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390)

作品数:8 被引量:110H指数:7
相关作者:冯虎元刘永俊安黎哲蔡泽平武发思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菌根
  • 5篇丛枝菌根
  • 3篇植物
  • 3篇柠条
  • 3篇群落
  • 3篇菌根真菌
  • 3篇根系
  • 2篇藻类
  • 2篇土壤
  • 2篇微生物
  • 2篇麦田
  • 2篇浮游藻类
  • 2篇浮游植物
  • 2篇丛枝菌根真菌
  • 1篇演替
  • 1篇演替阶段
  • 1篇药用
  • 1篇药用植物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增强UV-B...

机构

  • 11篇兰州大学
  • 4篇西北民族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海南大学

作者

  • 8篇冯虎元
  • 3篇刘永俊
  • 2篇安黎哲
  • 2篇刘晓梅
  • 2篇武发思
  • 2篇蔡泽平
  • 1篇鄢金灼
  • 1篇林吴颖
  • 1篇方建
  • 1篇张婧
  • 1篇张莉娜
  • 1篇孟益聪
  • 1篇黄超杰
  • 1篇郑红
  • 1篇葛亮
  • 1篇何雷

传媒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植物学会...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苏干湖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于2006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对大、小苏干湖水体进行采样分析,以研究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苏干湖中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大苏干湖中共有浮游藻类61种(含变种),其中:硅藻18属,37种;蓝藻11属,15种;绿藻7属,8种;而甲藻仅1属,1种.(2)小苏干湖水体中共发现浮游藻类68种(含变种),其中:硅藻16属,42种;蓝藻9属,13种;绿藻6属,11种;裸藻及甲藻仅各1属,1种.(3)硅藻在苏干湖水体中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夏季小苏干湖中蓝、绿藻开始复苏并大量繁殖.各季节两湖中都存在特定的优势属,在春、夏、秋三季,大苏干湖中优势属分别为桥穹藻属、小环藻属、粘杆藻属;而小苏干湖中分别为针杆藻属、菱形藻属、脆杆藻属.纤细舟形藻,长圆舟形藻,湖沼色球藻等为常年优势种,且这种优势物种和季节变化主要是由湖泊中盐度和气温等因素决定的.
武发思葛亮蔡泽平冯虎元
关键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
大、小苏干湖浮游藻类的群落组成特点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大小苏干湖是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一个内陆封闭的生态系统,本文对湖泊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的采样分析,发现大苏干湖中共有浮游植物61种,小苏干湖中共有68种;在3次所采水样中,浮游植物的密度春季最低,夏季最高;大苏干湖中硅藻门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即使在相对较少的8月份,也占到了总体的41.5%左右;其次是蓝藻门,在8月份占总量的56.1%;而小苏干湖中硅藻门也是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占到了总量的70%左右;其次是蓝藻门,在8月份占总量的20.1%。大苏干湖的绿藻指数为4.00,小苏干湖的绿藻指数为3.67,大苏干湖样品的藻类综合指数为5.00,小苏干湖样品的藻类综合指数为8.67,说明水体属于中度以上富营养型;大苏干湖相同月份各区的Shannon指数差别不明显,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差别也不大,全湖的变化不显著。Shannon指数H′在各月的变动范围平均在1.823—2.192之间,小苏干湖的Shannon指数H′在各月的变动范围平均在2.068—3.036之间。两湖相比,无论从Shannon指数还是Pielou指数来看,小苏干湖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大苏干湖。
武发思鄢金灼蔡泽平冯虎元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增强UV-B辐射和干旱对春小麦光合作用及其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在室外盆栽条件下研究了UV-B辐射和土壤干旱对春小麦和尚头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旱、UV-B辐射、干旱+UV-B(复合)处理均可使叶片类黄酮含量增加,且干旱+UV-B处理增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UV-B辐射和干旱单独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但UV-B辐射的副作用大于干旱,复合处理对光合色素的影响介于UV-B和干旱之间.(2)各处理间的光合速率日均值大小次序为:对照>UV-B+干旱>UV-B>干旱;增强UV-B对净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大于干旱,而UV-B+干旱处理的抑制作用较二者单独处理有所减轻.(3)UV-B辐射和干旱单独处理后总生物量比对照减少15%,且抑制作用为:干旱>UV-B>复合处理;UV-B辐射和干旱胁迫不但影响春小麦的生物量,而且影响小穗特征和产量.研究表明,UV-B辐射和干旱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说明一种胁迫可以减缓(轻)另外一种胁迫对春小麦的抑制作用.
张莉娜安黎哲冯虎元
关键词:UV-B辐射干旱春小麦光合作用生物量
