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基金(2007-58)

作品数:28 被引量:266H指数:10
相关作者:郑瑞强陈齐红於江泉林华卢年芳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泗阳县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预后
  • 6篇休克
  • 6篇通气
  • 6篇综合征
  • 6篇感染性
  • 5篇重症
  • 5篇感染性休克
  • 4篇血必净
  • 4篇血必净注射液
  • 4篇重症监护
  • 4篇重症监护病房
  • 4篇注射液
  • 4篇窘迫综合征
  • 4篇呼吸窘迫
  • 4篇呼吸窘迫综合...
  • 4篇急性呼吸
  • 4篇急性呼吸窘迫
  • 4篇监护
  • 4篇监护病房
  • 4篇病房

机构

  • 20篇江苏省苏北人...
  • 9篇扬州大学
  • 1篇泗阳县人民医...

作者

  • 18篇郑瑞强
  • 16篇陈齐红
  • 15篇於江泉
  • 14篇卢年芳
  • 14篇林华
  • 13篇邵俊
  • 10篇汪华玲
  • 5篇窦英茹
  • 3篇何胜虎
  • 2篇徐日新
  • 2篇王海霞
  • 1篇史甜
  • 1篇郭凌翔
  • 1篇殷静静
  • 1篇顾翔
  • 1篇潘春芳
  • 1篇季方兵
  • 1篇赵平
  • 1篇吴晶涛
  • 1篇张乐

