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01099)

作品数:19 被引量:73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凤亮吴宏娟朱巧云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深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学
  • 4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访谈
  • 13篇访谈录
  • 11篇文学
  • 6篇电影
  • 5篇代文
  • 5篇中国现代文学
  • 5篇现代文
  • 5篇现代文学
  • 4篇电影研究
  • 4篇华人学者
  • 4篇海外华人学者
  • 4篇比较文学
  • 3篇小说
  • 3篇华文文学
  • 3篇华语
  • 3篇海外华文
  • 3篇海外华文文学
  • 2篇中国电影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文学研究

机构

  • 12篇暨南大学
  • 6篇深圳大学

作者

  • 13篇李凤亮
  • 3篇吴宏娟
  • 1篇朱巧云

传媒

  • 3篇南方文坛
  • 2篇文艺研究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花城
  • 2篇宁夏社会科学
  • 2篇华文文学
  • 1篇小说评论
  • 1篇电影艺术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艺术评论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姿态还是心态?——由海外“张学”看海外华人批评家的边缘立场
2010年
张爱玲的传奇文学生命,尤其是她被中国大陆学界重新接受的过程,可说纠合着海外华人批评家与大陆学者的多重冲突和矛盾。从1961年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次为张爱玲发出“荒野的呐喊”开始,到90年代大陆亦掀起“张热”,在张爱玲逐渐为大陆文学界所接受的过程中,海外华人学者的“奔走呼告”,总给人一种“突围”的印象,只不过,
吴宏娟
关键词:海外华人学者批评家边缘立场《中国现代小说史》大陆学者心态
美学·记忆·现代性:质疑与思考——王斑教授访谈录
2011年
王斑,福建厦门人,1982年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英语学士,1985年于该校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旅美留学,先于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读比较文学,后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l993年获比较文学博士。随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区(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Stony Brook)任教七年,2000年转新泽西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2007年受聘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与比较文学系教授。近年受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学术写作涉及文学、美学、历史、国际政治、电影及大众文化。主要中英文著作有The Sublime Figure of History:Aesthetics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Irony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ction、Illuminations from the Past:Trauma,Memory,and History in Modern China、《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历史与记忆——全球现代性的质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等。与Ann Kaplan合编Trauma and Cinema,与张旭东合译本雅明的《启迪》等。1997与2001年两次获美国人文基金学术研究奖励。2008年7月,在美访学的深圳大学教授、副校长李凤亮先生与王斑先生进行了长篇访谈,内容涉及其学术经历、美学与政治关系、历史与记忆、全球化与现代主义、海外华人学者等。本刊特请采访者整理出有关美学与现代性的部分,以飨读者。
李凤亮
关键词:中国美学访谈录记忆
文学与“文人”--张旭东教授访谈录
2011年
张旭东,1965年生于北京,在上海接受中小学教育。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美学教研室、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东亚语文系。现为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系教授,东亚系主任,
李凤亮张旭东
关键词:比较文学访谈录文人中小学教育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王德威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0
2008年
文本·文体·文风:也谈批评家的风格 李凤亮(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教授):王先生,不少学者都注意到,在研究方法上,您较为注重宏观与微观、文本与历史语境的结合,喜爱将文本解读与文学生产机制及语境分析糅合在一起。开口小但问题大,于作品能入乎内出乎外;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结合作家情况、社会历史文化状况进行更深更广的挖掘。这在您的很多论著中都能明显体现。这二者如何结合?
李凤亮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访谈录文本解读
论“张学”中的海内外意识形态对抗
2010年
"张学"中的意识形态对抗,实际上是其研究主体——海内外华人学者的意识形态立场差异。文章通过分析关于《秧歌》和《赤地之恋》的争论,概括出双方意识形态对抗的表现:海外是在与研究对象意识形态契合基础上的艺术攻略,而大陆则是在对研究对象艺术承认掩隐下的意识形态松动;并进一步在对张爱玲与鲁迅文学史地位的辩论中,揭示双方意识形态对抗的深层原因:文学传统深层"人性"与"国民性"的分歧,由此得以从"张学"的角度透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凸显海外华人学者的不同学术理念及其影响。
吴宏娟
关键词:海外华人学者意识形态
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新视野——张英进教授访谈录被引量:4
2008年
张英进,1984年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硕士毕业,1987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博士后。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旅美分会主席、富布莱特基金会中国研究员。现任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学系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电影批评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英文书籍八部、中文著作六部,在美、欧、澳、中、港、台等地的学术期刊与文集发表了中英文论文一百多篇。2008年4月,在美访学的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李凤亮教授采访了张英进教授,就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研究现状及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本刊特发表该学术访谈稿的部分,以飨读者。
李凤亮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电影研究华语中国比较文学访谈录
从比较文学到电影研究——鲁晓鹏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
2009年
出身比较文学而从事中西比较诗学及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是众多当代海外华人学者的共同学术选择。近年来,北美比较文学界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面临转型,文化研究作为一个新领域迅速兴起。从中西比较诗学转向当代文化研究,海外华人学者迅速顺应了当代学术话语的转换。而华语电影研究作为美国大学东亚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中蓬勃发展的一个新学科,正引起海外华人学者更多的关注,并成为海内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话题。
李凤亮
关键词:文化研究中国电影
民族话语的二元解读——论李欧梵的文学现代性思想被引量:3
2006年
“传统与现代”这一二元结构显示出的,是对蕴含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话语所做的多方探察,以从中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本文指出,批判新的时间观和历史意识的凸显,反思个人与群体的冲突及由此导致的主体的确立与失落,探讨“民族国家”的想象及“公共空间”的开创,构成了李欧梵文学现代性思索的重要内容。
李凤亮
关键词:海外汉学
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命题——张英进教授访谈录
2009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另类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等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走向各异,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成为其中发展较快的类型。中国独立电影的快速发展有其历史契机与特殊语境。跨国文化资本运作下产生的中国独立电影,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独立电影的制作,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正日益影响独立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向。底层视角将继续成为独立纪录片的重要特征,并可能产生新的流向。中国电影消费的特殊情境形成了盗版消费现象;盗版消费既涉及到法律道德问题、消费习惯问题,还涉及到全球影像工业的一体化对国内价格的影响问题,它已成为海内外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重要议题之一。
李凤亮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研究的学科意识——张英进教授访谈录被引量:3
2008年
李凤亮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电影研究学科意识访谈录学科建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