不同演替阶段人工柠条林丛枝菌根真菌分子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采用PCR-DGGE和DNA克隆测序技术对黄土沟壑区一时间演替序列(5、13、20 a和42 a)上的人工柠条林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进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所有DNA序列聚为四个均属于AMFGlomus属的序列群,分别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G.intraradices(同源性≥98%)、G.fas-ciculatum(=99%)、Glo18(=98%)和G.sp.(=98%)相关,这表明,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柠条根系的AMF多样性十分低下。这四个序列群在5~20 a的柠条林中均出现,而在42 a的柠条林中只有G.sp.未出现,这表明,AMF群落组成并未随着柠条林的演替而发生显著改变,即AMF群落并未随着人工柠条林的恢复演替而得到恢复;土壤理化性质的稳定以及人工柠条林中的AMF群落与植被之间的正向反馈关系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刘永俊冯虎元
关键词:柠条丛枝菌根DGGE演替
长期施肥对麦田土壤微生物垂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应用微量热法研究了长期轮作下麦田不同土层中的微生物活性,以及施肥对微生物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活性基本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土层加深,可培养细菌菌落数减少,且可培养细菌菌落数目与最大时间(Peak time)Pt值(表示从微生物生长开始到达到峰值的时间)呈负相关;热功率(P)-时间(t)曲线由陡变缓,由规则变得起伏不定,侧翼变得更短,峰高也降低;不同土层的微生物生长速率常数(Microbial growth rate constant)μ、峰高(Peak height)Ph值变化明显,基本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施肥土样和不施肥土样的曲线形状不同,特别是上层土样施肥后的曲线明显比不施肥的曲线陡,侧翼也明显变短;施肥土样的μ和Ph值都大于不施肥土样,且施肥土样的Pt都小于对照。这说明,在不同的土壤深度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长期的施肥处理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特征。
刘晓梅方建张婧林吴颖樊廷录冯虎元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微生物活性
微量热法研究麦田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特征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包括有机质降解、营养转化、植物生长的促进或抑制以及各种土壤物理过程在内的一系列反应活动。土壤微生物则是土壤质量重要的生物指标,可以用来监控土壤质量的变化。微量热...
刘晓梅马嘉琦董茂星樊廷录冯虎元
文献传递
柠条根系中丛枝菌根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丛枝菌根真菌是由球囊霉门真菌和大部分陆生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AMF 具有
刘永俊张婧冯虎元安黎哲
文献传递
柠条根系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季节性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6
2009年
采用传统染色检测与PCR-DGGE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柠条根系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季节性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了土壤因子与AMF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柠条根系AMF总侵染率、丛枝侵染率、泡囊侵染率和土壤孢子密度均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总侵染率从春季至秋季呈下降趋势,其他指标呈上升趋势.春、夏、秋3个季节的柠条根系中共检测出9种AMF分子种,但每个季节的AMF群落组成、多样性指数均有一定的差异.主成分(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随着土壤总氮、总磷和有机碳的增加,泡囊侵染率减少;随着土壤含水量和速效磷的降低,土壤AMF孢子密度增加;根系内AMF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差异主要受土壤总磷、速效磷和有机碳的影响.
刘永俊郑红何雷安黎哲冯虎元
关键词:丛枝菌根柠条季节性土壤性质
兰州百合根系菌根特征研究
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willmottiae(E.H.Wilson)Raffill.)属川百合的变种,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地下茎块由数十瓣鳞片相累抱合,有"百片合成"之意面得名,是我国四大百...
马嘉琦张婧董茂星冯虎元安黎哲
文献传递
濒危药用植物桃儿七根的显微结构及其菌根真菌分布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研究了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根的显微结构及其真菌分布。结果表明,桃儿七的根为根状茎,节状,不定根形成的须根系发达。根的结构主要由表皮、皮层、维管柱三部分构成,其中,皮层所占比例最大,超过80%。根的木质部有四原型和五原型两种类型,五原型较为常见;四原型的根和五原型的根在皮层细胞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桃儿七的不定根和其上的侧根观察到真菌菌丝分布,其数量和种类与根的直径有关,在不定根较细(先端)的部位真菌以暗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真菌)为主,侵染率为77.9%;而较粗根中真菌菌丝为无隔菌丝为主,分布很少且仅存在于皮层细胞的一至二层,不侵染皮层深部和维管柱。不定根侧根中真菌以丛枝菌根真菌为主,丛枝菌根常常占据大部分的皮层细胞,侵染率高达90%以上。桃儿七根中没有发现根毛存在,因此,侧根中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可能是桃儿七养分和水分吸收的主要途径。
黄超杰孟益聪冯虎元
关键词:石蜡切片丛枝菌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