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无)

作品数:5 被引量:78H指数:4
相关作者:侯立玮付小方李海兵王宗秀袁松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四川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
  • 2篇震源
  • 2篇汶川地震
  • 2篇裂带
  • 2篇精密控制
  • 2篇MS8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勘探
  • 1篇地下介质
  • 1篇地震断裂
  • 1篇地震断裂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动态监测
  • 1篇断层
  • 1篇断层擦痕
  • 1篇断裂带
  • 1篇信号
  • 1篇信号检测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四川省地质调...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俄克拉荷马大...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篇王宝善
  • 2篇王宗秀
  • 2篇杨微
  • 2篇袁松湧
  • 2篇李海兵
  • 2篇付小方
  • 2篇侯立玮
  • 1篇宋丽莉
  • 1篇葛洪魁
  • 1篇潘家伟
  • 1篇贾玉华
  • 1篇项彪
  • 1篇牛一雄
  • 1篇聂昕
  • 1篇司家亮
  • 1篇孔广胜
  • 1篇裴军令
  • 1篇邹长春
  • 1篇吴富峣
  • 1篇刘东明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利用成像测井资料分析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3号孔(WFSD-3)裂缝特征被引量:18
2012年
WFSD-3孔是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主要钻孔之一,全井段(终孔深度1 502.30 m)实施了连续取心(累计取心进尺1 548.44 m)和测井作业。采集到的成像测井资料包含丰富的原位地质特征信息,对裂缝、破碎带识别和构造应力场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该钻孔的电阻率成像测井和超声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岩心资料进行了裂缝特征分析。结果表明,WFSD-3孔岩层高角度斜交缝最为发育,其次是低角度斜交缝,垂直缝和水平缝极少;25~200 m和900~1 000 m深度范围内裂缝尤为发育;不同深度的裂缝倾向存在明显差异:410 m之上主要分布于260°~290°,410~730m集中于330°~360°,730~960 m主要分布于210°~240°,960~1 185 m与410 m之上基本一致,1 410~1 450 m与前述各深度段不同,集中于180°~200°;裂缝与破碎带、层理密切相关,宏观分布受构造控制。
邹长春刘东明聂昕项彪牛一雄孔广胜
关键词: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成像测井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过程探讨被引量:17
2010年
汶川地震(M_s8.0)形成了具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的映秀-北川破裂带、纯逆冲性质的灌县-安县破裂带以及它们之间具左旋走滑-逆冲性质的小鱼洞破裂带,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地震地表破裂带。其地表破裂过程对理解发震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根据地表破裂带的不同运动特性以及分段性,并结合不同地段同震断层擦痕行迹,探讨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过程。通过详细分析,认为沿地表破裂带出现南北两个大的滑移量峰值,以及南北两段破裂带的几何分布和运动特性均不同,表明汶川地震是由南北两个次级破裂事件组成,这个结论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一致,并根据八角庙和北川地区同震断层擦痕的运动学对比研究,推测汶川地震初期破裂以逆冲运动为主,沿映秀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同时形成约100~80km长近纯逆冲性质的映秀-清平段地表破裂带和灌县-安县地表破裂带,并且在这两条破裂带向NE方向扩展过程中形成了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由于南部初期破裂事件触发了北川断裂的活动,造成后期破裂事件的发生。后期破裂事件以右旋走滑(或右旋斜冲)运动为主,沿映秀-北川断裂形成龙池-深溪沟-八角庙-清平-擂鼓-北川-南坝-石坎等一线破裂带,该破裂带在映秀断裂带上叠加了第一次破裂事件形成的部分破裂带,整体地表破裂带南段(映秀-清平段)叠加了两次不同性质的破裂过程,北段(擂鼓-北川-南坝-石坎段)只反映了第二次破裂事件的过程。所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中约270km长的映秀-北川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而约80km长的灌县-安县破裂带为纯逆冲性质。地震破裂过程是一动态复杂的物理过程,上述地表破裂模型可以解释两条不同性质破裂带的形成。但是否符合实际的地震破裂过程,还需要通过近台网地震波数�
李海兵司家亮裴军令付小方王宗秀李宁侯立玮吴富峣潘家伟
关键词:汶川地震
精密控制机械震源在地下介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被引量:4
2015年
阐述了精密控制机械震源(ACROSS)的工作原理、发展历程、工作模式及信号检测等,介绍了国际上利用ACROSS开展观测实验的研究现状,并针对地震危险区域,提出可利用ACROSS进行地下精细结构探测及其动态变化监测研究,增强孕震环境和发震机理的认识水平,为地震物理预报研究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技术途径。
杨微王宝善葛洪魁袁松湧贾玉华段家杨
关键词:动态监测
精密控制机械震源特征及信号检测方法被引量:16
2013年
基于精密控制机械震源(ACROSS)信号与石油工业上的常规可控震源的特征差异,对ACROSS信号进行互相关、短时相关、相干和反褶积等四种方法处理分析,并分别从重复性、走时剖面、频谱特征以及信噪比等方面对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互相关方法处理结果稳定性好,能较好地突出高能量频率成分,但不适用于在频谱特征里能量相差较大的窄带信号分析;ACROSS信号与环境背景噪声在频谱上有重叠,短时相关法会放大噪声的作用,其效果较相干和反褶积法显得略差一些;信噪比对相干和反褶积法处理结果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相干和反褶积法适合于具有一定信噪比的ACROSS信号检测分析。
杨微王宝善葛洪魁宋丽莉袁松湧李鸽翼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信号检测反褶积
汶川大地震(Ms8.0)同震变形作用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被引量:27
2008年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大地震(MS 8.0)波及半个亚洲,震撼整个中国。本文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对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产状、继承性复活与变形特征,以及同震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表明这次汶川大地震(MS 8.0)沿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安县-灌县逆冲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前者产生以高角度逆冲兼右旋走滑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75km,后者产生以缓倾角逆冲作用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80km。汶川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特征,并与地表破坏程度的分带性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详细研究表明,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直接影响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汶川大地震(MS 8.0)沿呈高角度陡倾的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发育的同震地表变形所产生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比沿缓倾角的安县-灌县逆冲断裂要强。从各种类型的地震断裂来看,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型地震断裂所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质灾害强度比具水平运动的走滑型地震断裂要强。因此,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和同震地表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付小方侯立玮李海兵王宗秀邹付戈
关键词:同震变形地质灾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