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J0930006)

作品数:12 被引量:35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博张海春王雨楠黄迪颖王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0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化石
  • 2篇地层学
  • 2篇新属
  • 2篇生态学
  • 2篇生物群
  • 2篇中侏罗世
  • 2篇侏罗世
  • 2篇埃迪卡拉纪
  • 2篇MIDDLE...
  • 1篇大型天线
  • 1篇道虎沟生物群
  • 1篇陡山沱组
  • 1篇新属种
  • 1篇演化历史
  • 1篇英文
  • 1篇生物地层
  • 1篇生物地层学
  • 1篇属种
  • 1篇松柏类
  • 1篇碳同位素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篇张海春
  • 2篇王博
  • 1篇蒋子堃
  • 1篇黄迪颖
  • 1篇关成国
  • 1篇林启彬
  • 1篇陈哲
  • 1篇袁训来
  • 1篇赵方臣
  • 1篇王丹
  • 1篇王永栋
  • 1篇程金辉
  • 1篇郑少林
  • 1篇陈雷
  • 1篇何承全
  • 1篇周传明
  • 1篇朱茂炎
  • 1篇田宁
  • 1篇唐卿
  • 1篇胡世学

传媒

  • 5篇古生物学报
  • 2篇地层学杂志
  • 2篇Scienc...
  • 1篇科学通报
  • 1篇Acta G...
  • 1篇Geosci...

