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9KJB580004)
- 作品数:7 被引量:83H指数:6
- 相关作者:费康王军军陈毅许朝阳周健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简化分析方法被引量:6
- 2012年
- 为了加强对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的理解,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桩间距、填土高度和内摩擦角的情况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填土高度与桩净间距之比H/(s-a)≤1的低路堤,填土中的破坏面为通过桩边缘的竖直面;而对于H/(s-a)≥1.5的高路堤的情况,最终填土中将发展成类似经典地基承载力理论中的由弹性楔体、径向剪切区和被动破坏区组成的区域。基于有限元得到的破坏模式,建立了土拱效应的二维简化分析方法,并与有限元和文献收集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合适的破坏面假设,简化方法的计算结果可靠合理。
- 费康王军军陈毅
- 关键词: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有限元破坏模式
-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三维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通过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桩承式路堤中填土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对于填土高度与桩净间距之比H/(s-a)≤1的低路堤,填土中的破坏面为通过桩边缘的竖直面;而对于H/(s-a)≥1.5的高路堤,破坏面为位于桩顶以上的泡状曲面,可假设为对数螺旋曲面。基于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破坏模式,建立了土拱效应的三维简化分析方法,并与有限元和文献收集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合适的破坏面假设,该简化方法的计算结果可靠合理。
- 费康王军军陈毅
- 关键词: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有限元破坏模式
-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发挥过程研究被引量:22
- 2013年
- 通过三维模型试验对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发挥过程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桩顶盖板尺寸、不同加筋方式下应力折减系数与差异沉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拱效应随变形的增加而发挥;加筋材料的设置减小了差异沉降,削弱了填土中的土拱效应,荷载向桩顶的传递是土拱效应和拉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有限元法对桩间距、填土高度等未能在模型试验中考虑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总结了土拱效应发挥过程的相关规律。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试验数据和文献中收集到的实测资料,提出用土拱效应发挥系数和归一化位移来描述土拱效应的发挥过程,建议二者之间采用双曲线方程模拟,从而在设计中体现土拱效应随位移的发展,并满足路堤填土、加筋材料和地基之间的变形协调要求。
- 费康陈毅王军军
- 关键词: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差异沉降模型试验有限元
- 桩承式路堤中填土破坏模式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为了研究桩承式路堤中填土的破坏模式,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桩间距、填土高度和摩擦角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屈服区和增量等效塑性应变结果,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填土的破坏机理。结果显示:对于填土高度与桩间距之比H/s≤1的低路堤,填土中的破坏面为通过桩边缘的竖直面;对于H/s≥1.2的高路堤的情况,最终填土中将发展出类似经典地基承载力理论中的由弹性楔体、径向剪切区和被动破坏区组成的区域,并且由于相邻桩的影响,填土中破坏面的具体形式会有所改变。
- 费康陈毅王军军
- 关键词: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有限元破坏模式
- 桩承式路堤承载特性的颗粒流模拟
- 现有的土拱效应计算方法中,由于采用的计算模型不同,计算结果差异很大。文中克服传统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宏观连续性假设,采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建立基于模型试验的细观数值分析模型,对桩承式路堤中土体接触力、应力分布、主应力...
- 许朝阳周健完绍金
- 关键词: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桩土应力比
- 文献传递
-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试验和数值研究被引量:37
- 2011年
- 对桩承式路堤中的土拱效应进行了三维模型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应力折减系数大小和填土中的竖向应力分布特点。对比分析了实测值与Terzaghi方法和Hewlett&Randolph方法计算值之间的差异,验证了各方法的适用性。采用三维有限元对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路堤填土的大主应力方向、应力水平和沉降模式等几个关键问题。试验和数值结果表明,Terzaghi方法与Hewlett、Randolph方法给出的应力折减系数数值接近,但填土中竖向应力分布模式截然不同,且与实测值有所区别。若在Terzaghi方法中采用合适的滑动面形状,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吻合,能够反映竖向应力沿深度分布的特点。
- 费康王军军陈毅
- 关键词: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模型试验有限元
- 桩承式路堤承载特性的颗粒流模拟被引量:10
- 2013年
- 现有的土拱效应计算方法中,由于采用的计算模型不同,计算结果差异很大。文中克服传统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宏观连续性假设,采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建立基于模型试验的细观数值分析模型,对桩承式路堤中土体接触力、应力分布、主应力方向、竖向位移进行分析,并比较计算和实测结果,研究土拱效应的荷载传递机制。同时,对不同桩帽、桩间距、填土高度、颗粒大小、摩擦角的情况进行PFC方法的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桩承式路堤桩顶处局部范围可按弹性核考虑;土拱的分布型式受桩帽型式、桩净距、格栅的影响;实际土拱作用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路堤底面以上约1倍桩净距的区域;土拱内部的竖向应力和水平应力均随深度非线性改变,桩土应力比随着荷载水平、土体内摩擦角、颗粒大小的增大而增加。
- 许朝阳周健完绍金
- 关键词: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桩土应力比
- 加筋形式对桩承式路堤工作性状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5
- 2012年
- 对无加筋和采用不同加筋材料、加筋层数下桩承式路堤的工作性状进行了三维模型试验研究,侧重分析了桩土应力比、应力折减系数、填土中竖向应力分布、地基沉降等内容。结果表明加筋材料的设置有利于荷载向桩顶的转移,可有效减小沉降,但不同加筋形式下桩承式路堤的工作性状有所不同。使用单层或双层土工布时,路堤的荷载传递机理主要是填土的土拱效应和加筋材料的拉膜效应,但拉膜效应发挥相对较晚。使用双层格栅时,加筋材料与周围砂土形成半刚性平台。单层格栅的作用介于两者之间。试验结果与常规拉膜效应设计方法的对比表明,若假设荷载只由相邻桩间的加筋材料条带承担,计算的拉力将偏大,过于保守。
- 费康陈毅王军军
- 关键词:桩承式路堤土工合成材料土拱效应模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