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5054)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吴思进杨连祥祝连庆谢辛董明利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奥克兰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理学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机械工程
  • 3篇理学
  • 2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形变
  • 2篇形变测量
  • 2篇光学
  • 2篇傅里叶
  • 2篇傅里叶变换
  • 1篇电子散斑干涉
  • 1篇形貌
  • 1篇振动测量
  • 1篇散斑
  • 1篇散斑干涉
  • 1篇数字散斑
  • 1篇数字图像相关
  • 1篇微变形
  • 1篇相移
  • 1篇相移技术
  • 1篇解调
  • 1篇还原法
  • 1篇光学测量
  • 1篇刚体
  • 1篇包裹型

机构

  • 5篇北京信息科技...
  • 4篇奥克兰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

  • 4篇杨连祥
  • 4篇吴思进
  • 3篇祝连庆
  • 1篇董明利
  • 1篇吕乃光
  • 1篇娄小平
  • 1篇高新亚
  • 1篇潘思阳
  • 1篇刘凯
  • 1篇谢辛
  • 1篇张爱华
  • 1篇柴兴华

传媒

  • 2篇自动化仪表
  • 1篇光学技术
  • 1篇应用光学
  • 1篇北京信息科技...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形貌与微变形全场光学同时测量方法被引量:6
2017年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对材料形貌和结构变形等参量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往往需要进行多参量同时测量。针对该背景,采用数字散斑干涉与数字条纹投影相结合的测量方法,设计了一种集成光路,通过在数字散斑干涉实验光路中引入一个投影设备,实现物体表面形貌和微变形的同时测量。所提出的方法具有全场非接触测量的优点,且测量光路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可靠性强。该方法的形貌测量分辨率优于10μm,形变测量分辨率优于30nm。
蒋艳鹏吴思进杨连祥
关键词:形貌微变形
基于数字散斑照相术测量刚体面内位移被引量:2
2013年
数字散斑照相术通常测量刚体的面内位移。从基本原理着手,研究了基于散斑照相术的两种常用方法,即数字图像相关法和傅里叶变换法。论述了数字图像相关法中的亚像素梯度算法,讨论了如何选择子区的大小,优化测量结果;傅里叶变换法通过对散斑图进行傅里叶变换和数学形态学等一系列操作,获得精确的条纹间距,从而更好地计算面内位移。实验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法的测量精度要高于数字图像相关法。
张爱华娄小平吕乃光柴兴华
关键词:数字图像相关傅里叶变换
选择还原时间相位解包裹型数字散斑干涉技术被引量:4
2016年
时间相位解包裹是数字散斑干涉技术中新近发展的相位解包裹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空间相位解包裹法,时间相位解包裹从时间维度对相位进行解调,可以对非几何连续的表面进行测量,以确定绝对相位值。针对传统时间相位解包裹算法因逐点还原相位造成运算时间较长的问题,通过对解包裹算法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选择还原法的时间相位解包裹算法。对少量的相位点进行还原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大幅度减少了相位解包裹运算时间,提高了测量速度。
潘思阳吴思进祝连庆杨连祥
关键词:光学测量解调形变测量振动测量
空间载波数字散斑干涉光路关键参数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近年来,在数字散斑干涉技术(DSPI)中应用空间载波技术来获取干涉相位,克服了传统DSPI只能用于静态测量的缺点,提高了DSPI的测量速度,实现了动态测量。基于空间载波技术的DSPI测量理论已有相应的研究,但其光路参数的确定和优化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分析空间载波数字散斑干涉技术的测量原理,对空间载波数字散斑干涉光路中的关键参数(如光阑孔径、参考光入射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并给出了各自的选择依据。
刘凯吴思进高新亚祝连庆杨连祥
关键词:傅里叶变换形变测量
电子散斑干涉测量中相移技术的新发展被引量:16
2013年
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全场、非接触、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光学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精密机械制造等领域。相移技术是电子散斑干涉测量中重要的技术,适用于电子散斑干涉测量的相移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相移技术,包括时间相移技术和空间相移技术。其中4+2和4+1等快速相移技术的出现使得时间相移技术的应用从静态与准静态测量领域扩展到动态测量领域;而空间傅里叶变换技术则使空间相移技术朝着多维和同步动态测量等方向改进。对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技术中的时间相移技术和空间相移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介绍它们的发展近况。
杨连祥祝连庆谢辛董明利吴思进
关键词:电子散斑干涉相移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