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122)

作品数:6 被引量:48H指数:4
相关作者:倪郁宋超李加纳王婧郭彦军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油菜
  • 3篇蜡质
  • 3篇甘蓝
  • 3篇甘蓝型
  • 3篇甘蓝型油菜
  • 2篇叶表皮
  • 2篇菌核
  • 2篇菌核病
  • 2篇抗性
  • 2篇基因
  • 2篇SA
  • 1篇水分
  • 1篇水分胁迫
  • 1篇拟南芥
  • 1篇盘菌
  • 1篇紫外线
  • 1篇茉莉酸
  • 1篇茉莉酸甲酯
  • 1篇胁迫
  • 1篇酶基因

机构

  • 6篇西南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6篇倪郁
  • 4篇李加纳
  • 4篇宋超
  • 3篇王婧
  • 2篇郭彦军
  • 1篇王瑞
  • 1篇柴友荣
  • 1篇夏瑞娥
  • 1篇刘泓利
  • 1篇张飞萃
  • 1篇孙正圆
  • 1篇蒲飞
  • 1篇王亚超
  • 1篇彭阳
  • 1篇李帅
  • 1篇徐熠

传媒

  • 3篇作物学报
  • 2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甘蓝型油菜烯脂酰-CoA还原酶基因BnECR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反式烯脂酰-CoA还原酶(trans-2,3-enoyl-CoA reductase,ECR)是催化超长链脂肪酸(VLCFAs)合成的脂肪酰-CoA延长酶之一。根据已报道拟南芥ECR基因设计引物,采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从甘蓝型油菜中克隆ECR的全长cDNA序列和对应的基因组序列,命名为BnECR(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899705和FJ899706)。序列分析结果显示,BnECR的全长cDNA序列为1328bp,对应的基因组序列为2093bp,由4个外显子组成,在ORF的上、下游分别有一个163bp的5′UTR和一个232bp的3′UTR。根据编码区预测BnECR前体蛋白为一个31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包含ECR蛋白的重要功能位点K144、R145及一个NAD(P)H结合基序G225SGGYQIPR/HG234。NCBIBlastn、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及保守域分析表明,该基因与拟南芥AtECR基因的同源性最高,是对应拟南芥AtECR的垂直同源基因。RT-PCR分析表明,BnECR基因在甘蓝型油菜根、茎、叶、花及角果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BnECR在高芥酸材料种子发育中后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芥酸种子,表明BnECR可能参与甘蓝型油菜芥酸的合成。将BnECR克隆到酿酒酵母的穿梭表达载体中,分别转化野生型酵母By4743和突变体菌株YDL015c,添加半乳糖诱导表达。气相色谱分析表明,BnECR在酿酒酵母中有效表达,转化菌株中的芥酸(C22:1)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34%,比对照增加52%;对突变体的转化结果表明芥酸含量恢复到野生型水平。
倪郁张飞萃王亚超蒲飞王瑞柴友荣李加纳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克隆芥酸
植物表皮蜡质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被引量:16
2011年
环境胁迫一直以来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而覆盖植物地上部分最表层的表皮蜡质在植物生长发育、适应外界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表皮蜡质对环境胁迫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对UV、空气湿度、水分、温度和病害等胁迫的抵御作用,并对今后的蜡质研究进行了展望。
宋超王婧郭彦军倪郁
关键词:水分胁迫紫外线病害
SA、MeJA和ACC处理对甘蓝型油菜叶角质层蜡质组分、结构及渗透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角质层蜡质与植物适应逆境胁迫有关。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中双11为试材,在五叶期分别对其进行200μmol L^(–1)水杨酸(SA)溶液、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溶液以及100μmol L^(–1)茉莉酸甲酯(MeJA)溶液浇灌处理,分析油菜叶角质层蜡质组分含量、结构以及角质层渗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MeJA处理7 d后,烷类、二级醇类、酮类、醛类含量以及蜡质总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而处理14 d后,所有蜡质组分含量及蜡质总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减少;SA与ACC处理早期对叶片蜡质沉积无显著影响(SA处理14 d后,一级醇类、醛类及未知组分含量显著减少)。