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1213007)

作品数:10 被引量:167H指数:7
相关作者:赵锐锋谢作轮姜朋辉陈秉谱赵海莉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湿地
  • 2篇碳排放
  • 2篇破碎化
  • 2篇景观破碎化
  • 1篇地景
  • 1篇研究论文
  • 1篇因果
  • 1篇社会
  • 1篇生产函数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安全评价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湿地景观
  • 1篇湿地自然保护...
  • 1篇碳排放强度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生态

机构

  • 5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甘肃省科学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赵锐锋
  • 4篇谢作轮
  • 3篇姜朋辉
  • 3篇陈秉谱
  • 2篇李洁
  • 2篇马燕玲
  • 2篇赵海莉
  • 2篇朱亚红
  • 1篇刘海猛
  • 1篇花婷
  • 1篇谢艳艳
  • 1篇金建玲
  • 1篇王训明
  • 1篇高彦鹏
  • 1篇张彩霞
  • 1篇郎丽丽
  • 1篇卢李朋
  • 1篇梁丹

传媒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经济地理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甘肃科技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兰州市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时空动态研究被引量:21
2018年
以兰州市为例,从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出发,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兰州市整体及各县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998—2015年,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持续上升,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威胁前期来源于土地自然子系统,但后期土地经济子系统的限制作用逐渐增大,成为主要障碍因素;比较兰州市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其中西固区土地安全状况最差,榆中县最好。依据兰州市及西北脆弱区的发展特点,提出改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程度的有益建议。
李洁赵锐锋梁丹宋晓麒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
甘肃气候变化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3年
运用文献计量法获取1990-2012年甘肃气候变化研究的机构、人员、主题、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近10年间甘肃气候变化研究文献增长显著,中国科学院是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气候变化特征、影响及响应是甘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有水资源、生态环境、冰川、冻土等,研究区域主要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等生态脆弱带为主,研究技术手段主要采用遥感、小波分析等。
谢艳艳
关键词:气候变化
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减排潜力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选取能源消费中主要能源消费品种,系统测算甘肃省1996-201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12—2020年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分析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减排潜力,提出甘肃省实现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对策建议。
朱亚红马燕玲陈秉谱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榆中县为例被引量:56
2014年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是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重构的依据。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能力,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来划分居民点类型,应用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功能实现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安置去向,同时计算各个加权Voronoi图之中的居民点的相对"居住场势"的大小,实现微观上搬迁农户的空间效用增加。结果表明:榆中县共有中心居民点面积6082.60 hm2(1107个居民点)占61.25%;Ⅰ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707.55 hm2(4083个居民点)占27.26%;Ⅱ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35.68 hm2(679个居民点)占2.37%;零星居民点面积905.26 hm2(2854个居民点)占9.12%。通过加权Voronoi图的宏观空间分割结合微观的"居住场势"测算,使得居民点空间重构的方案更加合理。
谢作轮赵锐锋姜朋辉刘海猛祝稳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1978—2011年甘肃粮食产量变化原因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粮食产量变化受多种原因共同影响,通过对1978—2011年甘肃粮食产量与各影响因子统计资料实证分析,运用协整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而构造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种植面积、受灾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是影响甘肃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种植面积对甘肃粮食产量的贡献呈现出边际递减趋势,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互为因果关系,结果与甘肃省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吻合。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高彦鹏曹方陈秉谱马燕玲
关键词:粮食产量C-D生产函数格兰杰因果
甘肃省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被引量:17
2015年
以甘肃省为例,从脆弱性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探寻甘肃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为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屏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甘肃省的区域脆弱性程度呈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中等脆弱性地区占甘肃省的面积最大,达到36.1%;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对脆弱性起共同作用,但社会因素为主要的驱动因子;甘肃省的地理分区与脆弱性分区在空间上基本保持一致。最后依据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提出了降低脆弱性的有益意见。
李洁赵锐锋谢作轮
关键词:脆弱性
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利用2000-2011年甘肃省农业投入的六大类碳源相关数据,对甘肃省历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从2000年起,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以年均6.0%和5.8%的增速上升。六类碳源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8%,17.7%,7.6%,5.4%,0.3%,1.1%。运用LMDI模型对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1-2011年,由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规模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比分别为:-15.18%、-4.46%、44.19%和0.34%。由此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劳动力规模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较小,而农业经济水平是导致甘肃省农业碳排量增加的主导因素。最后根据以上结果,对甘肃省农地利用碳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朱亚红马燕玲陈秉谱
关键词:农地利用碳排放LMDI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的影响被引量:23
2013年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阐述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选取斑块密度指数、聚合度、斑块平均面积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据此探讨了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耕地比重分别增加了7.67%和5.5%,湿地比重分别减少了6.91%和0.4%;②保护区内湿地逐渐由研究初期大面积斑块体占主导、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格局趋于景观破碎化;③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导致了保护区内湿地平均斑块面积的缩减,间接降低了湿地斑块间的聚合度等;④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各景观破碎化指数对大规模的耕地开垦等开发活动的响应上。
赵锐锋姜朋辉赵海莉谢作轮金建玲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景观破碎化湿地自然保护区
甘肃省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主要流域径流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基于气温和降水格点资料及水文站年径流量数据,对甘肃省不同区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与径流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61—2011年,甘肃省大部地区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降水量则在乌鞘岭东西两侧地区存在明显的反向变化趋势。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对不同区域径流量起不同作用。过去51年来,在乌鞘岭以西地区,受河源区降水量增加的影响,黑河与疏勒河流域径流量有增加趋势;在乌鞘岭以东地区,由于降水量减少及气温升高,区域河流径流量以减少趋势为主。虽然气温和降水对径流量均有影响,但降水与径流量的关系更为密切。然而从长时间尺度来看,虽然甘肃省区域平均降水量无明显减少趋势,但径流量仍呈现减少趋势,可能与气温持续上升趋势带来的蒸发增强、水分损耗增加等因素有关。
花婷王训明郎丽丽张彩霞
关键词:干旱区气候变化径流量
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8
2013年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资料,结合小波分析、趋势面模拟与空间插值法,选取斑块密度(PD)、斑块平均面积(MPS)、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FS)等景观指数,分析了黑河中游的气候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该区域湿地的景观破碎化;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75—2010年,研究区降水量和气温的整体分布格局为高气温区低降水量、低气温区高降水量,且干转湿和冷转暖为其主要变化特征;内陆干旱地区气温对湿地动态变化的影响大于降水,降水对湿地的生态作用甚微;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MPS减小、PD上升以及FS增大,研究期间,湿地MPS减少48.95hm2,PD上升0.006个·hm-2.
姜朋辉赵锐锋赵海莉卢李朋谢作轮
关键词:湿地景观破碎化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