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401)

作品数:22 被引量:417H指数:14
相关作者:王宁练何元庆卢爱刚庞洪喜姚檀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渭南师范学院东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6篇冰川
  • 4篇气候
  • 4篇冰芯
  • 3篇日变
  • 3篇日变化
  • 3篇气候变化
  • 3篇季风
  • 2篇遥感
  • 2篇沙尘
  • 2篇沙尘天气
  • 2篇同位素
  • 2篇青藏高原北部
  • 2篇青藏高原南部
  • 2篇稳定同位素
  • 2篇污染
  • 2篇慕士塔格
  • 2篇季风降水
  • 2篇降水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王宁练
  • 8篇何元庆
  • 7篇庞洪喜
  • 7篇卢爱刚
  • 6篇姚檀栋
  • 5篇赵井东
  • 5篇院玲玲
  • 5篇宁宝英
  • 4篇宋波
  • 4篇蒋熹
  • 3篇张忠林
  • 3篇李全莲
  • 2篇庞德谦
  • 2篇宋高举
  • 2篇徐柏青
  • 2篇田立德
  • 2篇武小波
  • 2篇贺建桥
  • 1篇沈吉
  • 1篇蒲建辰

传媒

  • 9篇冰川冻土
  • 5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5篇2008
  • 4篇2007
  • 12篇2006
  • 1篇200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冰芯记录的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被引量:20
2006年
根据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马兰冰芯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129A.D.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马兰冰芯中δ18O记录表明,近千年来该地区暖季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温在其自然变化范围之内,“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在该冰芯记录中均有表现.在该冰芯记录时段内,最暖的世纪是17世纪,最暖的年代是1610s.马兰冰芯中污化层厚度比率是沙尘天气发生频率的良好指标,据此建立了该地区近870a来沙尘天气发生频率的变化过程,并发现该冰芯记录的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在101~102a时间尺度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相关冰芯、树轮等记录的综合分析,揭示出温湿气候时期沙尘天气发生频率较低,而冷干气候时期沙尘天气发生频率较高.近200a来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王宁练姚檀栋蒲建辰张永亮孙维贞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被引量:45
2006年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气温变化分时间段进行了计算分析。用各个站点52年的气温序列斜率与纬度和海拔分别做了相关分析,发现气温变化幅度和纬度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在冬季;但气温变化和海拔没有相关性。另外,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和纬向分析,发现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气温的纬向梯度在变小,变化的幅度是冬季大、夏季小,高纬度地区大、低纬度地区小。最后指出造成气温纬度梯度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大陆度随纬度的不同分布。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庞洪喜院玲玲
关键词:全球升温纬度效应温度梯度
慕士塔格冰芯记录的近50年来碳质气溶胶含量变化被引量:2
2008年
应用热分析方法对慕士塔格冰芯中1955-2000年的碳质气溶胶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冰芯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较高,其平均值分别达到61.8和32.9ng·g^-1,并且呈现强的年际变化,其波动范围分别为17.7-216.7和6.5-124.6ng·g^-1。尽管该冰芯平均32.9ng·g^-1的EC含量较同时段的阿尔卑斯冰芯EC记录(100-300ng·g^-1)要低,但却是格陵兰冰芯记录(2-6ng·g^-1,平均2.3ng·g^-1)的14倍,这对该区46a来雪冰反照率有重要的影响。该期间慕士塔格冰芯碳质气溶胶含量经历了2个高值期(1955-1965和1974-1989)和2个低值期(1966-1973和1990-1995),并在近期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该冰芯SO^2-4含量的分析及与OC/EC含量的比较,初步断定沉降于该区雪冰中的碳质气溶胶的来源是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为主。
刘先勤徐柏青姚檀栋王宁练邬光剑
关键词:慕士塔格冰芯
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尘埃载荷变化的冰芯记录被引量:17
2006年
依据青藏高原目前所取得冰芯的尘埃分析结果,初步分析了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北大气尘埃载荷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高原南部达索普冰芯记录的高尘埃含量时期为1270s^1380s和1870s^1990s,而北部马兰冰芯记录的高尘埃含量时期为1130s^1550s和1770s^1940s。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北冰芯中尘埃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这可能指示了环境的变干趋势。青藏高原冰芯记录还反映出,高原北部地区大气中的尘埃载荷明显高于南部地区;高原北部地区大气尘埃载荷春季最大,而南部地区非季风季节最大。另外,通过对高原南北冰芯中尘埃含量记录与δ18O记录之间相关关系分析,揭示出大气尘埃载荷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关系在高原北部地区呈显著负相关,而在南部地区却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青藏高原南北气候环境变化的差异性。
