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nycytx-19)

作品数:79 被引量:936H指数:20
相关作者:杨庆利禹山林于丽娜王传堂张建成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泰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农业科学
  • 17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 3篇理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7篇花生
  • 7篇膳食纤维
  • 7篇花生壳
  • 7篇花生新品种
  • 6篇性状
  • 6篇水溶性膳食纤...
  • 5篇选育
  • 5篇生品
  • 5篇抗氧化
  • 5篇花生品种
  • 5篇高产
  • 4篇对花
  • 4篇栽培
  • 4篇土壤
  • 4篇农艺
  • 4篇农艺性
  • 4篇农艺性状
  • 4篇响应面
  • 4篇连作
  • 4篇抗性

机构

  • 34篇山东省花生研...
  • 7篇河南省农业科...
  • 6篇江苏省农业科...
  • 6篇泰兴市农业科...
  • 5篇湖南农业大学
  • 5篇山东省农业科...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青岛农业大学
  • 3篇河北省农林科...
  • 3篇江西省农业科...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湛江市农业科...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青岛大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国家油料改良...

作者

  • 17篇杨庆利
  • 16篇禹山林
  • 15篇王传堂
  • 14篇张建成
  • 14篇唐月异
  • 14篇于丽娜
  • 14篇王秀贞
  • 11篇张初署
  • 11篇毕洁
  • 8篇崔凤高
  • 8篇汤丰收
  • 7篇陈殿绪
  • 7篇张新友
  • 7篇董文召
  • 6篇孙杰
  • 6篇陈志德
  • 5篇朱凤
  • 5篇李林
  • 5篇万书波
  • 5篇宫清轩

传媒

  • 19篇花生学报
  • 13篇食品科学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核农学报
  • 3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湖南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种业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2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技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0篇2012
  • 23篇2011
  • 27篇2010
  • 12篇2009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孔树脂纯化碱提花生壳总黄酮被引量:9
2011年
初步探讨了大孔树脂纯化碱提花生壳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对大孔树脂的种类及其静态吸附、解吸附条件进行初步探讨。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附的比较,从6种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中选出DM301进行静态吸附解吸动力学,发现其吸附解吸平衡时间分别为3 h和5 h。通过单因素实验,DM301的最佳吸附条件为20℃、pH8.5,样液中花生壳总黄酮初始浓度为(0.138±0.01)mg/mL;最佳解吸条件为解吸液乙醇浓度80%,解吸液pH9.5,解吸液用量7.5 mL/g湿树脂。
毕洁杨庆利于丽娜张初署孙杰金浩
关键词:大孔树脂花生壳总黄酮纯化
花生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4
2012年
为评价辽宁地区花生连作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对不同连作年限花生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花生连作年限的增加,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酸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活性排列顺序为连作2年>连作4年>正茬>连作6年;土壤脲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在不同生育时期内变化规律不一致。连作改变了土壤酶活性,使花生根系毒害作用和土壤磷素流失加重,使土壤状况、pH值、氮素供应能力均发生变化。
黄玉茜韩立思韩梅肖亦农杨劲峰韩晓日
关键词:花生连作土壤酶盆栽试验
我国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的选育方向及现状被引量:7
2011年
随着花生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生品种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对目前我国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的选育方向及现状进行了概述。
徐静
关键词:花生选育
微波辅助提取花生衣原花色素工艺优化被引量:13
2009年
探索花生衣原花色素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优化花生衣中原花色素的提取条件;研究发现料液比和萃取温度对花生衣原花色素的提取率都有显著影响,且非线性关系,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微波输出功率600W、乙醇体积分数40%、料液比1:24.5、提取时间91s、提取温度40℃。在此条件下原花色素的提取率为12.59%。表明响应面法对花生衣原花色素提取条件的优化是可行的,得到的原花色素提取条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朱凤张初署禹山林刘阳张吉民宫清轩杨庆利
关键词:原花色素花生衣微波辅助提取响应面法
临沂市花生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被引量:6
2011年
对山东省临沂市花生产区土壤重金属Cd、Hg、As、Pb、Cr、Cu、Zn和Ni的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单项质量指数与综合质量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低于"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 332-2006)规定的限值,土壤环境质量为1级,属于清洁水平,适宜发展无公害花生。但部分监测点的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超标,Cr的样本超标率为4.76%,Ni的样本超标率为19.05%。所监测的8种元素的平均含量,除Cd和As外,均高于山东省农业土壤棕壤自然背景值,表明重金属在土壤中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累积。
赵海军刘苹万书波张玉凤董亮杨力于淑芳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花生
高产优质大花生新品种花育31号
2009年
花育31号(原代号远育16—8)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选育而成。是利用不亲和野生种育成的国内外首个花生属区组间杂交品种。在参加山东省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2009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36号。
王传堂张建成
关键词:高产优质大花生种花杂交品种
花生秆水溶性膳食纤维的超声波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研究以花生秆为原料,用超声波法提取花生秆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并对SDF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显示超声波提取SDF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频率28kHz、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20min、超声波功率240W。在此条件下,SDF的得率为5.35%,SDF中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65.49%,SDF的综合评分为45.44%。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SDF有较好的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铁还原力、钼还原力的抗氧化活性。超声波在提取花生秆SDF中的应用是扩大花生秆的应用范围以及高附加值利用花生秆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于丽娜宫清轩杨庆利毕洁张初署孙杰
关键词:水溶性膳食纤维抗氧化活性
河南省育成花生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及农艺性状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河南省开展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以来,河南省选育并通过审定的花生品种59个。从审定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最高产量、品质、抗性、农艺性状等方面对品种进行分析,平均产量由1982—1990年3694.05kg/hm2,上升到2006—2009年的4306.35kg/hm2,最高产量也从平均5879.55kg/hm2,提高到6345.90kg/hm2,增长了465kg。研究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产量在逐年提高,抗性有明显增强,虽有个别品种品质明显改善但品种平均品质改善不大;降低株高,适当增加分枝、单株结果数、增加百果重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
董文召张新友汤丰收韩锁义
关键词:花生农艺性状抗性
江苏花生品种系谱分析及农艺性状的演变被引量:14
2011年
分析了江苏省历年来审定(鉴定)的28个花生品种系谱及其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江苏花生育成品种共涉及34个亲本,其中,18个亲本来自江苏,23个亲本是育成品种,伏花生和徐州68-4是江苏花生品种的骨干亲本。在筛选优良地方品种基础上,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江苏花生育成品种其株高和侧枝长呈增加趋势,2000年以后又明显降低;单株结果数、单株生产力持续增加,百果重和百仁重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总分枝数、出仁率和粗脂肪含量变异度较小。
陈志德俞春涛谢吉先张祖明刘永惠
关键词:花生系谱分析性状演变
微波辅助提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工艺被引量:7
2009年
为提高花生的综合利用价值,开发天然白藜芦醇新原料,对花生根中的白藜芦醇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探讨输出功率、微波处理时间、萃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和料液比对花生根白藜芦醇提取率的影响,运用L16(45)正交试验对微波辅助提取花生根中的白藜芦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料液比对白藜芦醇的提取率影响最大,乙醇体积分数对白藜芦醇提取率影响最小。较佳的提取工艺为输出功率400W、微波作用时间4.5min、萃取温度80℃、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14(g/ml)。在此条件下白藜芦醇的提取率达0.367%。
张初署禹山林刘阳张吉民朱凤于丽娜毕洁杨庆利
关键词:白藜芦醇微波辅助提取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