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SH086)

作品数:11 被引量:205H指数:6
相关作者:马良灿哈洪颖段银河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社会学
  • 10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乡村
  • 3篇扶贫
  • 2篇中国乡村
  • 2篇社区矫正
  • 2篇项目扶贫
  • 1篇地产权
  • 1篇学术理路
  • 1篇遗产
  • 1篇运作逻辑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工作
  • 1篇社会管理
  • 1篇社会学转向
  • 1篇社会组织
  • 1篇社区建设
  • 1篇实践逻辑
  • 1篇视域
  • 1篇双重变奏
  • 1篇图景
  • 1篇能动

机构

  • 11篇贵州大学
  • 2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大理大学

作者

  • 11篇马良灿
  • 3篇哈洪颖
  • 1篇段银河

传媒

  • 2篇中州学刊
  • 1篇中国农村观察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探索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组织治理抑或村庄治理——系统论视域下项目进村研究的学术理路及其拓展被引量:11
2016年
从社会治理层面看,组织治理抑或村庄治理,是社会学界研究项目进村这一总体性社会事实形成的两种主要学术理路。组织治理视角突出组织本位,主张将项目进村放置在组织行动逻辑及其组织治理关系中,探讨项目进村与政府间组织行为、权威关系、分层治理、角色转换、组织动员等问题之同构性。村庄治理视角视村庄为治理主体,强调将项目进村嵌入到村庄关系网络中,从村庄内部理解这一治理性事件对村落秩序、村庄团结、社区治理、权力利益关系重构等问题的影响。从系统论层面看,两种视角在认知项目进村的嵌入性、治理主体结构及治理规则等问题上存在重大缺陷。而由单向嵌入转向双重嵌入、由组织本位抑或村庄本位转向农民本位、由治理主体转向治理规则,则是拓展项目进村研究问题的三个相互关联的理论维度。
马良灿
关键词:村庄治理系统论
乡土重建的社会组织基础——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社会学转向被引量:6
2018年
梁漱溟从社会结构视野出发,以乡村社区组织建设为切入点,从社会意识重建、社会关系协调、社会秩序重构层面,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乡村建设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他开展了7年的乡村建设实践探索。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将乡土重建视为一个系统,把乡村居民视为乡土重建的主体,将改善社会关系、启迪农民自觉、重建社会结构、增进社区团结、促进社会整合作为乡村建设的方向,明确回答了乡村建设依靠谁、为了谁、建设什么、如何建设以及为什么要建设等根本性问题。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情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学思想,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学转向,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重建与乡村社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马良灿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学转向
迈向“能动型社会管理”被引量:3
2013年
受动型社会管理与能动型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两种主要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价值信念、基本原则、政府角色定位、行动逻辑、目标与手段等层面存在根本分歧。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应当舍弃受动型社会管理的陈旧理念,迈向能动型社会管理。能动型社会管理坚持公民主体性地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理念、以社会福利建设为实践基础、强调社会管理的多方参与机制建构、主张政府行为制度化建设,将最大限度地捍卫和实现公民的最根本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这种管理模式与新时期国家执政理念相契合,是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
马良灿
中国乡村治理主体与治理规则的双重变奏被引量:14
2017年
治理主体与治理规则是乡村治理的两个基本元素。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主体既建构规则,同时又受到规则的制约,两者处于互构与同构的双重变奏中。在巨变的乡村社会转型背景下,基层治理主体经历了四次转型:即从帝制时代的士绅精英到民国时期的地方精英,从社会主义时代集体化时期的政治精英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多元治理精英。伴随着治理主体的转型,乡村治理规则也随之发生了深刻转向:传统士绅社会的道德伦理之治与民国时期的"营利型治理"规则相去甚远,而社会主义集体化时期实行的"控制型治理"规则亦同改革开放后的多元自治规则存在根本差异。
马良灿黄玮攀
关键词:乡村社会双重变奏
试论社区矫正的社区根基及其遭遇的发展困境被引量:8
2014年
社区是一个集认同、安全、凝聚力、意志、关系链接、非正式组织性、公共性等多重属性为一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与社会间的中介性力量,社区是社区矫正的存在根基。社区惩戒、教化与帮扶既是社区矫正的应有之义,也是社区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当前中国城乡社区发展遭遇的"内卷化"困境使社区异质性增加、社区总体性功能衰竭、社区公共性衰落、社区组织"空心化"状况日益严重,导致社区矫正制度运行之初便面临先天不足的缺陷,表象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社会风险与社会危机。因此,社区矫正倒逼城乡社区建设既是一个关乎社区矫正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破解当前社区矫正困境的重要途径。同时,社区建设不仅是社区矫正制度得以运行的前提,更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社会组织基础。
