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0971)

作品数:11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徐如祥张志强李飞王海峰易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江苏摩科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重症
  • 3篇重症监护
  • 3篇监护
  • 2篇重症监护室
  • 2篇颅脑
  • 2篇脑损伤
  • 2篇监护室
  • 2篇CT扫描
  • 2篇成像
  • 2篇床旁
  • 1篇低剂量
  • 1篇电磁
  • 1篇电磁干扰
  • 1篇断层成像
  • 1篇血流
  • 1篇血容量
  • 1篇医院船
  • 1篇早老素
  • 1篇早老素1
  • 1篇早老素1基因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 8篇江苏摩科特医...
  • 3篇吉林大学第一...
  • 2篇北创动力(北...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博爱医院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作者

  • 6篇徐如祥
  • 6篇张志强
  • 4篇李飞
  • 3篇王海峰
  • 2篇易蕊
  • 1篇王淑贞
  • 1篇林鹏飞
  • 1篇李文臣
  • 1篇曹丽丽
  • 1篇邱小雪
  • 1篇张通
  • 1篇张晓红
  • 1篇于炎冰
  • 1篇徐如祥

传媒

  • 6篇中华神经创伤...
  • 3篇中华脑科疾病...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CT理论与应...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头部16排移动CT低剂量扫描成像及辐射损伤风险控制
2022年
目的分析14岁及以下颅脑疾病患儿头部16排移动CT低剂量扫描成像质量及辐射损伤风险控制情况。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和廊坊爱德堡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14岁及以下颅脑疾病患儿180例,其中0~3岁组20例、4~14岁组160例,观察16排移动CT的低剂量成像质量。同时采集0~3岁组(10例)、4~14岁组(20例)、成年人组(20例)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人体吸收剂量(ED)进行对比,并选取同期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采用8排移动CT及64排大型CT扫描的成年患者各20例,对比分析3种不同类型辐射剂量指标变化。结果14岁及以下患儿低剂量头部扫描成像质量稳定,符合临床诊断要求。辐射剂量指标比较显示,成年人组的CTDIvol和DLP值与0~3岁组、4~14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受检者的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排移动CT成年人组的CTDIvol、DLP及ED值与8排移动CT组、64排大型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4岁及以下患儿头部16排移动CT低剂量扫描对成像质量无明显影响,辐射剂量指标显著降低,有效控制了辐射损伤风险。
张志强李飞郑全乐王振芳陈文锦孙恺吴国华李春虎徐超代秋声陈立华徐如祥
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与车载头部扫描结果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对比分析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与车载头部扫描结果。方法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661例次,其中ICU床旁扫描27例次(ICU组),车载扫描634例次(车载组)。统计2组受检者诊断阳性率,并从车载扫描者中随机选择30例次与ICU床旁头部扫描27例次对比分析成像质量及运动伪影发生率、检查时间及辐射剂量值等。结果ICU组移动CT头部扫描27例次,均为阳性诊断,车载组634例次,阳性诊断419例。ICU组(27例次)和车载组(30例次)成像质量良好,颅底层面发生线状运动伪影ICU组为7.41%,车载组为16.67%。ICU组床旁扫描耗时最短10.6 min,最长19.4 min,平均15.68 min。车载扫描耗时最短15.9 min,最长37.4 min,平均26.40 min。16排移动CT成人头部扫描的有效容积剂量CTDIvol为(34.55±4.08)mGy,有效剂量为(0.80±0.06)mSv。结论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扫描和车载扫描成像质量可靠,检查耗时短,辐射剂量低,使用安全。
郑全乐陈文锦李春虎张家瑞李学天周顺义张同乐杨福林徐如祥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
小型移动CT扫描仪的焦皮距问题研究
2018年
最小焦皮距是国标中限制CT扫描仪小型化的一个关键参数。本文介绍焦皮距的物理意义,分析X射线透视成像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异同,以及滤过器在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中对扫描孔内吸收剂量分布的重要影响。实验证明,由于滤过器的作用,大、小CT扫描仪扫描孔内的吸收剂量分布都是中心区域高、内壁区域低。源自X射线透视成像的最小焦皮距概念,在断层成像中不能发挥同样的作用,但是会限制CT扫描仪小型化的发展。
代秋声杨磊范波徐如祥
关键词:滤过器计算机断层成像
