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1006)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曹霞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十七年文学
  • 3篇文学批评
  • 2篇十七年文学批...
  • 2篇规约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性别
  • 1篇性别视角
  • 1篇性别政治
  • 1篇叙事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审美
  • 1篇审美经验
  • 1篇题材
  • 1篇批评观
  • 1篇评说
  • 1篇主题
  • 1篇文学批评观
  • 1篇小说

机构

  • 5篇南开大学

作者

  • 5篇曹霞

传媒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文学与文化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妇女”想象与社会主义美学的规约——论“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功能被引量:4
2013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美学的规约下,"十七年"文学批评对"性别话语"进行了重新编码。通过对"妇女"的"工农兵"身份进行阐释和建构,对婚恋故事设定边界或将其纳入宏大叙事的链条之中,以及对参加公共实践的妇女进行"性别倒置"的政治价值判断,"十七年"文学批评塑造了一个"干净"、纯粹,具有道德净化功能和精神权威特质的"妇女"形象。然而,社会主义文学中的性别等级并未因性别"无差异"说而消失,反而成为一种新的削除女性意识和主体性的力量。
曹霞
关键词:性别
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规约——从王林的《腹地》及其批评说起被引量:4
2012年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语境。与以往历史境遇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不再以摧毁和否定旧体制旧文化为己任,而是致力于建构新的文艺秩序。为此,它要求作家正面表现社会现象,歌颂民族国家建设和革命历史,并着力清除"不洁"和"不纯"的叙事方式。王林的《腹地》写作于四十年代初期,它塑造了日常化的具有普通人性的英雄形象,保留了时代与乡村的原生风貌,却与新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断裂",成为新中国最早受到批判的长篇小说。批评家认为小说中的很多描写与文艺新秩序的要求和写作原则相去甚远,对作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十七年"文学批评主题的生成并非单纯的文艺问题,而更多地来自于民族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
曹霞
关键词:主题意识形态规约
阶级话语的流变与文学批评功能的转换被引量:2
2014年
从1927年到"十七年",随着中国政治形势与意识形态的变迁,阶级话语的语义内涵和功能几度变迁。本文意在通过对"阶级"这一词汇的考察,分析其话语流变背后政治和文化霸权力量的变化,以及以"阶级"为关键词的文学批评功能的转换,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前半期文学批评远离"审美成规"而倾近于"政治成规"、成为政党伦理和国家意识形态工具的"不能自主"的政治化过程。
曹霞
关键词:阶级话语革命文学《讲话》
国族建构与城/乡叙事中的性别政治——以岳野的《同甘共苦》及其批评为考察中心
2012年
1956年,在国家意识形态自上而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岳野的话剧《同甘共苦》因其题材的"个人性"和"私密性"引起了广泛争论。《同甘共苦》的男主人公孟莳荆作为革命者和建设者,承担着国族建构的宏大任务,华云和刘芳纹两位女性则作为城/乡叙事的主体出现在他承担历史任务的不同阶段。她们在孟的生活中的显/隐及其地位并不取决于感情,而是与是否符合以男性、阳刚、强力等为美学特征的现代化国族建构对女性身份认同的要求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从"城/乡"、"新/旧"等现代性命题剖析其中蕴含的性别政治,可以看到国族建构与性别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走向社会的女性主体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所必然需要付出的代价。
曹霞
关键词:性别政治
有限度的审美经验批评——论侯金镜的文学批评观与批评实践
2015年
在"政治化"倾向比较普遍的"十七年",侯金镜从艺术经验出发,探索短篇小说的形式和内在规律,提倡"多样化"的题材观。从批评方法来看,他运用文本细读法和"同类比较法",读出了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个性特征,提供了一种从内部观照文学审美特质的方法。侯金镜对于体裁、题材的独特观点和批评实践为"十七年"文学色彩淡薄的批评注入了一定的活力和感染力。
曹霞
关键词:文学批评短篇小说题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