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Y20100284)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明山金艳慧杨丽红谢海啸郑芳秀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突变
  • 6篇基因
  • 4篇遗传性
  • 4篇基因突变
  • 4篇表型
  • 2篇临床表型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近亲结婚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基因分
  • 2篇基因分析
  • 2篇家系
  • 2篇合酶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性疾病
  • 1篇血液凝固
  • 1篇血液凝固障碍
  • 1篇血症

机构

  • 5篇温州医学院附...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金艳慧
  • 8篇王明山
  • 6篇杨丽红
  • 5篇朱丽青
  • 5篇谢海啸
  • 5篇郑芳秀
  • 4篇谢耀盛
  • 2篇徐鹏飞
  • 2篇郝秀萍
  • 1篇余方友
  • 1篇丁红香
  • 1篇陈怡
  • 1篇程晓丽
  • 1篇杨小丽

传媒

  • 4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浙江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Gln100Leu和His348Gln双重杂合突变导致的凝血因子Ⅶ缺陷症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对1例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进行FⅦ基因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及其他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和3’,5’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患者的PT和FⅦ:C明显异常,分别为33.7s和2%;患者FⅦ基因5号外显子存在g.8355A>T杂合突变,导致p.Gln100Leu;8号外显子存在g.11482T>G杂合突变,导致p.His 348Gln。结论:患者FⅦ基因中发现了g.8355A>T(p.Gln 100Leu)和g.11482T>G(p.His 348Gln)两种杂合突变,其中p.Gln 100Leu是一种鲜有报道的新突变类型。
王明山郑芳秀金艳慧朱丽青杨丽红
关键词:基因突变聚合酶链反应
一个纯合突变Tyr510Asp导致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表型与基因分析
2012年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FⅡ)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转变为凝血酶。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1-q12的F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万,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出血症状,其出血倾向的严重性与血浆FⅡ活性(FⅡ:C)水平相关。
金艳慧王明山郑芳秀谢耀盛谢海啸杨丽红朱丽青
关键词:基因分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维生素K依赖性表型家系纯合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2011年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进行表型与基因型分析,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检测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对其FⅦ促凝活性(FⅦ:C)、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结果:患者的PT、FⅦ:C和FⅦ:Ag明显异常,分别为26.5s、6.0%和2.1%。患者FⅦ基因外显子1a存在27delCT杂合突变,引起读码框移位,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产生截短蛋白。结论:27delCT突变是影响该患者表型的主要因素。
徐鹏飞金艳慧郑芳秀王明山
关键词:临床表型基因分析突变
近亲婚配家系中凝血因子Ⅶ与Ⅹ联合缺陷症的表型分析和突变鉴定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对1个近亲婚配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与因子X(factorX,FX)联合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共6名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 tin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Ⅶ活性(FⅦ activity,FⅦ:C)、FX活性(FX activity,FX:C)及FⅦ抗原(FⅦantigen,FⅦ:Ag)、FX抗原(FXantigen,FX:Ag);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F10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先证者PT(76.4s)和APTT(60.2s)明显延长,FⅦ:C(4%)、FⅦ:Ag(6%)和FX:C(6%)、FX:Ag(33%)明显降低;先证者外祖母、父亲、母亲和女儿的PT(分别为16.4s、15.8s、16.9s、16.5s)和APTT(分别为44.0s、42.1s、41.1s、43.5s)稍延长,FⅦ:C(分别为34%、39%、31%、40%)、FX:C(分别为50%、58%、47%、42%)和FX:Ag(分别为51%、54%、58%、47%)稍降低,其FⅦ:Ag及弟弟的凝血表型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F7基因第8外显子发生了g.11267C〉T纯合突变,导致Arg277Cys,F10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g.28139G〉T纯合突变,导致Val384Phe;先证者外祖母、父亲、母亲和女儿均存在F7基因第8外显子g.11267C〉T和F10基因第8外显子g.28139G〉T杂合突变;先证者弟弟F7与F10基因为正常野生型。结论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与X联合缺陷症家系先证者的F7和F/0基因分别存在g.11267C〉T(Arg277Cys)、g.28139G〉T(Val384Phe)纯合突变,且遗传自近亲结婚的父母。F7基因g.11267C〉T(Arg277Cys)和F10基因g.28139G?〉T(Val384Phe)与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与X联合缺陷
金艳慧王明山王莹宇杨小丽杨丽红谢耀盛谢海啸朱丽青余方友
关键词:近亲结婚
