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00471)

作品数:9 被引量:75H指数:4
相关作者:郭树忠易成刚郑岩张琳西夏炜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京医院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血管
  • 9篇内皮
  • 8篇血管内皮
  • 6篇细胞
  • 6篇内皮细胞
  • 6篇基因
  • 5篇血管内皮细胞
  • 5篇血管内皮细胞...
  • 5篇血管内皮细胞...
  • 5篇细胞生长
  • 5篇细胞生长因子
  • 5篇内皮细胞生长
  • 5篇内皮细胞生长...
  • 4篇皮瓣
  • 4篇转染
  • 4篇存活
  • 3篇缺血皮瓣
  • 3篇祖细胞
  • 3篇活率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9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佛山市高明区...

作者

  • 9篇易成刚
  • 9篇郭树忠
  • 5篇郑岩
  • 4篇张琳西
  • 4篇夏炜
  • 4篇刘丹
  • 3篇舒茂国
  • 3篇伍锦华
  • 2篇周庆红
  • 2篇潘华
  • 2篇韩岩
  • 1篇张辉
  • 1篇张曦
  • 1篇王文勇
  • 1篇何丽洁
  • 1篇艾卫兵
  • 1篇丁坦
  • 1篇王映梅
  • 1篇刘忠
  • 1篇胡强