年份

  • 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南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中无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被引量:7
2011年
报道了贵州江口桃映深水相剖面陡山沱组碳酸盐岩δ13C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其他已报道的数据,分析了华南扬子地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不同沉积环境,包括盆地相、斜坡相、台地相、台地边缘相碳酸盐岩中δ13C变化趋势及绝对值的异同,发现浅水区剖面记录的δ13C漂移次数多于深水区剖面,且不同相区δ13C值也有差异。δ13C值的差异与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的阶段性演化密切相关。基于不同相区的δ13C值变化,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的演化历史可分为3个时期:1)陡山沱组1段盖帽白云岩沉积期华南扬子地区很可能为一个开阔台地,白云岩中δ13C值可能继承于幔源CO2的碳同位素特征,深水区和浅水区碳酸盐中δ13C值无显著差异;2)陡山沱组2段和陡山沱组3段下部沉积时期盆地深水区中δ13C值显著低于浅水区,且深水区δ13C值与陡山沱组1段时期无显著差异,浅水区的δ13C值则显著升高;3)陡山沱组3段上部和陡山沱组4段沉积时期陡山沱盆地中δ13C值均显著下降,且不同沉积环境中的δ13C值差异度降低。盖帽后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阶段性演化主要与不同时期深水区DOC库的逐步氧化有关。
王伟周传明袁训来陈哲关成国
关键词:同位素地层学碳同位素埃迪卡拉纪
山东寒武系馒头组等刺虫化石的发现被引量:8
2010年
等刺虫(Isoxys)是寒武纪海洋中一类分布广泛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中国均有发现,但延续时间并不长,目前已经描述了16个已命名的种以及一些未定种化石。等刺虫在我国扬子地台云南滇东地区、贵州凯里、湖北长阳等地寒武系第二、第三统均有发现。文中报道的等刺虫发现于山东省临沂市刘庄镇馒头组顶部,没有保存软体部分,被命名为一个新种Isoxys shandongensis Wang and Huang sp.nov.。同时,对美国寒武系Spence页岩保存的未定名等刺虫软体部分特征进行修订,并进行形态比较。等刺虫的新发现对探讨这类常见的寒武纪节肢动物的演化、分布和多样性均有一定意义。
王雨楠黄迪颖Lieberman B S
关键词:馒头组寒武系
Occurrence of Sciadopitys-like fossil wood (Coniferales) in the Jurassic of western Liaoning and its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被引量:3
2012年
The genus Sciadopitys, containing a single species (S. verticillata), is the only ex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Family Sciadopityaceae (Coniferales), and is a remarkable living fossil. Although some leafy fossils have been ascribed to Sciadopityaceae, fossil xylem material with a close affinity to this family is very rare, and there have been no fossils found showing both pith and primary xylem structures, which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wood identification. Thus,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use fossil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wood anatomy evolution in the sciadopityaceous plants over geological time. In this note we briefly report on Sciadopitys-like fossil wood found in the Middle Jurassic of western Liaoning, which bears well-preserved Protosciadopityoxylon-type secondary xylem, endarch primary xylem and heterogeneous pith.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fossil specimens of the Sciadopityaceae with such detailed preservation of wood structures. The discovery provides precise anatomical evidence for reconstructing the evolu- tionary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ciadopityaceae, as well as contributing to understanding of the fossil diversity of the Jurassic Yanliao Flora in northern China.
JIANG ZiKunWANG YongDongZHENG ShaoLinZHANG WuTIAN Ning
关键词:演化历史化石木次生木质部木材解剖木材鉴定
非海相白垩纪沟鞭藻生物地层学被引量:5
2012年
现代沟鞭藻可以在淡水中生存,在1995年美国报道了中新世淡水多甲藻类沟鞭藻后,证实了有淡水沟鞭藻化石的存在。白垩纪非海相沟鞭藻最早发现于英格兰南部,之后在澳大利亚西南端以及中国的很多陆相沉积盆地中陆续被报道。本文在了解白垩纪非海相沟鞭藻的组合面貌和它们的地质时代以及地层对比关系的基础上,讨论淡水沟鞭藻的生物地层和古环境意义。中国白垩纪沟鞭藻组合面貌如下:早白垩世时松辽盆地的非海相沟鞭藻组合自下而上为: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Vesperopsis-Balmula组合、登楼库组的Vesperopsis(Vesperopsis)zhaodongensis组合、泉头组三、四段的Quantouendinium dictyophorum-Operculodinium组合、青山口组的Kiokansium-Tetrachacysta tuberculata组合、姚家组二、三段的Dinogymniopsis daqingensis组合、嫩江组一、二段的Cleistosphaeridium-Dinogymniopsis minor组合、嫩江组三、四段的Nenjiangella granulata-Valensiella dictyophora组合、四方台组中的Pediastrum-Aquadulcum组合和明水组中的Tetranguladinium组合。黑龙江省三江盆地的非海相沟鞭藻组合自下而上为:城子河组的Nyktericysta(Nyktericysta)puyangensis-Vesperopsis(Vesperopsis)sanjiangensis组合、Oligosphaeridium-Nyktericysta-Vesperopsis组合、Vesperopsis(Vesperopsis)sanjiangensis组合、Nyktericysta(Nyktericysta)puyangensis-Lecaniella proteiformis组合和Vesperopsi,(Ves-peropsis)jixianensis-Vesperopsis(Vesperopsis)suibinensis组合、穆棱组的Quantouendinium cf.dictyophorum组合。黑龙江省鸡西盆地滴道组有Vesperopsis(Vesperopsis)didaoensis-Lagenorhytis granorugosa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吉林省延吉盆地有铜佛寺组二段的Vesperopsis(Vesperopsis)cf.zhaodongensis-Vesperopsis(Vesperopsis)yanjiensis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和铜佛寺组三段的Filisphaeridium-Sentusidinium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大砬子组中有零星非海相沟鞭藻出现,未能建组合。辽宁省阜新盆地阜新组产Aus
