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A080)
-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2
- 相关作者:黎萌马晓东刘笑非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成都东软学院纽约城市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电影、情感与类型被引量:15
- 2015年
- 本文在一种认知主义情感观念的基础上,分析电影与观众情感之间的关系。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并非与理性相悖,严格意义上的情感是具有意向性的身心状态,包含对情感对象的认识和判断(或评价)。本文以恐怖片、情节剧、悬念片这三种旨在引起特定情感状态的电影类型为例,提出了一个分析电影作品的情感结构的理论框架,并论证了这个框架在最低限度上对于相关类型电影的适用性。
- 诺埃尔·卡罗尔黎萌
- 关键词:电影类型情感观认知主义身心状态情感状态情感结构
- 张暖忻导演电影观念探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张暖忻导演的艺术和学术生涯都极其短暂,但她却在中国电影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史上留下了不得不书的一笔。本文以张暖忻导演的电影理论著述和作品为研究对象,用"作者电影"研究的方法,分析其导演电影观念的形成原因、内涵及意义,以阐明她对于中国电影理论和创作的独特贡献。
- 黎萌马晓东
- 关键词:作者电影纪实美学
- 分析的电影形上学——阿瑟·丹托的电影哲学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本文对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电影哲学思想进行阐释和评论。丹托的电影哲学率先在形而上学层次上探讨电影作品的存在论问题,阐述机械复制等特征为电影作品的存在论身份带来的哲学内涵。丹托对电影影像的本质性特征、再现、纪录与虚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刻画出电影不同于戏剧和绘画等艺术的区别性特征。借助其标志性的"先验演绎"方法,丹托深刻地揭示出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在人们对电影的理解中的基础性作用。丹托的哲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他提出的问题,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丰富的英美电影哲学开辟了道路。
- 黎萌
- 关键词:电影作品哲学思想丹托形上学区别性特征
- 丹托的时代
- 2014年
- 阿瑟·丹托是20世纪后半叶英美最重要的艺术哲学家,他的影响力至今仍在持续。有意思的是,丹托最初的哲学声望主要不是建立在他关于艺术的工作之上,而是建立在他对认识论、形而上学以及行动哲学、历史哲学的贡献之上。
- 诺埃尔.卡罗尔黎萌
- 关键词:哲学家形而上学认识论艺术
- 论丰子恺早期的“同情说”——兼与闵斯特伯格的认知主义美学相比较被引量:2
- 2013年
- 丰子恺早期"同情说"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弗赖堡学派的闵斯特伯格,这使他与主要受马堡学派思想影响的朱光潜等人有重大差别。"同情说"是丰子恺人生观与学术思考相统一的整体性学说,"绝缘说"和"童心说"都隶属于"同情说"。随着丰子恺人生际遇和社会经历的改变,"同情说"在不同时期显现出不同的侧重,它是由关注艺术活动中"物我交融"的问题所启发的,在丰子恺皈依佛门的时期开始形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既受认识论美学影响又以人生与宇宙之和谐统一的境界学说为旨归的倾向。
- 黎萌
- 关键词:丰子恺气韵生动
- 透过影像看——关于摄影影像写实性的“透明说”及其争论被引量:5
- 2013年
- 对于摄影影像的写实效果的解释,有三种主要的学说:"相似说"、"幻觉说"和"透明说"。本文主要阐释以当代艺术哲学家瓦尔顿为代表的"透明说",追溯其与经典理论(比如巴赞的写实主义美学)之间的关联,进而说明这一立场的哲学蕴涵。本文也通过探讨瓦尔顿的"透明说"所引起的种种争议,进一步阐明其理论价值和难点,并尝试提出局部的修正。
- 黎萌
- 关键词:影像
- 当代分析美学关于艺术认知价值的讨论
- 2013年
- 从认识论的角度和美学的角度探讨当代分析美学对艺术的认知价值的讨论,并指出分析美学在此问题上的贡献和局限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认知主义立场认为艺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予受众知识,而强势的反认知主义者则认为艺术不具有任何认知价值;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认知主义立场认为艺术的认知价值在某种条件下与其审美价值密切相关,而温和的反认知主义者虽然承认艺术具有认知价值,但并非艺术的本质价值,也就是说与其审美价值毫不相关。
- 刘笑非
- 关键词:分析美学认知主义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