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1A16)

作品数:179 被引量:1,547H指数:18
相关作者:谢世友徐晓玉易思荣黄娅袁道先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6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5篇农业科学
  • 27篇天文地球
  • 2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1篇医药卫生
  • 19篇生物学
  • 18篇经济管理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水利工程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40篇岩溶
  • 40篇石漠化
  • 20篇土壤
  • 15篇植被
  • 13篇岩溶区
  • 12篇生态
  • 11篇土地利用
  • 11篇孢粉
  • 11篇孢粉组合
  • 11篇表土孢粉
  • 11篇表土孢粉组合
  • 9篇植物
  • 9篇忍冬
  • 9篇水资源
  • 8篇银花
  • 8篇水土
  • 8篇可持续发展
  • 7篇三峡库区
  • 7篇绿原
  • 6篇载力

机构

  • 153篇西南大学
  • 19篇中国地质科学...
  • 14篇重庆市药物种...
  • 12篇广西师范大学
  • 12篇重庆师范大学
  • 5篇赣南师范大学
  • 5篇教育部
  • 4篇重庆工商大学
  • 4篇重庆三峡医药...
  • 4篇重庆市林业科...
  • 4篇广西环境工程...
  • 4篇重庆山林源林...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同济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湖南科技大学
  • 2篇国土资源
  • 1篇广西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作者

  • 100篇谢世友
  • 20篇徐晓玉
  • 14篇郝秀东
  • 14篇易思荣
  • 13篇袁道先
  • 13篇曹建华
  • 12篇欧阳绪红
  • 12篇黄娅
  • 10篇全健
  • 10篇魏兴萍
  • 9篇倪九派
  • 9篇谢德体
  • 9篇戴国富
  • 8篇罗伦德
  • 7篇曹厚强
  • 7篇王建锋
  • 7篇韦红群
  • 6篇李金玲
  • 6篇黄芬
  • 6篇魏朝富

