《香魂女》等华语电影在内的国内外经典影片。
- 邢军
- 关键词:国产电影《胭脂扣》《悲情城市》经典影片华语电影
- 莫里亚克“德斯盖鲁”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2014年
- "德斯盖鲁"系列小说是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的代表作品之一。四部小说围绕觉醒了却又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女主人公苔蕾丝·德斯盖鲁展开,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犹疑以及莫里亚克对宗教信仰与救赎的深思。该系列创作的别致之处在于除了对苔蕾丝的深入刻画外,还极其精准与细致地展示了苔蕾丝身边的各色人物以及他们与苔蕾丝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这些人物的刻画既是情节描写的需要,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莫里亚克通过不同人物与苔蕾丝之间的关系,为其建立了一个难以挣脱的人生之网来象征苔蕾丝在封闭、压抑的阿尔热鲁斯庄园、圣克莱尔庄园与外部自由世界之间的游离、挣扎与无法逃脱。在这个复杂的网中,不同的人物象征着不同的力量,代表着苔蕾丝命运的不同侧面。
- 邢军
- 苦楝叶的苦涩——印度电影《曼托传》评析
- 2024年
- 印度女导演兰迪塔·达斯拍摄的《曼托传》聚焦著名乌尔都语作家萨达特·哈桑·曼托生命的最后十年,以印巴分治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示曼托作为一个成长在印度的穆斯林的情感撕裂。电影在记述作家生平重要事件的同时,还以叙事上的独特手法完成了曼托作品与影片观众的“双重对话”,曼托的精神世界由此获得更为真实、深入的艺术再现。
- 邢军
- 关键词:传记电影印巴分治叙事
- 在边缘中无所着落——《Hello,树先生》中“树”的形象寓意被引量:1
- 2012年
- 在影片《Hello,树先生》中,树这一形象负载着影片编/导对中国城乡边缘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失语"的边缘阶层的关注与悲悯。这个形象支撑着整部电影的精神内涵。
- 邢军
- 关键词:边缘人狂欢
- 在现实与过往中穿越——《谜一样的双眼》的转场艺术被引量:1
- 2010年
- 阿根廷与西班牙合拍的《谜一样的双眼》以其引人的悬念情节、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结以及对70年代阿根廷黑暗政治的回望获得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而影片对电影视听语言的精彩运用也成为其获得赞誉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过去与现实时空的不断转换中,导演充分利用了电影艺术形式本身的特质为影片构筑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在不同时间的流转中,电影的转场设置为观众带来了思考的空间与对电影艺术的享受。
- 邢军
- 关键词:转场声音特写
- 静穆之美与虚静哲思——哈斯朝鲁电影的审美风格建构
- 2018年
- 影片《剃头匠》《长调》和《唐卡》是导演哈斯朝鲁的代表性作品。它们既呈现出现实生活的质朴,又体现出导演对传统与个体生命交融的思考。哈斯朝鲁将西方传统美学的"静穆"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虚静"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 邢军
- 关键词:审美风格
- 007:渐行渐远被引量:1
- 2009年
- 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公映后,代号007的英国军情六处间谍詹姆斯·邦德便风靡全球,至今007系列电影已经上映了22部,但2007年,邦德开始变了。或许是长久的审美疲劳带来了近两次的邦德变身。但并不成功的变身却使得邦德的前途更为渺茫。好莱坞片场留给邦德的空间似乎越来越狭窄。也许渐行渐远的邦德在这之后会脱胎换骨,但似乎更可能的是邦德的悲情退休。
- 邢军
- 关键词:詹姆斯·邦德消费文化
- 《画皮》:为谁而画?
- 2008年
- 上映6天过亿,10天近1.53亿,19天冲过两亿元大关,电影《画皮》成为中国内地有票房统计以来,第六部突破2亿元票房的国产大片。号称中国首部魔幻动作巨献的《画皮》借蒲松龄《聊斋志异》
- 邢军
- 关键词:意识形态女性观文化霸权影片商业电影
- 《阅后即焚》:对话中的“悖谬”与“对应”
- 2010年
- 好莱坞独立制片的旗手科恩兄弟的电影总会以异乎寻常的方式打动观众。即使在叙事上被指为了无新意的《阅后即焚》中,科恩兄弟也用对话模式中的"悖谬"与"对应"再一次证明了其构建电影奇观的巧妙与高超。在"悖谬"与"对应"的指向下,人生的荒诞与无奈再次上演。喜剧之下,仍旧是科恩兄弟对人世黑色的冷眼旁观。
- 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