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286)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作者:梁伟杨灿朝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鸟类
  • 1篇摄像
  • 1篇摄像机
  • 1篇雉鸡
  • 1篇雉科
  • 1篇雉科鸟类
  • 1篇录音
  • 1篇灰胸竹鸡
  • 1篇回放
  • 1篇红腹锦鸡
  • 1篇红外
  • 1篇白颈长尾雉
  • 1篇捕食
  • 1篇捕食者

机构

  • 3篇海南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梁伟
  • 1篇杨灿朝

传媒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发现白颈长尾雉被引量:2
2013年
2012年5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红外自动摄像机拍摄到1只雄性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这是CITES附录I、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雉类白颈长尾雉在该地区分布的首次报道,为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的鸟类新记录.白颈长尾雉在该地区的发现,使该鸟种在贵州的分布区完整覆盖了整个贵州东半部.
王佳佳李筑眉梁伟
关键词:白颈长尾雉
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3种雉科鸟类的种群繁殖密度被引量:10
2012年
2011年4-7月,采用录音回放和样点统计的方法,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3种鸡形目雉科鸟类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和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的种群繁殖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雉类在保护区原生林中的种群繁殖密度(占区雄鸟只/km2)分别为9.05,5.54和0.92,而在次生林中则分别为15.75,8.90和4.45.3种雉类在保护区次生林中的种群繁殖密度均高于原生林,但在以往3种雉类较喜好的茶地中没有发现其繁殖.喜欢在林缘生境筑巢和不同雉类的生活史特征等因素可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但保护区内遗弃、荒废和无人管理的茶地,已经对许多鸟类的繁殖和觅食活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郭新亮杨灿朝李筑眉梁伟
关键词:红腹锦鸡灰胸竹鸡雉鸡
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鸟类地面巢捕食者的调查被引量:9
2014年
巢捕食是导致鸟类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2012年5—7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自动摄像机对鸟类地面巢的捕食者进行了调查。在15个自然巢中监测到7个捕食事件,包括黄鼬(Mustela sibirica)2个(28.6%),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喜鹊(Pica pica)、果子狸(Paguma larvata)、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和王锦蛇(Rattus edwardsi)各1个(占14.3%)。在22个人工巢中共记录到17个捕食事件,其中果子狸11个(64.7%),白腹巨鼠5个(29.4%),红嘴蓝鹊1个(5.9%)。兽类捕食者占83.3%,是鸟类地面巢的主要捕食者。各种捕食者捕食的时间不同,兽类捕食者主要出现在黄昏到凌晨之间,而鸟类和蛇类捕食者主要出现在白天。
王佳佳余志刚李筑眉蒋鸿梁伟
关键词:鸟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