传媒

  • 1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0篇湖北农业科学
  • 9篇中国岩溶
  • 8篇西南大学学报...
  • 6篇中国水土保持
  • 6篇环境科学与管...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食品工业科技
  • 5篇西南师范大学...
  • 4篇生态学报
  • 4篇信阳师范学院...
  • 4篇中国药房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贵州农业科学
  • 3篇水科学与工程...
  • 3篇亚太传统医药
  • 3篇第四届全国临...
  • 2篇北方园艺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8篇2013
  • 21篇2012
  • 35篇2011
  • 42篇2010
  • 31篇2009
  • 30篇2008
  • 6篇2007
1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ArcObjects的石漠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采用ESRI的组件——ArcObjects(AO)和Visual Basic语言设计了南川石漠化管理信息系统(NCRD- MIS).介绍了系统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石漠化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框架体系、模块设计、数据库组成等方面.系统由系统管理模块、空间分析模块、动态监测模块和系统维护模块组成,可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查询和管理等功能.提供石漠化的空间数据分析、动态监测、预警分析、灾害评估等多方面支持.为石漠化地区预测、评估、治理提供迅速和动态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颜学莉谢世友费文涛
关键词:ARCOBJECTS石漠化
重庆岩溶地区近4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被引量:9
2007年
利用回归分析、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基于气温数据的气温的时空变化,并采用小波变换对未来的气温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结论:(1)重庆岩溶区近40 a来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变冷趋势,变化速度为-0.004 3℃/a,其中20世纪80年代为最冷时期.这与全球80年代气温最暖的结论相反;(2)重庆岩溶区近40 a的气温变暖主要发生在渝东北,与此相反,在渝中和渝东南的岩溶地区都为变冷区.重庆岩溶区的气温变冷主要是最高气温的变冷而造成的;(3)重庆岩溶区未来8 a的气温从总体趋势上说呈上升的趋势.通过研究岩溶地区的气温变化及趋势的预测,可以增进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并为岩溶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王玲刘海隆谢德体
关键词:气温变化空间插值小波分析
金佛山方竹笋用林施肥试验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金佛山方竹是优质笋用竹和优秀的工艺、工业及观赏用竹,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在多年的人工栽培管理试验中笔者开展了施肥试验研究,重点选择了立地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的4个地点布置试验,并从单位面积产量和投入产出比等方面对施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生产单位开展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了的技术依据。
易思荣唐正中陈清华申明亮张仁固全健
关键词:金佛山方竹施肥试验增产率投入产出比
重庆市农村水环境现状与保护措施探讨——以涪陵区丛林乡为例被引量:1
2008年
分析表明,丛林乡水环境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供给紧缺、水域萎缩和水体污染等问题,影响了用水安全与健康。提出了保护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对策。
李坤峰谢世友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水资源保护
黄荆叶表皮形态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我国西南岩溶区典型次生灌草丛建群种-黄荆成熟叶的上、下表皮形态,观察指标包括气孔器、表皮毛、表皮细胞等.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分布广、适应性强的黄荆在叶表皮形态上具有气孔密度大(气孔密度为370-500个/mm^2)并仅出现在下表皮、表皮细胞小、上下表皮被毛及具有蜡质文饰等特征,以上特征有利于减少黄荆体内水分的散失,进而适应岩溶干旱环境.
李强曹建华
关键词:叶表皮细胞气孔器表皮毛生态适应黄荆
石生黄堇和毛黄堇的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含被5.8S rDNA所分隔的ITS1和ITS2两个片段,在被子植物中,ITS序列的长度稳定且序列变异较快,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位点,是被子植物鉴定中的重要分子标记。通过毛黄堇和石生黄堇的rDNA ITS序列测试对两个物种进行了鉴别,并对核rDNA ITS序列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易思荣韩凤黄娅李娟曹厚强全健
关键词:ITS序列药用植物
重庆南平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
喀斯特石漠化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人类强烈干扰的环境,其土层浅薄,分布不连续,质地较粘重,水分较差,普遍缺乏C层,稳定性差,常处于负增长状态,与缓慢的成土速率相比,具有不可再生性。长期以来,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
郝秀东欧阳绪红谢世友
关键词:表土孢粉组合石漠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忍冬茶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分析
目的:对忍冬茶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采用L-88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分析忍冬茶加工过程中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情况;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锌、铁等9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忍冬茶...
李金玲王永胜唐勤张继芬徐晓玉
关键词:氨基酸微量元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降雨条件下典型岩溶流域地下水中的物质运移被引量:15
2009年
通过对2008年4月下旬降雨期间,重庆青木关地下河系统出口姜家泉泉水的水文过程、浊度、悬浮颗粒物、主要阳离子和TOC浓度的监测,结合悬浮颗粒物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图,来研究岩溶流域地下水中悬浮颗粒物浓度、浊度、主要阳离子和TOC等物质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在单一岩溶管道较发育的地下河出口,泉水流量、浊度、悬浮颗粒物浓度、主要阳离子和TOC浓度对降雨事件响应迅速;与碳酸盐岩溶解有关的Ca2+、Mg2+和Sr2+等在流量上升的过程中表现为稀释效应;降雨期间,地下河中受雨水侵蚀的土壤输入量增大,引起泉水中浊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泉水中Al3+、Fe、Mn、Ba2+和TOC等物质是悬浮颗粒物的伴生物,其浓度随浊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研究的2场降雨期间,地下水携带悬浮颗粒物(>0.45μm)的总量约为9.7t;在泉水流量的上升和衰减的过程中,水质较差或极差;降雨期间流域内土壤侵蚀和养分的流失,不但严重破坏了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而且极易造成地下水由土壤侵蚀引起的非点源污染,对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杨平恒旷颖仑袁文昊贾鹏贺秋芳林玉石
关键词:降雨悬浮颗粒物浊度运移地下河
大学生地震灾害风险认知调查被引量:10
2012年
风险认知是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是测量公众心理恐慌的指标。开展风险认知社会调查,研究大学生对灾害风险的认知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地震灾害意识,而且还能为政府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地震灾害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选择桂林市5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675份有效问卷,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地震灾害风险的总体认知水平偏低,其特点为对地震知识了解非常有限、对地震风险判断有待提高、防震减灾行为需要强化,影响大学生地震灾害风险认知水平的主要有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高校类型和媒体等因素。
邓晓军邹静
关键词:地震灾害问卷调查大学生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