SA、MeJA和ACC处理21 d后均显著诱导油菜叶片角质层蜡质的沉积,蜡质组分中烷类、酮类、醛类显著增加,其中C29烷、C29酮、C30醛是被SA、MeJA和ACC诱导的主要蜡质组分,暗示烷类、酮类、醛类可能与这些信号分子介导的抗(耐)性反应密切相关。扫描电镜结果显示,SA处理减少叶表皮蜡质杆状结构,且部分区域熔融;MeJA与ACC处理增加油菜叶表皮蜡质的晶体结构密度。角质层蜡质的沉积与结构变化降低角质层渗透性,减缓叶片的水分散失,其中C29烷的特异性增加可能是造成叶片失水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李帅赵秋棱彭阳徐熠李加纳倪郁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角质层蜡质
UV-B辐射增强对拟南芥表皮蜡质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以野生型拟南芥、蜡质不同程度缺失突变体CER1、CER3、CER4、CER6、CER10、CER20及KCS1为试验材料,通过施加50μW/cm2、长达10 d的UV-B辐射,研究了拟南芥表皮蜡质晶体结构、组分及蜡质基因对UV-B辐射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改变了拟南芥表皮蜡质晶体结构,表皮蜡质松针状(CER1)、柱状、杆状(CER3、CER10与KCS1)晶体结构显著减少,球状蜡质晶体类型出现在CER6表面,无规则片状、膜状结构覆盖在KCS1与CER10茎表面。野生型拟南芥蜡质晶体结构类型无明显变化,但在部分区域积累了大量水平杆状、管状结构,增加了蜡质层厚度。UV-B辐射增强也改变了拟南芥表皮蜡质组分的分泌量。野生型在UV-B处理后一级醇、酸、醛含量显著上升,烷、次级醇及酮含量显著下降,蜡质总量增加不显著。一级醇含量的增加及酮和次级醇含量的减少在拟南芥各材料响应UV-B辐射中具有普遍性。UV-B辐射增强诱导了野生型CER3、CER4、KCS1基因表达的上调,其中CER4大量表达,促进了蜡质组分中一级醇、酸和醛含量的积累;CER1在UV-B处理后表达量下调,可能导致烷合成下游分支途径相关产物(烷类、次级醇及酮类)的减少。WIN1表达量的下调对蜡质总量没有显著影响。UV-B辐射增强使蜡质前体从烷合成分支途径更多地转向一级醇分支途径。
倪郁宋超李加纳
关键词:拟南芥基因UV-B辐射
甘蓝型油菜叶表皮蜡质组分及结构与菌核病抗性关系被引量:15
2012年
本试验选用6个抗病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研究其叶表皮蜡质组成及结构与菌核病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去除叶表皮蜡质后病情指数显著增加;感病品种无显著变化。不同抗性品种(系)间除酯类组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余蜡质组分含量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蜡质组分中酯类含量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醇类、酮类含量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余组分和蜡质总量与病情指数无显著相关关系。抗性品种叶表皮蜡质中烷类及酯类所占比重较高,而易感品种酮类比重较高。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抗病品种(系)的蜡质晶体主要为颗粒状、杆状、丝状;而感病品种(系)的蜡质晶体中不规则片状晶体所占比例较大。这些结果说明油菜叶表皮蜡质的组分及结构可能是抗病品种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机制之一。
王婧刘泓利宋超倪郁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抗性菌核病
外源SA影响油菜叶表皮蜡质及菌核病抗性的机制被引量:4
2013年
处于植物地上部分最外层的表皮蜡质被认为是植物抵御病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但表皮蜡质是否及如何参与油菜菌核病防御机制还不清楚。本试验选用2个抗病性不同的油菜品种中双9号(抗性品种)和渝油19(感病品种),对水杨酸(SA)处理后的油菜幼苗接种核盘菌,分析油菜病情指数、叶表皮蜡质含量和晶体结构特征、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A处理使中双9号病情指数显著下降,渝油19无显著变化,SA诱导了油菜抗性品种中双9号对菌核病的抗性。接种核盘菌后,中双9号PAL活性显著增加,而渝油19显著下降;SA处理植株叶片PAL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接种植株。渝油19苗期叶表皮蜡质总量显著高于中双9号。SA诱导中双9号蜡质总量及组分含量增加,柱状晶体结构减少,片状结构增加,扩大了蜡质层覆盖叶表面积。渝油19在SA处理后蜡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晶体结构发生了与中双9号相似的变化,但渝油19蜡质晶体熔融后覆盖叶表面积小于中双9号。综合分析认为防御酶活性及叶表皮蜡质共同参与SA诱导中双9号抗性增强的过程。
倪郁王婧宋超夏瑞娥孙正圆郭彦军李加纳
关键词:油菜抗性核盘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