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1035)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姜荣刚王德成更多>>
相关机构:许昌学院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主题

  • 4篇小说
  • 3篇晚清
  • 2篇新小说
  • 1篇新闻
  • 1篇意境
  • 1篇印刷
  • 1篇印刷技术
  • 1篇有我
  • 1篇有我之境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变革
  • 1篇政治革命
  • 1篇中道
  • 1篇中国文化
  • 1篇中国文化传统
  • 1篇人间
  • 1篇人间词话
  • 1篇生平
  • 1篇生平事迹
  • 1篇事迹

机构

  • 8篇许昌学院
  • 2篇扬州大学

作者

  • 7篇姜荣刚
  • 1篇王德成

传媒

  • 2篇许昌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典籍与文...
  • 1篇浙江学刊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学术论坛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从内证看《人间词话》手稿的写作时间被引量:1
2013年
通检《人间词话》手稿,并与王国维相关著述比勘,可以发现:《人间词话》手稿26则与撰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的《人间词乙稿序》相关内容同,51则直接提到《人间词乙稿》;92则源出分撰于光绪戊申年(1908)仲夏及次月万寿节(六月二十六日)的《明刻尊前集残本跋》,93则是对《词录》(光绪戊申秋七月撰)之《尊前集》叙录"《古今词话》乃宋人书,非国朝沈雄所纂者也"一句武断结论的修改与补证;89、90则与撰写于光绪戊申年八月后的《戏曲考源》存在渊源关系。考虑到《人间词话》手稿是王国维对此前读词、评词及校词的一次系统性理论总结,整体写作时间不会持续太长,再综合上述内证,其具体写作时间当在1908年秋季,脱稿时间则当迟至是年的九、十月间,比较接近《国粹学报》初刊本时间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
姜荣刚
关键词:写作时间内证
明清时期民众运动与小说关系之互动——兼论晚清以降“新小说”运动的传统动力被引量:3
2012年
明代中叶以后通俗小说在民间广泛传播,使民众运动在思想资源、斗争策略及行为方式等诸多层面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官方在平叛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小说"诲盗",从而导致小说禁毁在明清两代趋于法律化与常态化。而一些有识见的官员与士人则从中看到了小说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一改过去鄙弃小说的态度,积极参与小说的批评与创作,试图将小说创作引入封建伦理思想的范围之内。在这种双重作用力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发生相应变化,往日的艺术活力日渐销蚀,走上了庸俗化的发展轨道。迨至晚清,维新人士在民众运动的潜在影响下——基于传统小说负面效应与巨大魔力的历史记忆与想象,加之域外小说"正面效应"的直接刺激,发起了"小说界革命"运动,开启了中国"新小说"的纪元时代。民众运动与小说的这种互动关系,是明清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重要特点,为其他民族国家所罕见,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姜荣刚
关键词:民众运动通俗小说新小说
两种“意境”的并存与交融——“意境”现代意义生成的历史考察被引量:4
2012年
近代是"意境"现代意义生成的关键时期,由于西学的输入,"意境"出现了一种新的使用形态——对西学的"格义"。这种由西学转换而来的"意境"在重新融入中国本土文论话语后,便成了近代文论中的所谓新"意境",从而对"意境"上升为中国文论乃至美学的核心范畴产生了直接影响。不过,在这一理论建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样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不仅因为"意境"自清代以来发展演变的趋势已具备了这种可能,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抒情传统)为"意境"上升为中国文论乃至美学的核心范畴提供了必要的生存土壤,因此可以说"意境"现代意义的生成是中西两种文化传统碰撞与交汇的直接结果,忽视或偏重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
姜荣刚
关键词:意境格义西方美学中国文化传统
晚清段芝贵贿赂案与《杨翠喜》小说——以新闻为小说的范例
2014年
段芝贵贿赂案是晚清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由于朝廷袒护亲贵,草率结案塞责,招致朝野的普遍不满与失望。《杨翠喜》便是对这一案件的及时反映,小说作者把准了大众的心理需求,汇集各种与杨翠喜有关的史料、传记、小说、诗词、评论等,既满足了人们了解事实真相的欲望,又达到了泄愤的目的,因此风行一时。虽然此部大杂烩的小说,艺术上殊乏可以称道之处,但却保留了不少罕见的史料,也对认识晚清如何将新闻转化为小说的这一商品生产模式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王德成姜荣刚
关键词:贿赂案新闻
为了“中道”的“偏至”——中西文明的反思与鲁迅早期的文化与文学革新思想
2014年
鲁迅早期在《河南》杂志发表的数篇文言长文,集中阐释了他对其时中国文化与文学革新的看法,由于这些文章表面所彰显出的极端思想,如排物质与笃精神、极端个人主义与反民主等,与中国的现代化取向存在着一定的紧张,从而令研究者极难措手,以至今天仍未对此数篇文章的思想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实际上,这只是惑于鲁迅文章的表象所造成的研究尴尬,鲁迅提倡偏至是以偏纠偏,而最终目的恰恰是为了取其"中道"。明晰此点,鲁迅的良苦用心与伟大之处不仅得到进一步彰显,其方法对于今天仍不无借鉴意义。
姜荣刚
关键词:偏至中道
技术与政治革命的双重变奏——晚清“新小说”兴起的历史机缘被引量:4
2013年
晚清"新小说"于1902年前后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机缘。同治初年西方先进印刷技术进入中国小说的出版市场,虽未对新创小说产生明显推动,但却因传统小说遗留的潜在市场迅速完成了中国小说出版技术的更新换代,对稿源的需求也随之陡然增加。当1898年前后传统小说出版市场饱和以后,出版商面临稿源奇缺的严峻考验。而恰在此时,甲午战争以及庚子事变的相继发生造成了社会政治及文化风尚的巨大转变,翻译小说因西学的强势输入渐为国人所重,为开启民智,社会对创作新型小说亦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梁启超《新小说》的成功示范让正为稿荒发愁的出版商看到了新的生机,一时翕然向风,从而使"新小说"在短期内得以迅速崛起。由此可见,技术与政治变革的偶相交汇构成了晚清"新小说"兴起的重要历史契机。
姜荣刚
关键词:政治变革
晚清留学生小说家杨心一生平事迹新考
2012年
杨心一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小说家,但是目前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学界几乎一无所知。今在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杨心一的籍贯、生卒年、学习经历、任职情况及社会活动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证,大体澄清了其生平事迹。
姜荣刚
关键词:留学生生平事迹
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考被引量:4
2012年
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以往主要是从王国维的美学接受出发,就理论描述的相似处判断其理论来源,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事实上,这些讨论均未触及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根源。王国维提出这对概念,根本在于他引入了西方的两"我"说:主观之我与客观之我。由于晚清是西学输入的早期阶段,为便于国人理解,西方的两"我"说在输入中土时被本土化,具体的做法是以佛教的义理"真我"(或径称为"我")与"非我"(亦曰"无我")来对译或指称这两个概念。这样,"有我之境"自然就指的是有"真我"的主观之境;"无我之境"则指的是"非我"(或仅有物性之我)的客观之境。同时,王国维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描述语言,如"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等,也都采用的是这种"格义"的方法。通过这种梳理,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渊源不仅清晰可见,其理论内涵亦可得确解,而且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诸多疑难问题也大体可据以澄清。
姜荣刚
关键词:非我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