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0YXW01)

作品数:10 被引量:76H指数:4
相关作者:许鑫李霞婷更多>>
相关机构:惠州学院暨南大学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媒体
  • 4篇公共
  • 2篇审视
  • 2篇理性审视
  • 2篇媒介
  • 2篇公共性
  • 2篇传媒
  • 2篇传媒公共性
  • 2篇传媒体制
  • 1篇党性
  • 1篇电视
  • 1篇新媒体
  • 1篇新媒体事件
  • 1篇新闻
  • 1篇新闻改革
  • 1篇学术
  • 1篇学术视野
  • 1篇舆论
  • 1篇中共
  • 1篇频道

机构

  • 7篇惠州学院
  • 3篇暨南大学
  • 1篇江西交通职业...

作者

  • 8篇许鑫
  • 1篇李霞婷

传媒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新闻记者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青年记者
  • 1篇新闻界
  • 1篇惠州学院学报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理性审视网络媒介的公共性——基于新媒体事件的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本文从新媒体事件角度分析网络媒介公共性的实践,发现网络媒介的确更具备公共性潜能,但也不能摆脱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网络媒介的公共性是有限的、局部的、不稳定的,与人们理想中的状态还有很大差距。
许鑫
关键词:新媒体事件网络媒介公共性
理性审视网络非理性言论被引量:5
2012年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非理性言论多持否定态度,并从网络管制视角提出种种应对措施以减少其负面效应。本文认为,对待网络非理性言论不能只重视其消极面,也应从正面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检视其产生根源并加以理性对待,通过国家-社会之间的良性沟通与对话,网络非理性言论终将逐步趋向理性。
许鑫
关键词:网络网络暴力
公共电视的本质、模式及其建构——对重庆卫视“公益频道”实验的反思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从"公共性"的角度界定公共电视的本质,将公共电视的功能区分为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和提供公共话语平台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卫视的"公益频道"实验进行反思,认为其与真正的公共电视其实相去甚远,并结合我国现实的传媒体制,提出了中国模式公共电视建构的"三步走"之路,探讨了公共电视建构的几个关键问题。
许鑫
关键词:公共电视公共性公益频道
谣言应对需要新思维——多维学术视野下的传谣与辟谣被引量:1
2013年
谣言传播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关于谣言应对的一个基本共识是谣言止于公开。不过从近年来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来看,谣言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规律,有的涉事部门虽然在第一时间公开了有关信息,但依然不能阻止谣言传播,而且一旦传播就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可信度。
许鑫
关键词:学术视野公共危机事件传播媒体官方媒体民意表达
当代中国传媒改革与媒介公共性的变迁被引量:2
2013年
传媒改革进程制约媒介公共性的发挥,当代中国传媒的公共性在传媒改革背景下产生,并随着传媒改革的进程而演变,大致经历了从产生、生长到扩展三个阶段,市场、政策、技术和专业理念都是传媒发挥公共性的动力,但由于缺乏体制保障,公共性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非常规实践,体现出局部性和不稳定性特征,当代中国传媒的公共性依然十分有限。
许鑫李霞婷
关键词:传媒改革传媒公共性传媒体制
中共三次新闻改革与传媒公共性的变迁被引量:9
2012年
反思中共三次新闻改革可以发现:1942年改革强调了党性,弱化了公共性,1956年改革试图回归公共性,1978年以后的改革确立了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并在不经意间产生了有限的公共性。随着观念、市场、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传媒公共性在逐步生长,但在传媒体制没有根本突破情况下,传媒公共性依然生存艰难。传媒公共性的充分发挥,最终取决于政治体制和传媒体制改革。
许鑫
关键词:新闻改革传媒公共性党性传媒体制
微博时代的公众参与新模式——以郭美美事件为例被引量:8
2012年
"郭美美事件"形成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微博率先披露—网民围观和"人肉"—民间侦探搜索爆料—知识分子评论和引导—媒体记者调查核实—形成舆论压力—推动问题解决,微博成为公众参与主渠道,微博和论坛、博客协作掘密,但由于有关部门未能介入调查,真相迟迟未能公布,公众参与的效果有限,现阶段公众参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壮大公民社会等方面。
许鑫
关键词:郭美美事件公众参与
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角色差异——郭德刚事件舆论传播解读
2011年
郭德刚事件由公众人物与媒体之间的司法纠纷演变成一场有关公共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大讨论。传统媒体在事件中大都持批评郭德刚的立场,网络舆论则经历了由"倒郭"到"挺郭"的转变,造成传统媒体和网民立场差异的根源是公众对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越位及公权力介入公共讨论的不满,以及网络舆论的"反沉默螺旋"效应。郭德刚事件凸显了权力与公众冲突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角色差异。
许鑫
关键词:舆论角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