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20108009)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强喻安永阮怀珍冯华吴国材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颅内
  • 2篇出血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颅内出...
  • 1篇性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血脑
  • 1篇血脑屏障
  • 1篇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
  • 1篇乙烯
  • 1篇早期脑损伤
  • 1篇三胺
  • 1篇神经退行性
  • 1篇神经退行性病...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机构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2篇吴国材
  • 2篇冯华
  • 2篇阮怀珍
  • 2篇喻安永
  • 2篇李强
  • 1篇杨云峰
  • 1篇黄宇星
  • 1篇陈景宇
  • 1篇李文龚
  • 1篇唐卫华
  • 1篇葛红飞
  • 1篇赵喆
  • 1篇胡荣

传媒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疗被引量:2
2018年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虽然不属于脑外伤的常见并发症,但发病隐匿的特点使其成为颅脑损伤患者延期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创伤性颅内动脉瘤在伤后2~3周内破裂风险极高,可能在外伤后突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鼻、眼部大出血,所以怀疑创伤性动脉瘤的外伤患者需早期行颅内血管检查。创伤性颅内动脉瘤以假性动脉瘤为主,缺少完整的血管壁与瘤颈,其临床处理也与自发性动脉瘤有所不同。除了开颅手术治疗之外,单纯弹簧圈填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覆膜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等技术手段都已被学者应用于治疗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本文针对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分类及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做一综述,同时分享2例创伤性与医源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治经验。
谭亮牛胤缪洪平蒋周阳朱刚许民辉陈志冯华
关键词:创伤性颅内动脉瘤脑外伤外科手术血管内治疗
大鼠脑周细胞的培养与鉴定被引量:1
2013年
脑周细胞是一种多能性细胞,广泛参与维持血脑屏障、调节微血流、介导血管构筑等生理病理过程。在中枢神经系统,周细胞与神经退行性病变、肿瘤生长与迁移、新生儿颅内出血等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对脑周细胞的研究受困于无有效的离体培养模型,因而缺乏单因素的研究手段。
李强李文龚李博黄宇星喻安永葛红飞杨云峰胡荣阮怀珍吴国材唐卫华冯华
关键词:周细胞大鼠脑神经退行性病变新生儿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
DETA/NO降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通过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对雄性SD大鼠线穿法建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干预,观察其对微血管痉挛的防治及降低早期脑损伤作用。方法将6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SAH组)和治疗组(DETA/NO组)。通过线穿建立SAH模型,观察大体动物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微血管肌动蛋白αSMA及PDGFRβ的表达,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脑组织NO浓度变化,观察血红蛋白刺激离体脑片微血管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3d,DETA/NO组较SAH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AH后大脑皮层微血管周围αSMA、PDGFRβ表达上调(P<0.05),DETA/NO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此过程(P<0.05);术后SAH 3h左右NO浓度显著降低(P<0.05),此后逐渐回升,DETA/NO能在早期维持NO浓度(P<0.05);观察到脑片皮层微血管受血红蛋白刺激收缩,DETA/NO能缓解微血管痉挛。结论 DETA/NO能降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
李强冯华喻安永陈景宇赵喆吴国材阮怀珍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