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111)

作品数:21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任竞泽张强张新科俞樟华虞芳芳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学
  • 6篇历史地理
  • 1篇艺术

主题

  • 12篇史记
  • 7篇《史记》
  • 4篇司马迁
  • 4篇文体
  • 4篇文体学
  • 3篇破体
  • 3篇文化
  • 3篇辨体
  • 2篇读法
  • 2篇义法
  • 2篇诗话
  • 2篇宋代
  • 2篇评点
  • 2篇文化意义
  • 2篇文体批评
  • 2篇文体学思想
  • 2篇文学
  • 2篇列传
  • 2篇民族
  • 2篇民族精神

机构

  • 10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淮阴师范学院
  • 2篇百色学院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淮阳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任竞泽
  • 4篇俞樟华
  • 4篇张新科
  • 3篇张强
  • 2篇虞芳芳
  • 1篇王晓红
  • 1篇李红
  • 1篇樊婧
  • 1篇刘永辉
  • 1篇沈灵超

传媒

  • 2篇解放军艺术学...
  • 2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东疆学刊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晋阳学刊
  • 1篇学术界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传记文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山东艺术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西部学刊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伯夷列传》的文化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可分为单传、合传、附传、类传等四类,是"列传"写作的基本格式。而《伯夷列传》主要是从议论入笔,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人物的事迹,以伯夷、叔齐"让国"、"奔义"这一礼让精神突出"仁"与"不仁"、"德"与"不德"之间的对立。司马迁将《伯夷列传》置于"列传"之首,一是以"让国"为中心词叙述伯夷、叔齐的事迹,以"争利"与"奔义"为关键词寓含批判现实的思想。二是肯定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三是提出"考信于六艺"的思想原则,表达了"贵让"和质疑天命、重人事的思想。而肯定伯夷、叔齐的礼让,是为了关心现世,希望通过书写那些行为殊异的人物联系古今,在更广阔的背景下鞭挞和批判现实和暴露社会不古的世风,以《春秋》为价值评判和道德评判尺度的思想准则。
张强
关键词:史记编次礼让仁德
论司马迁作《吕不韦列传》的笔法被引量:1
2015年
司马迁作《吕不韦列传》时表达了三种叙述倾向,一是选择典型事件从社会运动大势的角度肯定吕不韦在秦国政治中的特殊作用;二是针对吕不韦淫乱秦宫闱一事,表达了道德批判的立场;三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塑造了吕不韦的形象,在充分肯定《吕氏春秋》的基础上,以价值评判为尺度表达了赞赏吕不韦的态度。吕不韦及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在秦国政治史中有特殊的意义。《吕氏春秋》通过介绍齐人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为秦统一关东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找到了理论依据。司马迁的历史"通变"观是以五德终始说为基础的,站在这一立场上,司马迁肯定了吕不韦及《吕氏春秋》在秦国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在本传中,司马迁采用"互见法"重点叙述了吕不韦一生中的两件事。一是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农业、奖励耕战;二是选拔和重用贤才,同时也对吕不韦的投机行为进行了批判。
张强
关键词:司马迁吕不韦《吕氏春秋》五德终始说
老腔中赋形式的生成动因及文化意义
2022年
老腔的研究目前已经涉及传承和发展、表达元素和艺术特征探索,也有涉及地域文化方面的研究,但老腔与文学因素的研究较少。汉赋的铺张扬厉特质深深影响了老腔,老腔运用了赋的艺术表达形式。赋的形式增添了老腔的艺术魅力和娱乐性,推动情节发展、塑造英雄形象;赋的手法增强了老腔表现的内涵、民族精神和文化意义;赋的叙事方式,表现民间大众艺术的轻松与幽默,体现关中民众自觉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并认同与固守,而且思想坚定。在善良、勇敢、责任、理性的人性中闪耀着睿智,正因此忠贞、固守才成为民族脊梁和民族精神的守护者,民族文化传承者。
刘秀慧白庆新李偲佳
关键词:老腔传承文化意义民族精神
日本诗话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兼与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比较被引量:1
2018年
日本诗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文体史料和系统的文体学思想,并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辨体"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关于"体制为先"的辨体尊体论,在日本诗话中多有论述,最具代表的就是长野丰山的"辨体之为急务"观点。辨体理论指导下的辨体批评实践也极为丰富,包括辨同异、真伪、工拙、清浊、是非、高下、雅俗、体用以及唐宋诗体之辨、四唐体格之辨等。关于破体变体论,包括正熟而奇出、常极而变生、变体中变体、定体与不定体、定法与不定法等观点。通过全面阅读辑录、分类评析日本诗话中浩繁的文体史料,与中国诗话文体学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整体勾勒和深入了解日本诗话中的文体学思想概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日中诗话及其文体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和而不同"的自身特色,这无论对于日本诗学批评还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批评史意义。
