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2004DIB3J097)

作品数:7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军辉贾子瑞张守攻袁涛朱秀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色季拉山
  • 2篇土壤
  • 2篇种子
  • 2篇物种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西藏色季拉山
  • 2篇冷杉
  • 2篇急尖长苞冷杉
  • 2篇大花
  • 2篇大花黄牡丹
  • 1篇地理变异
  • 1篇电镜
  • 1篇性状
  • 1篇养分
  • 1篇养分特征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云杉
  • 1篇云杉属
  • 1篇针叶
  • 1篇杉林

机构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西藏农牧学院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昆山市住房和...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国家花卉工程...
  • 1篇杭州市园林文...

作者

  • 5篇王军辉
  • 3篇张守攻
  • 3篇贾子瑞
  • 2篇袁涛
  • 1篇张朵
  • 1篇朱登强
  • 1篇倪圣武
  • 1篇罗大庆
  • 1篇茹广欣
  • 1篇朱秀红
  • 1篇张艳
  • 1篇刘雪
  • 1篇崔健

传媒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花黄牡丹二次枝对结实率的影响及胚珠败育生理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研究大花黄牡丹二次枝生长对结果率和结实率的影响,以及败育胚珠的发生时期和胚珠败育的生理机制,为大花黄牡丹日后的引种栽培及人工调控结实提供参考。【方法】以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引种栽培的大花黄牡丹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1年连续3年在花果期进行二次枝发育与果实发育的田间控制试验,按照花蕾和二次枝处理的不同,分为A、B处理组和对照,其中A组保留不同花蕾,去除所有二次枝;B组保留所有二次枝,去除不同花蕾;对照组保留所有花蕾和二次枝,统计各处理的结果率和结实率;在花后12~50 d定期采集胚珠,对比分析正常胚珠与败育胚珠不同时期的生理生化指标(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含量以及脱落酸(ABA))差异。【结果】1)花后10~30 d是大花黄牡丹果实的生长高峰期,也是胚珠败育主要发生时段;花后13 d正常胚珠与败育胚珠外部形态差异明显。2)A组中,保留所有花蕾的植株结实率均较高,且高于对照组;B组中,多数去除花蕾处理组结实率高于对照组,其中仅保留最下方侧花处理结实率最低。3)花后13~14 d,大花黄牡丹正常胚珠中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同时期的败育胚珠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花后12~13 d,败育胚珠中淀粉含量最低,之后持续上升,而正常胚珠花后14 d时淀粉含量最高,之后迅速下降;花后13 d,败育胚珠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正常胚珠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花后13~15 d,败育胚珠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正常胚珠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花后13~50 d,大花黄牡丹正常胚珠和败育胚珠的SOD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正常胚珠的SOD活性始终高于败育胚珠。4)花后13~20 d,大花黄正常胚珠中的IAA、GA、ZR含量,以及(GA+IAA+ZR)/ABA、GA/ABA和IAA/ABA均明显高于败育胚珠,ABA含量和
陈庭巧袁涛乔红雍徐珂
关键词:大花黄牡丹结实率胚珠败育二次枝内源激素
林芝云杉天然群体针叶与种实的变异及其地理趋势被引量:22
2011年
在西藏地区11个有代表性的林芝云杉天然群体内分别随机抽取15 30个个体为试材,测量了针叶与种实共9个表型性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变异和分化趋势。结果显示:林芝云杉9个表型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差异显著。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29.55%,与云杉属其他树种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群体内的方差分量占70.45%,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林芝云杉变异的主要来源。计算群体内的变异系数发现:针叶、球果、种鳞的3个性状变异系数在种级水平上的均值分别为20.39%、15.65%、10.79%,针叶的变异程度最大;11个天然群体的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11.80%19.80%,在郎县的金东沟群体中最大,表明内部遗传多样性最丰富。9个表型性状与地理和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球果直径和针叶长度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变大和变长的地理变异趋势;在气候方面,球果直径、针叶长度和针叶形状随年均气温的升高逐渐变粗、变长和变得细长的趋势。最后对9个性状均值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西藏11个林芝云杉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4类。
贾子瑞张守攻王军辉
关键词:表型性状地理变异