王宁练L.G.ThompsonM.E.Davis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芯
40a来中国旱灾对ENSO事件的区域差异响应研究被引量:29
2006年
利用中国各地区1949—1990年间旱灾的受灾面积比和成灾面积比,分别与ENSO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ENSO指数与各地的旱灾事件有着一定的反相关关系,表明ENSO的发生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着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华北、东北、华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的相关性具有很好的显著水平.通过对比各个分区对ENSO事件的响应程度,分析了其空间差异性.ENSO指数的变化与中国各地的旱灾有密切的联系,全球升温通过影响ENSO事件而影响中国的旱灾面积:全球升温影响下,ENSO指数升高,旱灾减少.
卢爱刚葛剑平庞德谦何元庆庞洪喜
关键词:旱灾ENSO
冰芯和湖泊沉积记录所反映的20世纪中国北方沙尘天气频率变化趋势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对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多发区及其下风方向的敦德、马兰和崇测等冰芯记录和红缄淖湖泊记录中有关沙尘天气发生频率指标变化的分析,揭示出中国北方20世纪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呈减小趋势.认为西风环流强度和降水量变化是影响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指出目前人类活动造成的中国北方沙漠化面积的加速扩大,将是沙尘天气大规模发生的巨大隐患.
王宁练姚檀栋羊向东沈吉汪勇
关键词:沙尘天气气候变化
中国西部不同类型冰川区积雪及其融水径流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时空变化及其气候效应被引量:18
2006年
为了调查和比较我国海洋型、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冰川覆盖区大气降水、冰川、积雪和融水径流系统内稳定同位素比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冰雪相变时的现代同位素分馏过程,在2000—2003年间,按照季节和海拔高度分别对玉龙雪山、慕士塔格峰,念青唐古拉山的桑丹康桑峰以及天山乌鲁木齐河源的1号冰川积雪和冰雪融水径流进行了系统的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玉龙雪山为代表的海洋型冰川区,新雪内的1δ8O呈现出显著的时间与空间变化,在冬季表现为“高度效应”,即δ18O值随海拔高度升高和气温降低而降低,反映出冬季风降水的特征;而经过融化的夏季积雪受到“降水量效应”、雪中含水量、蒸发等因素的影响,稳定同位素产生分馏变化“高度效应”空间变化比较复杂,反映出夏季风降水的特征,念青唐古拉山夏季积雪也有相似的特征.在极大陆型冰川分布的慕士塔格山地区和亚大陆型冰川分布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夏季新雪中1δ8O则表现为“高度效应”或者“温度效应”.无论在海洋型冰川或者大陆型冰川分布区,经过融化或正在消融的残余积雪内都有明显的同位素分馏变化,1δ8O值比新雪高.受蒸发作用的影响,冰雪融水在流动过程中,1δ8O随海拔高度的降低、流程和流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海洋型冰川区冰雪融水相变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和化学作用都比大陆型冰川区强.
何元庆庞洪喜卢爱刚章典张忠林宁宝英宋波赵井东院玲玲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冰川积雪气候效应
2006年夏季晴天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与气温日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1
2008年
2006年夏季祁连山七一冰川野外观测资料表明:夏季晴天冰川消融区上的气温日变化过程存在滞后于消融强度日变化过程的现象,最大值相位差约4 h.辐射平衡在消融热量总收入中权重最大,控制着消融强度的日变化过程;同时,冰川区气温则受到局地环流的强烈影响,消融区空气同周围非冰川区上的暖气流进行的水平热交换以及下垫面性状共同决定了消融区气温的日变化.
贺建桥王宁练蒋熹陈亮宋高举李全莲武晓波
关键词:气温日变化局地环流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夏、秋季节总辐射和地表反照率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根据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2005年6月24日~10月16日的总辐射、分光辐射和分光反照率观测资料,利用总辐射和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比值——日有效透射率Teff用聚类分析法将资料划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三类天气,分析了该地区夏、秋季节总辐射、分光辐射比例和分光反照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季总辐射与大气层顶的差值和日际变化幅度最大,秋季以后这种差值和日际变化幅度减小.天空状况对分光辐射比例和地表反照率均有影响,表现为近红外辐射比例晴天比阴天大,可见光比例晴天比阴天小,各波段反照率晴天均比阴天大.反照率在夏季最低,秋季较高,反照率的日变化有依存分光辐射比例的关系,这大致可以解释地表反照率依存太阳高度角而变化的现象.无积雪地面反照率近红外波段大于可见光波段,地表有积雪时,反照率明显不同,其可见光波段反照率大于近红外波段反照率.功率谱分析表明,日有效透射率Teff存在着2~3d的周期,它是该地区天气系统活动影响太阳辐射收入的一个反映,指示出唐古拉山地区天气系统亦有2~3d的周期性.
蒋熹王宁练杨胜朋
关键词:总辐射日变化
冰雪反照率研究进展被引量:49
2006年
冰雪反照率在地气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其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冰雪面的反射属性以及大气或天空的状况.因此,影响冰雪反照率的因素除其自身的物理属性如积雪粒径、密度、含水量、杂质和污化程度等外,云对冰雪反照率也产生影响,从而使冰雪的反照率呈现出日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规律.最后,评述了利用数值模式及卫星遥感反演方法对冰雪反照率的相关研究进展.
蒋熹
关键词:冰雪反照率日变化能量平衡遥感反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