任竞泽
关键词:日本诗话
论韩国诗话中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兼与以宋代诗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比较
2017年
全面阅读辑录、分类评析韩国诗话中浩繁的文体史料,并与以宋代诗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整体勾勒和深入了解韩国文论中的文体学思想体系概貌,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看到韩国诗话的文体文献学价值及中韩诗话文体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其"和而不同"的自身特色,这对韩国诗学批评和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批评史意义。
任竞泽
关键词:宋代诗话
破宋人拘挛,多持平之论——王若虚文体学思想论析
2018年
王若虚文体学思想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经学、史学思想亦有相通之处,在金代文体批评史上独成体系,堪与宋代欧阳修、黄庭坚、朱熹等文体学思想比肩。他主张以"体制为先"的辨体尊体为基础,同时肯定"不必以寻常体制绳之"的破体和变体观,在"以文为诗"和"以诗为词"上多持平之论。总体来说,秉持"大体须有,定体则无"的辩证通达文体观,破除了宋人之拘挛。
任竞泽
关键词:文体学思想
史学思维·创新意识·民族精神——《史记》的魅力与生命力被引量:1
2015年
司马迁的《史记》具有永久的魅力与生命力。其魅力在于它深刻而独特的思想,在于它通过三千年历史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我们的民族精神,在于它文本的整体系统结构和强大的艺术力量。正是这些魅力,形成了《史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史记》的生命力也来自于历代读者对它的消费与接受,来自于它世界性的传播与研究。
张新科
关键词:《史记》
《史记》“列传”文学叙述五题被引量:1
2018年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20世纪以来,受到西方学科分类的影响,研究者多将《史记》视为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予以研究。这种倾向其实是忽略了历史语境下的《史记》客观影响。在"文史哲"不分的历史时期,《史记》的价值是贯通这三个门类的。司马迁在创作中是以文学笔法担当历史叙述的,并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承担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观的。因此,今天的研究中有必要从文学叙述的角度重新认识《史记》的历史写作。以《老子韩非列传》、《孙子吴起列传》、《苏秦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使用文学研究的手段对他们进行解读,希望以此开辟一种全新的研究《史记》的角度。
张强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学史料六经
“义法”理论在《史记》评点中的体现——清代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析论被引量:1
2019年
清代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继承前代评点传统,而又有所创新。从选本角度看,他的选编目的和原则是以儒家思想体系阐释七篇文章背后隐藏的深意。虽然只选择《史记》七篇作品,但涉及到本纪、世家、列传三种体例,便于分析文章的义法,而且传主都是当代历史的重要人物,反映了西汉王朝由建立到逐渐强大兴盛的过程。从评点角度看,王又朴继承桐城派鼻祖方苞的“义法”理论,并把这种理论贯穿在具体的评点之中,由法见义,因义观法,形成了比较严密的论证和相对完整的体系,较之一般的评点有较大发展。从读法角度看,《史记七篇读法》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提供了阅读《史记》的方法,如“一气读”“分段细读”“对比阅读”等。从评点史的角度看,选编者在继承前代评点基础上采用独特的评点方式,揭示了《史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叙事写人的手法,既引导读者深刻领会《史记》的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桐城派的古文理论。
袁方愚张新科
关键词:义法读法
元代“史记诗”的学科意义和历史地位被引量:2
2016年
元代"史记诗"是元代史学史和"史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代文学史、批评史及其《史记》接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史记诗"作为独特的文学、史学文体形式,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研究元代"史记诗"要有鲜明的辨体意识。元代"史记诗"文献丰富,通过分类统计和总结分析,可以从多维度视域来观照元人如何以"史记诗"来接受和阐释《史记》的,进而透视出元人的文学观和史学观,这既可以弥补元代"史记学"研究的不足,也可以拓展元代史学研究的学术领域。元代史记诗具有"以史为鉴,经世致用"、"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立意必奇,贵在翻案"和"王道德治,治乱兴衰"等多重内涵特征。
任竞泽樊婧
关键词:学科意义历史地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