传媒

  • 5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中华急诊医学...
  • 3篇中国综合临床
  • 3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5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胸部影像学变化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总结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胸部影像学动态变化及其与治疗的关系。方法观察2009年11月-2010年2月ICU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临床症状和胸部影像学变化的特点,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共有7例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均在出现临床流感样症状后约7 d病情明显加重,表现为严重呼吸窘迫、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平均氧合指数(PaO2/FiO2)<200 mm Hg,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大片斑片状浸润影,所有患者在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同时均给予呼吸支持,其中2例因无创机械通气效果不佳改为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所有患者均给予白蛋白提高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利尿等治疗措施后,临床症状缓解,胸部影像学表现浸润影有吸收;治愈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肺部有不同程度纤维化表现。结论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肺组织损害重,临床治愈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肺组织纤维化。
於江泉郑瑞强郑瑞强卢年芳林华柴青卢年芳张乐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胸部影像学肺纤维化
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胃排空障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比较红霉素、甲氧氯普胺以及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胃排空障碍的作用,筛选出影响红霉素、甲氧氯普胺起作用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227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和需要早期肠内营养支持>5 d的患者,分为3组:红霉素组(73例,200 mg,iv,gtt,q12 h),甲氧氯普胺组(78例,10 mg,iv,q8 h),红霉素(200 mg,iv,gtt,q12 h)联合甲氧氯普胺(10 mg,iv,q8 h)治疗组(76例)。各组第1次给药在入ICU 24 h后第1个08:00,共5 d。记录每日胃液潴留量以及患者基本情况。比较每日的胃液潴留量以及每日肠内营养喂养成功率。结果 (1)联合治疗组每日胃液潴留量最少,红霉素组次之,甲氧氯普胺组最多(P<0.05)。(2)联合治疗组的喂养成功率最高,其次为红霉素组,甲氧氯普胺组最差(P<0.05)。(3)肠内营养前24 h的胃液潴留量、高血糖水平、缩血管药的使用明显影响红霉素或甲氧氯普胺的促进肠道动力作用。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胃排空障碍效果显著。肠内营养前24 h的胃液潴留量、高血糖水平、缩血管药的使用为影响肠道动力药作用的独立相关因素。
卢年芳郑瑞强林华陈齐红邵俊於江泉
关键词:红霉素甲氧氯普胺胃排空重症监护病房
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在心脏手术后患者脱机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支持性通气模式(ASV)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脱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5例体外循环下行非复杂心脏外科手术后常规转入ICU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ASV(31例)或SIMV+PSV(34例)两种通气模式,并按标准的脱机程序脱机。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力学指标呼吸频率、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ASV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气道峰值压力、呼吸频率、气道闭合压(P〈0.1)分别为(236±42.8)min,(15.8±2.0)cmH2O,(13.8±2.2)次/min,和(1.8±0.4)cmH2O均显著短(低)于SIMV—PSV组[分别为(317±39.7)min,(19.8±2.9)cmH2O,(17.9±1.7)次/min,和3.4±0.6cmH2O,均P〈0.05],而潮气量和气道顺应性[分别为(560±68.2)mL和(65.3±12.2)ml/cmH2O]均显著高于SIMV—PSV组[分别为(465±58.8)mL和(50.4±11.6)ml/cmH2O,均P〈0.05],两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兀统计学差异。结论ASV模式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加速气管插管的拔除,减少气压伤,是一个安全、有效的临床脱机模式。
卢年芳郑瑞强林华陈齐红於江泉邵俊
关键词:适应性支持通气心脏手术脱机
集束化管理对胸外科患者术后合并重症感染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集束化治疗策略对胸外科患者术后合并重症感染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的作用,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2月ICU收治的79例胸外科术后合并重症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策略,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严格6h集束化治疗方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早期目标化治疗(EGDT)目标达标率、平均住院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28d病死率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28d内机械通气时间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OFA评分为(7.9±2.2)、(7.4±2.3)、(6.2±2.5)、(8.4±5.3)分,呈下降趋势,观察组在第3天和第1天明显低于同期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为(2.2±1.6)d、早期目标化治疗(EGDT)达标34例,达标率为87.2%、平均住院时间为(9.8±5.1)d,28d病死8例,病死率为2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28d内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重症感染患者的预后,显著降低病死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唐小宇郑瑞强颜怀安
关键词:集束化治疗预后重症感染
不同液体管理策略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影响被引量:36
2011年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液体管理策略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10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39例);比较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SOFA)评分、1周内每日液体出入量及平衡、24 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和24 h后保守性液体管理(CLFM)等数据,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和描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与24 h EGDT和24 h后CLFM策略间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两组7 d氧合指数、24 h乳酸清除率、急性肺损伤发生、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液体管理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未达到24 h EGDT、24 h后未达到CLFM、1周液体负平衡<2000 ml和1周液体总入量>20000 ml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优势比(OR)分别为4.159、4.431、23.788、4.353,P值分别为0.035、0.019、0.000、0.025.达到24 h EGDT且24 h后实行CLFM策略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病死率(12.5%)明显低于达到24 h EGDT且24 h后实行开放性液体管理(LLFM)策略者(46.2%),以及未达到24 h EGDT且24 h后实行CLFM策略或LLFM策略者(30.0%、76.2%,P<0.05或P<0.01).结论 感染性休克早期达到24 h EGDT且24 h后采取CLFM策略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关键词:休克,感染性;液体管理;
