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MZ023)

作品数:14 被引量:77H指数:6
相关作者:黄龙光玉波白永芳杨晖李虎更多>>
相关机构:玉溪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彝族
  • 3篇彝族民间
  • 3篇祭祀
  • 2篇神圣
  • 2篇生态意义
  • 2篇文化
  • 2篇民族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传承
  • 1篇滇中
  • 1篇多样性
  • 1篇信仰
  • 1篇眼镜蛇
  • 1篇遗产
  • 1篇彝族传统
  • 1篇艺术
  • 1篇云南少数民族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外流
  • 1篇丧礼

机构

  • 8篇玉溪师范学院
  • 7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作者

  • 13篇黄龙光
  • 3篇玉波
  • 2篇白永芳
  • 1篇李虎
  • 1篇杨晖

传媒

  • 3篇广西民族研究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艺术学院...
  • 1篇学术探索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河南教育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内蒙古大学艺...
  • 1篇文化遗产
  • 1篇西南边疆民族...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族文化传习馆: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被引量:22
2012年
区域性大学是区域内教育、智力、人才的聚集地,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核心内驱动力源。今天,区域性大学拥有地缘、智识优势,应具备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区域性大学民族文化传习馆,是一种基于地方性知识观,尊重文化差异,倡导文化多样性理念下的新型非物质文化传习模式,它使传习者在与主流普适性知识的不断比较和整合中,实现"美美与共"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诉求。
黄龙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濒危语言被引量:2
2011年
濒危语言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类。当前濒危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身份得不到确认,不利于濒危语言的深度记录、整理、保存以及实际传承和具体保护。加强濒危语言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与依赖其作为重要载体的民间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活态的群体传承与保护。
黄龙光
关键词:濒危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志及其书写被引量:11
2012年
民俗志基于民俗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一把利器,属于民俗研究的重要环节和结果呈现。民俗志书写不应只是一种资料汇集式的民俗记录,它应具有一定的理论追求,允许民俗学者的个性化诗性与美学书写。民俗志书写,更应贴近民俗主体的现实民俗生活,关注其民生与人性问题。
黄龙光
神圣的春鸟——彝族咪嘎哈祭祀仪式木刻艺术被引量:2
2012年
作为滇中南彝族一个传统节祭,咪嘎哈祭仪中必制春鸟、农具等重要的微雕木刻艺术。在审美特色上,咪嘎哈木刻艺术体现出一种原始、朴拙、生动、单纯的美,在文化内涵上,它承载着彝民祈丰的美好愿望。木刻艺术的审美及其意义,源于咪嘎哈祭祀仪式生活,如果抛开彝族传统宗教信仰这个木刻艺术创制、呈现的生成逻辑源头,我们将失去仪式木刻这类特殊的原始艺术。
黄龙光玉波
关键词:彝族木刻艺术
彝族民间咪嘎哈祭俗的生态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作为滇中南彝族民间一个大型传统节祭,咪嘎哈祭俗具有多重生态意义。年度性咪嘎哈习俗,通过一系列严格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不断强化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唤醒着民族历史记忆,传递着民族文化心理。咪嘎哈节祭酬神、娱人的民间艺术展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传播,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丰盛的飨食互动,推动村寨内部及其与外部社会多向交流,整合村落间各文化主体,构建良善的民间社会生态关系,维系和谐至亲的地域社会。
黄龙光玉波
关键词:彝族生态意义
论社会变迁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的变迁被引量:8
2016年
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源生内涵及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剧烈的社会变迁,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经历一系列变迁。作为一个整体的水文化生态共同体,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水环境、水信仰、水技术与水制度的变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具有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社会生态三重重要生态功能,应全面调查、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中爱水、养水、惜水、护水、管水等极富生态价值的内涵及其实践进行传承与教育,以推进边疆少数民族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
黄龙光杨晖
彝汉杂居村落双语传承调查研究——以滇中塔甸村为例
2012年
历史上,民族文化互化总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影响,它们之间不总是对等、平衡的。滇中塔甸村彝汉杂居现状,是彝汉两个民族在共同地域上长期文化互化的结果。塔甸村彝汉双语使用现状,因汉语作为国家民族共同语的强势地位,总体上呈现出彝母语语用功能有所减退的趋势。为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民族语言关系,应大力开展相对弱势的彝母语教育和传承。单向度的彝母语教育和传承,离不开作为母体的彝族文化传统的整体传承和教育。
黄龙光
彝族民间林木崇拜及其生态意义——以峨山彝族自治县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彝族民间林木崇拜习俗,出于林木在彝人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源于彝族古老的以祖灵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彝族林木崇拜的内涵丰富,涉及的林木、林地种类繁多,它们自古受严格而神圣的民间规约保护,具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义。在当代社会变迁的语境下,有效传承少数民族林木崇拜的文化传统,将其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接,可推进边疆少数民族生态和谐社会的建设。
黄龙光白永芳
关键词:彝族生态意义
神圣的送灵——彝族民间丧礼花鼓舞仪式展演被引量:6
2011年
作为一个典型的送灵仪式舞蹈,彝族民间丧礼花鼓舞,是强化彝族历史记忆的特殊肢体形态艺术。花鼓舞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义务,它表面上是行孝必备的礼仪,深层次是彝族祖灵崇拜艺术化符号。彝族花鼓舞的丧礼参与和艺术展演,主要承担安魂、驱鬼和送灵的功能。花鼓舞于丧礼仪式,不是一种客位的参与和展演,其关系不是简单的被采借和被征用的关系,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全由彝族民间丧礼仪式反向赋予。
黄龙光
关键词:花鼓舞
绿春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生态实践——兼谈哈尼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被引量:7
2011年
绿春县城一带13个村落延续了700多年的"阿倮欧滨"祭祀,不仅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可贵传承,更是哈尼族生态保护的典范实践。表层意义上,"阿倮欧滨"联合祭祀不断强化着祭祀圈13个村落的地缘联系,以及母寨"窝拖布玛"在其中的神圣地位;深层意义上,联合祭祀是对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至关重要的水源地"阿倮欧滨"及其周围林地的持续有效保护。"阿倮欧滨"祭祀作为绿春哈尼族传统文化深层内核机制,持续不断地发挥着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
黄龙光白永芳玉波
关键词:生态实践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