西藏色季拉山东西坡急尖长苞冷杉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通过对西藏色季拉山东西坡急尖长苞冷杉林内土壤元素特性及其与群落物种多样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两坡土壤pH值都偏小,表明两坡的土壤表现为酸性土壤,西坡的土壤pH值平均值大于东坡,并且西坡土壤pH值变异系数大于东坡...
王军辉茹广欣朱登强张守攻张建国罗大庆潘刚
文献传递
7种云杉属树种花粉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的意义被引量:7
2011年
通过扫描电镜观测了云杉属7个种的花粉形态,运用数据统计和图片分析的方法对花粉形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云杉属7个种的花粉大小变动范围为84.59~103.18μm,均属于两气囊松科花粉;花粉体近极面与气囊过渡明显,形成帽沿;气囊表面纹理较平滑,在种间变异不显著。萌发沟位于花粉体远极面两气囊之间,呈现沟痕的形式。根据聚类分析可以把7种云杉分成两组:丽江云杉组和云杉组;根据花粉体表面疣状颗粒的分布情况又可把云杉组划分成红皮云杉亚组、粗枝云杉亚组和欧洲云杉亚组。其进化演替规律是云杉组→丽江云杉组进化;云杉组三个亚组的进化关系为欧洲云杉亚组→粗枝云杉亚组→红皮云杉亚组进化。
贾子瑞张守攻王军辉
关键词:云杉属花粉形态
赤霉素及温度处理对不同种源紫斑牡丹种子生根和发芽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以不同种源的10份紫斑牡丹种子为材料,研究了赤霉素浓度及沙藏温度对不同种源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分析了不同主根长度、低温时间及赤霉素浓度对各种源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于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温度为15~20℃,原生种源种子生根对25℃的适应性随纬度增大而减弱;原生种源种子生根的最佳赤霉素处理浓度较高(400~450mg/L),次生种源种子生根的最佳赤霉素处理浓度较低(300~350mg/L)。(2)根长、赤霉素浓度、低温时间交互效应对各种源紫斑牡丹种子始萌期、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极显著或显著性影响;根长大于4cm时,赤霉素和低温处理能更有效地促进已生根种子发芽。(3)种子发芽最佳处理组合因种源而异,湖北种源、河南种源和甘肃种源最佳处理组合分别是低温20d结合300mg/L赤霉素、低温20d结合200mg/L赤霉素和低温40d结合300mg/L赤霉素。
仇云云陈涛崔健刘雪张艳蒋亚蓉袁涛
关键词:紫斑牡丹赤霉素温度发芽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地的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特征被引量:18
2008年
利用西藏色季拉山东西坡急尖长苞冷杉林15个样方的数据,对该林分物种多样性及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坡土壤pH值呈酸性,西坡不同海拔的土壤pH值变化大于东坡,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等含量也大于东坡,东西坡有效钙含量均远远大于其它有效元素含量,但两坡有效钙平均值有较大的差异.对西坡多样性指数H′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是土壤有效铁的含量,而对东坡均匀度指数E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茹广欣朱登强王军辉朱秀红罗大庆张朵
关键词:急尖长苞冷杉物种多样性
大花黄牡丹种子萌发相关特性及生根技术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研究大花黄牡丹种子萌发相关特性,找到较好的生根技术.【方法】以大花黄牡丹种子为试验材料,检测种子安全含水量、种皮透水透气性及种子中萌发抑制物存在部位,并用不同的激素处理种子以促进生根.【结果】大花黄牡丹种子的安全含水量为12.98%;种皮具有一定的透水透气性障碍;种皮粗提液对白菜籽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胚乳粗提液对白菜籽的萌发几乎无影响;种子生根前的胚粗提液对白菜籽萌发影响较大,种子生根及萌发后胚粗提液对白菜籽萌发的影响较小;500mg/L赤霉素浸种24h,可以有效促进大花黄牡丹种子生根.【结论】抑制大花黄牡丹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是种皮和胚中存在大量抑制物质;赤霉素能解除其部分休眠,促进种子生根.
仇云云张蕾倪圣武袁涛
林芝云杉天然群体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试验对西藏林芝云杉12个群体的10个酶系统进行测定,共获得20个谱带清晰、分离良好的位点,对这20个位点的统计分析表明:林芝云杉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55.00%,每个位点的等位点基因数(Na)=1.900 0,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1.609 3,观测杂和度(Ho)=0.229 1,期望杂和度(He)=0.2648,遗传一致度(I)=0.4168;这些指标在12个群体的均值略低于种级水平。对12个群体的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7.406 5%,有92.593 5%的变异存在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度(Fs,t)=8.424 7%,仍远远小于群体内的91.535 7%;基因流(Nm)=7.011 9>4,可以代替遗传漂变防止群体间分化的发生。对12个群体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研究,遗传一致度(I)的变动幅度为0.9475~0.997 9,平均值为0.980 1;遗传距离(D)变动幅度为0.002 1~0.054 0,均值为0.019 1。
贾子瑞张守攻王军辉
关键词:同工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