陈齐红郑瑞强林华卢年芳邵俊於江泉窦英茹汪华玲
关键词:休克感染性液体管理病死率
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12年
目的 通过比较适应性支持通气( AS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脱机中的应用,为临床寻找更合适的脱机模式.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体外循环下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1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常规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随机分为ASV组和SIMV-PSV组,分别给予ASV和SIMV+ PSV两种通气模式.实验共分为3个阶段,并按标准的脱机程序脱机.若3个阶段均符合脱机条件,则拔管.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快通道的成功率、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机报警次数、人工操作次数等指标.结果 共45例患者完成该研究,其中ASV组22例,SIMV-PSV组23例.ASV组与SIMV-PSV组相比,机械通气时间[(213.9±65.4) vs( 309.2±71.2) min]、气管插管时间[(244.5±72.9) vs( 338.3±85.6) min]、快通道的成功率(90.9% vs 60.9%)、呼吸机报警次数[(2.2±1.8)vs(4.2±2.1)次/min]、人工操作次数[(4.6±2.0)vs(9.3±4.3)次/min]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SV组与SIMV-PSV组的呼吸力学指标,第一阶段的平均气道内压力[(7.5±1.1) vs (11.6±1.4) cmH2O]和肺组织动态顺应性[( 65.3±12.3) vs( 50.4±11.8) ml/cmH2O)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气分析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SV模式能加速气管插管的拔除,简化操作,为一个安全有效的脱机模式.
卢年芳郑瑞强林华陈齐红於江泉邵俊窦英茹
关键词:适应性支持通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脱机
俯卧位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评价俯卧位通气(PPV)联合NO吸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应用最佳PEEP后仍需较高的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60%)的21例ARDS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进行对照研究。A组采取单纯NO吸入4h;B组采取俯卧位通气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C组采取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并继续吸人NO。分别测三组患者治疗干预前、2h及4h氧合指数。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治疗干预前比较,三组患者2h后氧合指数均较前改善,但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后A组和B组氧合指数跟治疗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氧合指数仍保持改善(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改善严重ARDS患者氧合,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不但可以改善氧合,而且恢复仰卧位后能有效的维持氧合,因此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的方法在改善氧合的同时能减少俯卧位通气时间。
於江泉郑瑞强林华卢年芳陈齐红邵俊王海霞殷静静吴晓燕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一氧化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指数
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影响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随机分为血必净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每日两次,治疗7d。分别于纳入研究当日及研究结束时(第8日)静脉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50μg,放免法测定注射前、注射后30min,60min血浆皮质醇水平(TO,T30,T60),计算T30或T60的最大值与110的差值(ATmax),以△T.max≤284.4nmol/L作为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诊断标准。记录治疗前后APACHEII评分,急性肺损伤Murray评分,器官功能障碍Marshall评分,记录ACTH反应性(△Tmax),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发生率,并检测外周血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血必净组Murray评分[(1.7±0.9)比(1.9±0.6),P〈0.05)]及器官功能障碍Marshall评分[(2.9±2.7)比(6.3±4.1),P〈0.01],外周血IL-6[(3.4±1.9)ng/L比(8.9±10.2)ng/L,P〈0.01],IL—10[(1.5±0.8)ng/L比(4.2±4.8)ng/L,P〈0.01]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发生率(46.7%比80.6%)明显低于对照组,△Tmax[(328.4±278.3)μmol/L比(172.8±110.8)μmol/L]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降低ARDS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发生率,改善脏器功能状态。
郑瑞强陈齐红林华卢年芳邵俊於江泉汪华玲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血必净注射液
感染性休克液体管理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近年来研究表明,感染性休克患者在24h内完成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然而,大量补液会导致过多的液体聚集在组织间隙,液体正平衡时间过长,引起组织器官水肿,氧弥散距离加大,微循环障碍,继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陈齐红郑瑞强林华卢年芳邵俊於江泉窦英茹汪华玲
关键词:休克液体管理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病死率
提高集束治疗依从性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了解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依从性,以及提高依从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1307年1月至2008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连续收治的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分为培训前(2007年1月至21307年9月)和培训后(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两个阶段,研究两个阶段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各项指标的依从性、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28d病死率。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符合条件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其中培训前51例,培训后49例。培训前与培训后相比,集束治疗6h的依从性分别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19.6%vs.55.1%),红细胞压积Hcr(64.7%vs.91.8%),气道内平台压(88.2%vs.95.9%),激素使用(41.2%vs.62.3%),强心药物使用(41.2%vs.65.3%),血糖控制(45.1%vs.79.6%)。同时培训前与培训后相比,集束治疗24h的依从性分别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35.3%vs.65.3%),红细胞压积(35.3%vs.73.5%),气道内平台压(86.3%vs.97.9%),激素使用(31.4%vs.69.4%),强心药物使用(52.9%vs.67.3%),血糖控制(47.1%vs.83.7%)。培训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ICU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1)及28d病死率明显降低(55.1%VS.76.5%,P〈0.05),而气道内平台压和24h强心药物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依从性低,继续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依从性,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
陈齐红郑瑞强汪华玲林华卢年芳邵俊於江泉窦英茹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依从性预后ICU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