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无锡市科技计划项目(CSZ00969)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张云庆王亚斌孙惠清姜雪峰周正明更多>>
相关机构:江阴市人民医院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无锡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肱骨
  • 3篇肱骨髁
  • 3篇肱骨髁间
  • 3篇髁间
  • 3篇骨折
  • 2篇肱骨髁间骨折
  • 2篇髁间骨折
  • 2篇骨折固定
  • 2篇骨折固定术
  • 2篇固定术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双钢板
  • 1篇肘关节
  • 1篇肱骨骨折
  • 1篇内固定
  • 1篇关节
  • 1篇钢板
  • 1篇CT
  • 1篇CT分型

机构

  • 3篇江阴市人民医...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3篇姜雪峰
  • 3篇孙惠清
  • 3篇王亚斌
  • 3篇张云庆
  • 2篇周正明
  • 1篇杨惠光
  • 1篇张文

传媒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骨科

年份

  • 3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肱骨髁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4例。骨折按AO/OTA分型:C1型10例(22.7%),C2型18例(40.9%),C3型16例(36.4%)。术后随访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44例中39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6个月(13.0~31.0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4.7周(12.0~21.0周)。术后12.0个月Mayo评分平均为82.4分(45.0~100.0分)。结论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能对骨折进行有效固定,保证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王亚斌张云庆周正明姜雪峰孙惠清
关键词:肱骨骨折肘关节
肱骨髁间骨折的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T的肱骨髁间骨折的分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4例肱骨髁间骨折应用CT分型,其中6例Ⅰ型简单骨折1,6例Ⅱ型单柱复杂骨折,19例Ⅲ型双柱复杂骨折和3例Ⅳ型合并冠状面骨折。根据骨折分型选择手术内固定方式,术后随访评价临床效果。结果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骨折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是78.2、91.5、120.1、137.6min。44例中有3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8.6%),平均随访21.6个月(13~31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4.7周(12~21周)。术后12个月时的Mayo评分平均为82.4分(100~45分)。结论基于CT的肱骨髁间骨折的分型简洁易记,区分度好,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能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助于判断预后。
王亚斌张云庆周正明姜雪峰孙惠清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CT
肱骨髁间骨折不同双钢板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双钢板平行固定和垂直固定对不同类型肱骨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CT扫描获得肱骨远端断层图像,利用软件Mimics及Ansys建立正常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制成六种肱骨髁间骨折模型(高T型、低T型、H型、Y型、内侧λ型和外侧λ型)。在骨折模型的内侧柱和外侧柱分别模拟7孔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根据其固定的方式分为平行固定组和垂直固定组。各模型均施加300 N压缩载荷。结果各模型加载后的最大位移均位于肱骨外侧髁。垂直固定均较平行固定的位移大,在低T型和H型骨折模型中更显著,垂直固定较平行固定的位移大44.47%和34.08%。von Mises应力在接近肱骨髁上骨折断端的螺钉及钉孔周围最高。在除Y型外的其余五种骨折模型中,平行固定均较垂直固定的最大应力值更小,应力分布相对均匀。结论两种不同双钢板固定方式对肱骨髁间骨折稳定性的影响与骨折的类型有关,低T型和H型骨折模型中,选用平行固定方式有更大优势。
王亚斌张云庆张文孙惠清姜雪峰杨惠光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骨折固定术有限元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