重症监护患者床旁移动CT与常规CT头部扫描结果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对比分析颅脑重症患者在重症监护(ICU)移动CT床旁头部扫描与放射科大型CT头部扫描结果。方法选择廊坊爱德堡医院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ICU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实施头部扫描的患者27例为移动CT组,选择同期ICU转运到放射科进行64排大型CT头部扫描的重症患者30例为大型CT组。记录头部断层成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CT检查耗时、人员累计时间及辐射剂量指标等。结果成像质量及不良事件:移动CT组和大型CT组均成像清晰,诊断准确脑出血、脑梗死、脑损伤等;移动CT组未发生不良事件,大型CT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33%。移动CT组平均耗时为(15.68±2.69)min,而大型CT组平均耗时为(27.47±4.38)min,2组检查耗时、人员累计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辐射风险性:移动CT组容积CT剂量指数为(34.55±4.08)mGy,剂量长度乘积为(370.93±69.15)mGy.cm,有效剂量为(0.80±0.06)mSv,大型CT组分别为(56.49±7.42)mGy、(902.59±128.18)mGy.cm、(1.90±0.27)mSv,2组各项辐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动CT组与大型CT组头部扫描成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移动CT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率,人员累计时间、检查耗时及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大型CT组。
郑全乐陈文锦吴国华李春虎张家瑞李学天张同乐周顺义徐如祥
关键词:脑出血脑损伤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16排移动CT头部扫描报告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检测16排移动CT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对健康志愿者进行头部轴位平扫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96例健康志愿者,分为航行组和停泊组。航行组58例,在医院船正常航行状态下进行头部轴位平扫;停泊组38例,在医院船航行结束返回码头停泊状态进行头部轴位平扫成像。比较2组头部轴向扫描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结果16排移动CT与医院船上大功率仪器之间相互无电磁干扰,影像信息传输系统性能稳定。在医院船航行和停泊状态下骨窗位成像质量稳定,显示颅骨、眼眶、鼻蝶窦等骨性结构良好;头窗位成像质量良好,显示眼球及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沟回等软组织结构清晰。2组受检者在颅底扫描时,一部分层面发生线条状运动伪影,航行组发生运动伪影的比率(15.52%)高于停泊组(5.26%),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对临床诊断无明显影响。结论16排移动CT装配在医院船上进行头部平扫,成像质量优良、性能可靠、使用便捷,移动CT与医院船之间无电磁干扰,无线信息传输稳定性好。
李学周蔡金辉王振方高飞张志强李飞代秋声徐如祥
关键词:电磁干扰
16排及8排移动CT多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多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8排及16排移动CT的成像质量及性能特点、检查耗时、人工成本及辐射剂量值等。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应用8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90059例次,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联合多家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应用16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10969例次,分别采集患者头部扫描成像、检查时间、人工成本(人员累计耗时),以及辐射剂量值: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另外随机选择同期60例次64排大型CT检测值作为对比。结果(1)成像分析:8排移动CT头部扫描90059例次,其中急诊室82843例次(91.99%)、ICU 7090例次(7.87%)、手术室126例次(0.14%)。16排移动CT头部扫描10959例次,其中急诊室8601例次(78.41%)、ICU 879例次(8.01%)、手术室31例次(0.28%)、车/船/机载头部扫描1458例次(13.29%)。2组成像质量基本相同,与8排移动CT组相比较,16排移动CT安装有精密导轨控制扫描和减振器,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具有平扫+增强、脑血管造影(CTA)和脑灌注成像(CTP)等多种成像功能。(2)扫描时间与辐射剂量:16排、8排移动CT及64排大型CT的扫描时间、人工成本、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移动CT成像质量优良,扫描速度快耗时少、人工成本低、辐射剂量低,具有平扫、增强及CTA、CTP多种成像功能。
张志强张远晨露蔡金辉王松叶于炎冰王海峰张通陈隆益彭兆龙郑全乐张洪钿代秋声徐超栗志利于强徐如祥
关键词:脑梗死脑损伤
“移动战伤单元”16排移动CT头部扫描试验报告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陆军某部训练基地的志愿者健康官兵95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77人),救护车在停止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Ⅱ组(11人),救护车在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Ⅲ组(7人),设置电磁波干扰环境。