哈洪颖马良灿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区建设
论民族村落景区化发展的主体被引量:6
2015年
在地方政府主导型模式支配下,我国民族村落景区化发展出现了资源主体、执行主体、参与主体和收益主体角色与功能错位的问题。由于项目资源及其实践过程被各种权力话语及其利益所绑架,民族村落景区化项目背离了国家促进民族社区发展和遗产保护的初衷,导致社区居民、社区信仰与空间被商业化,社区多重利益关系被重构,社区治理危机凸显。要使民族群体成为真正的受益主体并实现民族遗产的有效保护,就必须转变体制内执行和参与主体的主导性地位、赋权民族群体并重建其主体性地位、动员和修复民族村落的非正式组织,打破由行政性力量所控制的利益链条。
段银河马良灿
项目扶贫的基层遭遇:结构化困境与治理图景被引量:42
2017年
本文采用参与式观察的定性研究方法,以西部贫困地区的反贫困实践为关注对象,在基层干部、社会力量和贫困群体三者互构关系层面分析了项目扶贫在基层社会所遭遇的实践困境。研究表明,基层干部的总体性支配、社会力量的缺场以及贫困群体主体性权利的缺失,使基层项目扶贫实践陷入结构化困境中,这种结构化困境消解了脱贫的实践效果,制约了国家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要优化基层项目扶贫的治理结构,应当对基层干部的权力进行松绑,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并重建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地位,走以贫困群体为中心的内生性发展道路。
马良灿哈洪颖
关键词:项目扶贫
社区矫正管理面临的组织困境及其双轨治理被引量:4
2015年
社区矫正实践中,我国已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司法行政负责、公检法部门辅助、社会力量补充"的社区矫正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呈现出合法性与合理性、广泛性与同质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等特征。现行社区矫正管理模式潜藏着深层的社会风险,陷入了内生性与外迫性、实质性与形式性、民间性与官方性、常规性与权益性等相互冲突的组织困境中。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应当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融入社区矫正的实践过程中,迈向一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链接、上下通达的双轨治理之路。这种治理不仅涉及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条块关系的重构,还关涉社会力量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角色与功能的重新定位。
哈洪颖马良灿
关键词:社区矫正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被引量:63
2014年
从"官政自治"到"专政劣治"、从"集权统一"到"乡政村治",乡村治理经历了四次转型。对于历次治理转型与巨变,应放置在农民、基层政权与国家之多维互构关系的场域中加以认知。"官政自治"突出国家治权与村治的对接,彰显乡村治理的主体性。"专政劣治"将乡村治权纳入国家管控中,依靠赢利型恶棍推进村治,使农民遭受双重剥夺,乡村治理恶化。"集权统一"通过纵向协调机制和运动型治理实现国家权力对乡村的总体支配,造成村社组织、农民主体性消解,乡村关系更加紊乱。"乡政村治"脱离村落文化传统,村治被融汇到乡政中,沦为权威自治,基层政权的利益共谋引发新的治理危机。历次乡村治理留下的经验教训,是对农民主体性的漠视。将农民社会权利置于乡村治理的核心,重建农民主体,通过社区组织能力建设实现国家治权与乡村治权间的协商共治,是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重要思路。
马良灿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政村治
农村产业化项目扶贫运作逻辑与机制的完善被引量:49
2014年
产业化项目扶贫是当前中国农村扶贫、减贫与促进贫困地区乡村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产业项目扶贫运作逻辑受上级政府、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体三个行为主体利益博弈的影响与塑造。这一运作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如项目立项与运行受到领导人意志支配,缺乏规范的议程,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和项目实施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配合;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联结出现断裂;产业化扶贫政策及其运行脱离地方实践和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导致国家意志和贫困群体的主体性需求难以实现。要使当前的产业扶贫真正惠及穷人,既要打破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权力关系结构,尊重和重建广大基层组织与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地位,又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助,形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有效连接,重视社会工作者的参与,推动扶贫工作由单一的行政主体运作向多方参与的社会化运作机制的转变。
马良灿
关键词:运作逻辑社会工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