FIO基因Va1298Met纯合突变导致的重型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家系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对1个姑表近亲婚配的遗传性凝血因子X(coagulation factor X,FX)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探讨F10基因突变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FX抗原(FX antigen,FX:Ag),一期凝固法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X活性(FX activity,FX:C)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0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7.5软件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的物种保守性和蛋白质二级结构改变。结果先证者PT、APTT、FX:C和FX:Ag均明显异常,分别为67.2s、102.9s、1%、8%;先证者父亲、母亲和弟弟PT稍延长,分别为14.5s、14.4s和14.4s,其FX:C(54%、48%和56%)和FX:Ag(52%、54%和54%)均较正常对照水平降低;其他家系成员的凝血表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先证者F/0基因第8外显子的g.27881G〉A纯合突变导致p.Va1298Met,其父亲、母亲和弟弟均为g.27881G〉A杂合子,先证者的g.27881G〉A纯合突变分别遗传自近亲婚配的父母,先证者妹妹F10基因为正常野生型。蛋白质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p.Va1298Met导致FX蛋白二级结构发生改变。结论该遗传性FX缺陷症家系先证者的F10基因存在g.27881G〉A(p.Va1298Met)纯合错义突变,且与该家系FX水平降低有关。
金艳慧郝秀萍程晓丽杨丽红陈怡谢海啸王莹宇王明山
关键词:近亲结婚基因突变
纯合突变Tyr510Asp导致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2012年
目的对1个姑表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因子Ⅱ(FⅡ)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PT、APTT及FⅡ促凝活性(FⅡ:C)、FⅡ抗原(FⅡ: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Ⅱ基因的14个外显子及侧翼、5’和3’非翻译区序列,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以证实: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在健康人群中筛查以排除多态性。结果先证者PT、APTT、FⅡ:C明显异常,分别为34.3 s、112.9 8、3%;父亲、母亲、舅舅的PT、APTT稍延长,FⅡ:C分别为52%、.55%、54%;姨妈及家系成员的其他凝血指标和FⅡ:Ag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FⅡ基因13号外显子的g.26329T>G纯合突变导致Tyr510Asp,其父亲、母亲、舅舅均存在g.26329T>G杂合突变,姨妈为正常野生型。结论 FⅡ基因Tyr510Asp错义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的分子机制;Tyr510Asp突变是国际上鲜见报道的新突变。
金艳慧王明山郑芳秀谢耀盛谢海啸杨丽红朱丽青
关键词:基因突变血液凝固障碍
一种导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FGG基因新突变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用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 activity,PLG:A)、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用Clauss法与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活性(fibrinogen activity,Fg∶C)和抗原(fibrinogen antigen,Fg∶Ag)水平;用PCR法扩增纤维蛋白原的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对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发现突变后进行反向测序进行验证.采用Swiss 软件对突变进行模型分析.结果 先证者PT正常,APTT、TT轻度延长,Fg∶C和Fg∶Ag明显降低.先证者的父亲、姐姐、儿子、外甥女的Fg∶C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母亲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GG基因第7外显子5864位A>C杂合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D结构域的232位赖氨酸突变为苏氨酸(Lys232Thr);其父亲、姐姐、儿子、外甥女均为Lys232Thr杂合子,母亲为野生型.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Lys232Thr突变并未破坏氨基酸之间天然的氢键联系,但改变了相互静电作用力,并使该位点氨基酸侧链变短,从而增加了蛋白质的不稳定性.结论 该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FGG基因Lys232Thr错义突变与其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水平降低有关.
王莹宇丁红香郝秀萍朱丽青杨丽红金艳慧王明山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基因突变模型分析
九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特性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9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FⅦ活性和抗原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PCR法扩增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寻找基因突变,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9个家系中的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FⅦ活性在2.0%~6.0%之间,7例先证者的FⅦ抗原显著减低。共发现8种F7基因突变,其中g.8355A〉T(Gln100Leu)、g.11243T〉C(Ser269Pro)和g.1520_11521insT3种突变为首次发现;6种突变发生在催化区;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各1种,其余均为错义突变;所有的基因突变均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发现5个家系存在近亲婚配。g.27—28delCT、Cys329Gly、Arg304Trp和His348Gln突变在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中重复出现。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临床表型有较大差异:2例His348Gln及1例Arg304Trp纯合突变可表现为轻型和无症状,2例g.27—28delCT纯合、杂合突变分别表现为中型、无症状,4例双杂合突变分别表现为1例(Ser269Pro和Cys329Gly)无症状、2例(Arg304Trp和Cys329Gly与Arg277Cys和g.1152011521insT)轻型、1例(Glnl00Leu和His348Gln)中型。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导致F7基因缺陷的突变热点。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临床表型与FⅦ活性、F7基因突变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金艳慧王明山郑芳秀谢耀盛谢海啸徐鹏飞
关键词:突变热点临床表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