程金辉何承全
关键词:生物地层学非海相沟鞭藻白垩纪
鞘喙蝽总科(半翅目)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英文)
2011年
半翅目鞘喙亚目是一类具有重要演化意义的昆虫。该亚目包括三个科:鞘喙蝽科(Peloridiidae)和卡拉蝽科(Karabasiidae)同属于鞘喙蝽总科;原臭虫科(Progonoci micidae)属于原臭虫总科。鞘喙蝽科是唯一的现生类群,孑遗于南半球。卡拉蝽科化石较丰富,但只发现于中亚、西伯利亚和蒙古中生代地层。本文重新描述广西西湾中侏罗统石梯组的Tegulicicada planaLin,1986,将其归入卡拉蝽科模式属Karabasia,建立一新组合Karabasiaplana(Lin,1986)comb.nov.。这是鞘喙蝽总科在中国的首次报道。该发现将鞘喙蝽总科在中生代的地理分布从暖温带地区(中亚、西伯利亚和蒙古)扩展到华南的亚热带或热带地区。同时,文中也总结了卡拉蝽科的化石记录。
王博Jacek Szwedo张海春林启彬
关键词:半翅目中侏罗世
A New Elateri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Daohugou Biota(Coleoptera:Elateridae:Protagrypninae)被引量:2
2011年
石块 elaterid 的一个新类和种也就是 Clavelater ningchengensis 情报。et sp。nov。从中间的侏罗记 Jiulongshan 形成近的 Daohugou 村庄基于一个标本分到亚科 Protagrypninae, Ningcheng 县,内部蒙古,东北中国被描述并且说明。这个标本显示容易大多数中生代 elaterids 不同于那些的一双大天线。有在在指的 20 个类以内的 36 种类附近的从早侏罗记描述到的 elateroids 中国中新世与在考察的三个类以内的另一三种,但是在三个类以内的至少七种的分类任务被怀疑。甲壳虫从中国报导了的石块 elateriform 的系统的位置被考察,中生代 elateroids 的进化简短讨论了。
DONG Fabing HUANG Diying
关键词:道虎沟生物群叩甲科大型天线新属种
内蒙古中生代锹甲化石(鞘翅目:金龟子总科:锹甲科)(英文)被引量:1
2011年
文中记述内蒙古赤峰地区中生代锹甲化石2新属4新种。道虎沟中侏罗统的Juraesalus atavusgen.et sp.nov.是最古老的金龟总科化石。其余3种,Sinaesalus longipesgen.et sp.nov.,S.curvipesgen.et sp.nov.和S.tenuipesgen.et sp.nov.,皆产自杨树湾子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这是锹甲化石在中国的首次报道,也是斑锹亚科的最古老记录。
Nikolajev G V王博刘煜张海春
关键词:鞘翅目锹甲科化石中生代
辽西侏罗纪金松型木化石的新发现及演化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金松属是松柏类金松科的单种属(Sciadopitys verticillata)和活化石.虽然保存有不少叶部化石记录,但与金松科系统关系密切的木质部化石报道却十分罕见,尤其缺乏对木材鉴定具有重要意义的髓部和初生木质部特征的解剖学证据,因而无法确知金松型植物木材解剖特征的演化关系.辽西地区新发现的中侏罗世金松型松柏类化石木材,标本具有保存完好的原始金松型次生木质部、内始式初生木质部以及异质的髓部.这种木材解剖特征在金松科化石记录中是首次发现,为全面了解该类植物的系统演化历史和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解剖学证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北部侏罗纪燕辽植物群的多样性内容.
蒋子堃王永栋郑少林张武田宁
关键词:松柏类髫髻山组中侏罗世
The brackish-water bivalve Waagenoperna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of the Junggar Basin and its palaeoenvironmental and palaeogeographic significance被引量:1
2013年
略有盐味水的瓣鳃类 WaagenopernaTokuyama, 1959 在四个地区从更低的侏罗记 Badaowan 形成被报导,沿着南部的边缘和 Junggar 盆的西方的边缘。在这块地里记录的 Taphonomic 特征显示它发生在本土或 parautochthonous 集合。Waagenoperna 的个体生态学因此在区域的 palaeoenvironment 上产出信息。到海洋、略有盐味水的背景的 Waagenoperna 的限制建议海水曾经在 Sinemurian 期间到达了这些区域。这份报纸讨论 palaeogeographic 含意并且从西方建议海水的 ingression 到 Junggar 盆的西方、南部的部分。另外,在 Junggar 盆从 Haojiagou 节收集的二 Waagenoperna 种分类地被记录。
Yanhong PanJingeng ShaYaqiong WangXiaolin ZhangXiaogang YaoBo PengXin Rao
关键词:古环境信息八道湾组个体生态学
不同生活方式的物种对快速沉积埋藏事件的反应--来自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中的证据被引量:4
2012年
云南寒武纪澄江生物群是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宝库之一,以精美的软躯体化石保存为典型特征,展示了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多样性面貌,为建立动物谱系演化关系和探讨早期生态结构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材料。文中以澄江生物群中常见的4类不同生活方式的物种(底栖潜穴型以Cricocosmia jinningensis,Mafangscolex sinensis为例;表栖固着型以Heliomedusa orienta为例;表栖运动型以Naraoia spinosa为例;浮游生活型以Stellostomiteseumorphus为例)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化石在事件沉积(远基风暴沉积)泥岩中的保存状态、位置和化石大小等的统计分析,探讨化石保存特征和生物体逃逸行为对化石组合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活方式的物种在沉积物里具有不同的保存特点,如底栖潜穴型蠕虫化石多聚集保存在事件沉积层的下部,向上呈离散式分布;浮游生活型水母状化石保存在事件沉积层上部且在同一水平微层面上平铺密集分布等。这些特征反映了生物体在快速沉积埋藏过程中,由于种间生活方式和种内个体差异而引起生物体逃逸能力的不同,从而体现在化石保存在泥岩中位置和状态的变化。也就是说,生物体在快速埋藏过程中最终保存以及在沉积物中的形态和位置除与沉积物自身特性有关外,还与生物体本身运动反应能力有关。依据沉积事件的强度和软躯体化石在沉积泥岩中的位置、状态和大小关系,推测该研究地区多数底栖生物化石为原地埋藏,并在快速埋藏过程中发生逃逸行为,但并不能做出有效反应和成功逃离,因而其保存下来的化石组合记录了底栖群落的基本特征。那么,是什么因素抑制了澄江生物的逃逸能力、从而使大量的精美软躯体化石保存?是寒武纪生物自身原因(运动能力弱处于演化的初级阶段),还是寒武纪沉积物本身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毒元素),或者是寒武纪基底环境(氧�
赵方臣朱茂炎胡世学
关键词:澄江生物群埋藏学古生态学寒武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