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80440515)

作品数:2 被引量:26H指数:2
相关作者:赵东升吴绍洪郑度杨勤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1篇生态气候
  • 1篇气候
  • 1篇温度
  • 1篇温度变化
  • 1篇温度指标
  • 1篇积温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吴绍洪
  • 2篇赵东升
  • 1篇杨勤业
  • 1篇郑度

传媒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生态气候因子的空间格局被引量:12
2009年
基于1966—2005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113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研究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0℃日数、潜在蒸散、年降水量和干燥度指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最热月均温在7℃~20℃,由东部周边地区向中部呈逐渐减小趋势;最冷月均温在-18.4℃~8℃,由南向北逐渐减小;青藏高原≥10℃日数由东部周边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小,研究区东南部的≥10℃日数最大(150 d以上),中部地区最少(〈50 d);研究区年均降水量由东南部向西北地区呈减少趋势;青藏高原的潜在蒸散(由Thornthwaite模型计算)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大部分地区在330~750 mm;青藏高原干旱地区所占比例较大,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北部,湿润地区面积小,主要位于东部和东南部.青藏高原的植被分布与其生态气候限制因子有较好的一致性,生态气候因子可较好地刻画植被分布状况.
赵东升吴绍洪郑度杨勤业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气候
近40年青藏高原主要生物温度指标的变化趋势被引量:14
2010年
以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0℃积温及其日数、≥5℃积温及其日数和≥10℃积温及其日数作为生物温度指标的代表,应用青藏高原地区1966~2005年共87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最热月均温与最冷月均温整体均呈上升趋势,而最冷月均温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最热月均温的上升幅度,空间上两者呈非对称变化。≥10℃积温、≥5℃积温和≥0℃积温增幅依次增大,其日数的变化是,≥5℃积温日数增幅最大,≥10℃积温日数次之,≥0℃积温日数最小。总体而言,近40年来青藏高原温度变化为增加趋势,植被的最佳生态空间及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来适应温度的变化。
赵东升吴绍洪
关键词:青藏高原温度变化积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