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P01047)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何生刘琼陈振林田建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盆地
  • 2篇南缘
  • 2篇江汉盆地
  • 2篇江汉盆地西南...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运移
  • 1篇油源
  • 1篇油源对比
  • 1篇渔洋
  • 1篇运移
  • 1篇砂岩
  • 1篇砂岩储集层
  • 1篇流体
  • 1篇流体势
  • 1篇孔隙
  • 1篇孔隙演化
  • 1篇成藏
  • 1篇成藏模式
  • 1篇成岩作用
  • 1篇储集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篇刘琼
  • 2篇何生
  • 1篇田建锋
  • 1篇陈振林

传媒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矿物岩石

年份

  • 2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江汉盆地西南缘油气运移及其成藏模式被引量:5
2007年
对江汉盆地西南缘的油源对比和流体势分析表明,北部地区的原油主要来自梅槐桥—牛头岗洼陷高成熟度烃源岩,南部地区的原油与本地的低成熟度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中部地区的原油则具有混源特征。该区的油气明显具有运移距离短、近源聚集的特点;其分布与聚集受到断层和圈闭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断层活动使上升盘储层与下降盘烃源岩对接,是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成藏的关键;断层的封闭性上部要优于下部,控制着油气富集的层位。圈闭类型以断鼻和断块为主,断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断层的下降盘,而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断层的上升盘。根据油气聚集特点和储集层位的差异,将本区的油气藏划分为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和下生上储3种成藏模式。
刘琼何生
关键词:油源对比流体势油气运移成藏模式江汉盆地西南缘
江汉盆地西南缘白垩系渔洋组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被引量:10
2007年
江汉盆地西南缘白垩系渔洋组储集层成岩作用主要包括机械压实、早期碳酸盐和硫酸盐胶结、石英和长石的次生加大、长石和早期碳酸盐的溶蚀、晚期碳酸盐的沉淀,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A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损失殆尽,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纵向上发育两个次生孔隙带,第一次生孔隙带埋深2 800 m~3 100 m,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等的溶解有密切关系,第二次生孔隙带埋深3 300 m~3 600 m,其形成可能是由于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作用。次生孔隙的发育受到温度和流体性质的控制,断裂是酸性水从烃源岩注入储集岩的重要通道,长期继承性的构造高部位成为了溶蚀作用和次生孔隙发育的有利位置。
刘琼何生陈振林田建锋
关键词:江汉盆地储集层成岩作用孔隙演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