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513003)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兰娟杨介钻鲁海峰王保红魏丽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肝炎
  • 4篇肝炎患者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乙型肝炎患者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2篇细胞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抗病毒
  • 2篇病毒
  • 2篇病原菌
  • 1篇蛋白
  • 1篇毒素
  • 1篇性疾病
  • 1篇血浆
  • 1篇芽管

机构

  • 7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7篇李兰娟
  • 5篇杨介钻
  • 3篇鲁海峰
  • 2篇陈瑜
  • 2篇王保红
  • 2篇胡云良
  • 2篇赵学辉
  • 2篇魏丽
  • 2篇盛吉芳
  • 1篇盛滋科
  • 1篇郭仁勇
  • 1篇陈云波
  • 1篇陈珍晶
  • 1篇何剑琴
  • 1篇吴仲文
  • 1篇王建国
  • 1篇邵凤霖
  • 1篇孔海深
  • 1篇左健
  • 1篇吴微珍

传媒

  • 3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真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此文对DNA指纹技术、分子杂交技术、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真菌感染的应用现状作了综述,并指出了各种技术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
郭仁勇陈瑜
关键词:真菌分子生物学
TCRβ链CDR3概况与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外周血大部分T细胞膜表面抗原受体分子(TCR)由α/β多肽链构成,α/βBTCR特异性识别抗原多肽与MHC分子复合物。分析克隆性增生TCRBVCDR3的基因谱型特征,可以了解机体T细胞增殖与功能状况,从而有助于T细胞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直接移植特异性T细胞来治疗相关疾病,也能发展以特异性TCR基因为基础的转基因技术来治疗相应疾病。此文主要就TCRβ链特点及其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的应用作了阐述。
杨介钻李兰娟
关键词:互补决定区转基因治疗
白色念珠菌菌丝壁蛋白1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此文简述了条件致病菌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壁蛋白1(Hwp1)的结构特征、表达部位、其作为哺乳动物转谷氨酰胺酶底物的特点、黏附的二阶段模型、在白色念珠菌病发病中的作用、形成生物被膜时所扮演的角色和对白色念珠菌病诊断及治疗的展望。
陈珍晶陈瑜李兰娟
关键词:黏附素转谷氨酰胺酶芽管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患者50例临床特征及其病原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艰难梭菌的毒素基因和抗菌药物耐药性情况。方法对163例医院感染性腹泻患者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艰难梭菌,用常规PCR法分别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的基因tcdA和tcdB,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CDAD组和非CDAD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采用E—test法检测其中的产毒艰难梭菌对甲硝唑、万古霉素、利福平、克林霉素和莫西沙星的敏感性。结果在163份临床标本中共培养得到50株(30.7%)产毒艰难梭菌;两组在发热、水样便发生率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为33株(66O%),A^-B^+为17株(34.0%);产毒株对甲硝唑、万古霉素、利福平、克林霉素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0%、0%、18%、68%和48%。结论艰难梭菌A^-B^+菌株有较高的分离率,50株艰难梭菌均对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敏感,但对克林霉素和莫西沙星耐药率较高。
陈云波吴微珍鲁海峰杨介钻王保红孔海深李兰娟
关键词: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毒素抗菌药物耐药性
乙型肝炎患者腹泻粪便中细菌性致病因子的调查被引量:2
2010年
乙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在其病程发展中的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因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内毒素血症和细菌易位为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状。腹泻标本的临床检验中,粪便标本细菌学检验主要是以分离沙门菌、志贺菌、弧菌、气单胞菌等病原菌为检验目的。随着新的腹泻病原菌的不断被发现,以培养为基础的细菌学检验方法已不能满足诊治要求,
左健鲁海峰盛滋科吴仲文盛吉芳李兰娟
关键词:乙型肝炎患者腹泻粪便致病因子细菌性腹泻病原菌粪便标本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因子水平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其与CHB发病的关系。方法在33例CHB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过程的不同时期,采用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IL-2、IL-6、IL-10、IFNγ和TNF-α水平,并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ALT、HBVDNA水平间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FNγ水平在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分别为(5.98±2.77)、(5.95±3.37)、(2.93±2.15)、(9.29±4.65)pg/mL(F=3.845,P〈0.05),与ALT呈正相关(r=0.396,P〈0.05);TNF—α及IL-10治疗前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各时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156,16.695;均P〈0.05),与ALT均呈正相关(r=0.354,0.316;均P〈0.05),与HBV DNA也均呈正相关(r=0.382,0.386;均P〈0.05);IL2、IL-6治疗前后各时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0,0.932;均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期ALT、HBV DNA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9,198.98;均P%0.05),均随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且两者间呈正相关(r=0.581,P〈0.05)。结论IL-10、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可能参与CHB病理过程,并与肝炎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抗病毒过程中检测其血浆浓度有助于了解机体免疫情况,评价抗病毒药物疗效。
赵学辉杨介钻胡云良鲁海峰魏丽王保红李兰娟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抗病毒药
染料法实时荧光PCR检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克隆特异性αβT淋巴细胞
2009年
以染料法(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PCR并结合基因熔解曲线峰形来监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慢乙重肝)患者(健康献血者为对照)外周血T细胞受体β链基因(TCRBV)克隆特异性扩增情况,从而可能反映慢乙重肝患者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状态。
杨介钻何剑琴邵凤霖王建国盛吉芳李兰娟
关键词:实时荧光PCR检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染料法T淋巴细胞克隆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浆IL-18、IP-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浆中细胞因子IL-18、IP-10水平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33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不同时期的血浆IL-18、IP-10水平,并同时检测其肝功能。结果:抗病毒治疗后,血浆IL-18、IP-10及血清ALT水平有明显的下降,治疗后第12周、第24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8、IP-10与ALT呈正相关(r分别为0.269、0.656,P值分别为P<0.05、P<0.01)。结论:IL-18、IP-10在慢乙肝患者肝脏免疫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监测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浆IL-18、IP-10水平变化有助于了解机体免疫动态,评价抗病毒药物疗效。
赵学辉杨介钻魏丽胡云良李兰娟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