分析对比3组受检者在不同状态下,移动CT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3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3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颅底部分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其中Ⅰ组16.88%(13/77)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Ⅱ组81.82%(9/11)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Ⅲ组14.29%(1/7)受检者有轻微线状运动伪影。经χ^2检验,Ⅰ组、Ⅲ组分别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5、7.901,均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在电磁干扰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3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行驶及电磁干扰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安全,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王松叶易蕊段利达张震侯国峰张志强王振方刘凌华于强栗志利荆亚新代秋声徐如祥
关键词:CT扫描救护车
早发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早老素1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中国人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早老素1基因(presenilin 1,PSEN1)的突变情况。方法对1个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中的17名成员(包括5例患者)、10例散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100名家系外非患病个体的PSENl的第1~13外显子进行测序。结果该家系中的6位成员PSEN1第11外显子1133位点G—A突变(Gly378Glu),其中5位已发病,1位成员基因突变未达发病阶段。散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家族中超过发病年龄的正常人均未发现同样的突变。结论PSEN1基因突变可能与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有关,而该基因第11外显子的1133位点G—A突变(Gly378Glu)是中国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1个新的突变位点。
曹丽丽邱小雪郑锦凡林鹏飞王淑贞
关键词: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早老素1基因基因突变
16排移动CT脑灌注成像的初步结果报告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应用16排移动CT建立一种脑灌注成像(CTPI)的新方法,评定该扫描仪CTPI成像的可行性和初步应用效果。方法筛选经CT或MRI扫描确定有脑缺血性卒中改变的6例受检者。先经肘静脉高压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100 mL,注射速度2.3 mL/s。应用16排移动CT对确定的感兴趣区行连续动态扫描CTPI成像,扫描条件为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8 mA,层厚1.1 mm,层间距4.4 mm。采用高级影像处理软件Anythink及去卷积法算法,分别计算病侧感兴趣区和健康侧相对应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16排移动CT进行连续动态扫描CTPI检查的成像效果及图像质量符合临床诊断标准。6例受检者CTPI检测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病侧感兴趣区的CBF(25.226±6.458)mL·100 g^-1·min^-1、CBV(2.756±0.734)mL/100 g、MTT(3.365±1.450)s和TTP(22.314±4.884)s与健康侧相对应区的CBF(29.672±8.879)mL·100 g^-1·min^-1、CBV(3.714±0.401)mL/100 g、MTT(1.730±0.807)s及TTP(22.424±5.395)s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16排移动CTPI检查新方法,成像性能良好,CTPI检测计算数据可靠。
张志强王振方王海峰李飞丁柏匀代秋声徐如祥
关键词:脑卒中脑灌注成像脑血流量脑血容量
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在颅脑创伤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在颅脑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自2018年10月16日至11月16日选取的100例志愿者的新型16层移动CT的头部影像资料,包括普通头部体检者50例,神经创伤外科普通病房患者25例和重症监护室患者25例。所有患者在神经创伤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铅防护CT室内进行16层移动CT头部扫描,同时在放射线科行普通CT头部检查。对比分析新型16层移动CT头部成像质量和性能,并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行16层移动CT头部检查耗时与转运去放射线科普通CT头部检查耗时进行比较。结果 50例体检者头部16层移动CT扫描显示脑组织形态、结构和密度清楚,成像质量清晰;50例颅脑创伤患者头部16层移动CT扫描显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梗死、颅骨骨折等病灶显示清晰,满足颅脑创伤疾病的诊断要求。重症监护室患者16层移动CT检查耗时[(7.2±0.4)min]显著少于转运去放射线科普通CT检查耗时[(22.3±1.9)min]。结论新型国产16排移动CT成像清晰,适合于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应用,并且耗时短,尤其适合神经重症监护室的颅脑创伤患者。
李文臣张晓红徐如祥杨磊王海峰
关键词:颅脑创伤重症监护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