传媒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3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提高裸鼠缺血皮瓣存活率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EPC)移植促进早期断蒂的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从而提高皮瓣存活率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中EPCs,免疫组织化学进行鉴定,然后移植于裸鼠随意皮瓣,皮瓣早期断蒂,裸鼠分两组:实验组(EPCs移植)、对照组(M199注射),术后皮瓣4d断蒂。观察皮瓣的存活率、激光多普勒血液监测仪监测血流灌注、CD3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皮瓣毛细血管密度、激光共聚焦检测EPCs在皮瓣内的密度。结果脐血中分离培养的EPCs表达CD34、KDR及CD133,实验组EPCs移植裸鼠皮瓣后,整合到缺血部位新生血管中,与对照组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60.3±2.1)%、(34.2±1.8)%(P<0.05);而且两组毛细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7、11天时二组皮瓣中的EPCs密度分别为(75.2±6.5)个/mm2、(305.4±26.5)个/mm2,而对照组均为0个/mm2(P<0.05)。结论脐血中的EPCs体外培养后移植体内可促进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率。
易成刚郭树忠张琳西伍锦华张曦胡强张旭东周庆红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皮瓣血管新生
血管形成与凋亡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5年
郑岩易成刚郭树忠
关键词:内皮细胞凋亡血管形成内皮细胞增殖程序性死亡个体发育病理过程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促进缺血皮瓣存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1
2005年
目的探讨VEGF165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促进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提高皮瓣存活率。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中EPCs,利用脂质体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基因体外转染EPCs,然后移植于裸鼠随意皮瓣,皮瓣早期断蒂。结果脐血中分离培养的EPCs表达CD34、KDR及CD133,VEGF165基因转染EPCs体外及体内检测均有VEGF165蛋白的表达。转染VEGF165基因的EPCs组和EPCs组移植裸鼠皮瓣后,EPCs整合到缺血部位新生血管中,与对照组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97 2% ±2 8%、60 3% ±2 1%、34 2% ±1 8% (P<0 05 ),而且前二组毛细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 05)。术后第7d时三组皮瓣中的EPCs密度分别为136个/mm2 ±10个/mm2、75个/mm2 ±6个/mm2、0个/mm2 (P<0 05 ); 第11天时EPCs密度分别为305个/mm2 ±26个/mm2、199个/mm2 ±18个/mm2、0个/mm2 (P<0 05)。结论脐血中的EPCs体外培养后移植体内可促进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率,而转染VEGF165基因的EPCs具有更强大的促血管新生的作用。
易成刚郭树忠张琳西刘忠韩岩夏炜舒茂国艾卫兵伍锦华
关键词:VEGF165缺血皮瓣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活率存活
转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缺血皮瓣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同种异体移植促进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从而提高皮瓣存活率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SD大鼠MSCs,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MSCs,免疫荧光方法检测MSCs体外表达VEGF的情况,CM-DiI标记MSCs。SD大鼠随机分3组:A组[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的MSCs移植]、B组(单纯MSCs移植)、C组(DMEM-F12培养基)。每只大鼠背侧皮下按组分别注射细胞悬液和培养基,注射后ELISA法连续检测大鼠血浆VEGF浓度,注射后第4天掀起1个蒂在尾侧的9cm×2cm的随意皮瓣。在术后第14天分别观察皮瓣的存活率、激光多普勒血液监测仪监测血流灌注、CD3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皮瓣毛细血管密度、荧光显微镜检测MSCs在皮瓣内的分布和存活状况。结果转染VEGF165基因的MSCs体外和体内检测均高表达VEGF165蛋白。A、B、C三组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83.1±2.6)%、(66.4±6.1)%、(51.5±7.5)%(P〈0.05);A、B、C三组的毛细血管密度(条/mm^2)分别为:89.2±6.1、57.1±4.7、28.7±2.8(P〈0.05);血流灌注比值A组高于B、C两组,B组高于C组(P〈0.05);转染VEGF165基因的MSCs移植SD大鼠皮瓣后,MSCs存活并参与血管新生。结论转染VEGF基因的大鼠MSCs体外培养后异体移植可促进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率。
郑岩易成刚郭树忠王文勇胡学昱刘丹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基因体外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应用于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MSCs,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MSCs,转染后用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MSCs表达VEGF蛋白的情况,MTT检测MSCs对VEGF质粒转染的敏感性。结果:骨髓中分离得到MSCs,流式细胞检测显示MSCs不表达CD34和CD45,但表达CD90。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浆中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分泌颗粒。VEGF基因转染MSCs后第5天抗VEGF免疫荧光染色约90%的MSCs呈阳性,ELISA检测结果显示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于转染后第5天达到峰值。MTT检测结果显示VEGF质粒转染对MSCs增殖无影响。结论:MSC可作为VEGF基因转染的靶细胞用于基因治疗。
郑岩易成刚郭树忠刘丹黄博夏炜潘华隋继强
关键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
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进游离移植脂肪颗粒组织存活的实验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移植促进游离移植的脂肪颗粒组织的血管新生,提高移植脂肪颗粒组织存活率。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中EPCs,然后与来自人体的脂肪颗粒组织混合移植于裸鼠背部。结果脐血中分离培养的EPCs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DR)及细胞表面标记CD34、CD133,EPCs与脂肪颗粒组织混合移植到裸鼠3个月后,EPCs整合到缺血部位新生血管中,与对照组的脂肪颗粒组织存活率分别为(89.3±6.8)%、(42.2±2.5)%(P〈0.05),而且实验组与对照组脂肪颗粒组织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脂肪颗粒组织周边区的EPCs密度分别为(95.2±10.5)个/mm^2、0个/mm^2(P%O.05)。结论体外培养的脐血EPCs移植体内可促进游离移植的脂肪颗粒组织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率。
易成刚郭树忠张琳西夏炜潘勇贾宁舒茂国伍锦华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脂肪移植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7
2005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促进游离移植的脂肪组织的血管新生,提高移植脂肪组织存活率。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中EPCs,利用脂质体介导VEGF165基因体外转染EPCs,然后与来自人体的脂肪组织混合移植于裸鼠背部,裸鼠随机分为3组:VEGF165基因转染组、EPCs组及M199培养基对照组。结果脐血中分离培养的EPCs表达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CD133;VEGF165基因转染EPCs体外及体内检测均有VEGF165蛋白的表达。VEGF165基因转染组、EPCs组中,EPCs整合到缺血部位新生血管中,与对照组的脂肪组织存活率分别为(96.2±8.6)%、(75.3±6.8)%和(40.2±2.5)%(P<0.05),VEGF165基因转染组与EPCs组脂肪组织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有显著差异(P<0.05),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3组脂肪组织周边区的EPCs密度分别为(196±16)个/mm2、(95±11)个/mm2、0个/mm2(P<0.05)。结论脐血中的EPCs体外培养后移植体内可促进游离移植的脂肪组织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率,而转染VEGF165基因的EPCs具有更强的促血管新生的作用。
易成刚郭树忠张琳西夏炜韩岩舒茂国张辉周庆红
关键词:基因转染存活率祖细胞移植VEGF165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毛细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体外转染小鼠NIH3T3细胞的生物活性
2006年
目的: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成纤维细胞,使其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观察成纤维细胞作为基因转染的靶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PcDNA3.1(-)/VEGF165质粒的扩增、提取、纯化和鉴定后,将培养14d细胞融合约80%的小鼠NIH3T3细胞在24孔板中进行转染,细胞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孔,分别为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不转染质粒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ELISA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外分泌。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小鼠NIH3T3细胞对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的敏感性。结果:①PcDNA3.1(-)/VEGF165质粒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序列正确。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小鼠NIH3T3细胞转染4d后胞浆内可观察到阳性表达产物,对照组呈阴性结果。③ELISA检测结果:小鼠NIH3T3细胞转染14d后,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不转染质粒组3组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分别346±23,0,0ng/L(P<0.05)。④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结果: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不转染质粒组所测的490nm的A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依次为0.96±0.11,0.91±0.10,0.98±0.16,P>0.05)。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对小鼠NIH3T3细胞增殖无影响。结论:小鼠NIH3T3细胞可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的靶细胞,用于基因治疗。
郑岩易成刚丁坦郭树忠胡学煜周志强潘华刘丹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基因疗法
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小鼠NIH3T3细胞移植促进皮瓣早期血运重建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小鼠 NIH3T3细胞移植对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和皮瓣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体外 PcDNA3.1(-)/VEGF_(165)质粒转染小鼠 NIH3T3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 NIH3T3细胞体外表达 VEGF 的情况,CM-DiI 标记小鼠 NIH3T3细胞。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A 组[PcDNA3.1(-)/VEGF_(165)质粒转染的 NIH3T3细胞移植]、B 组(单纯 NIH3T3细胞移植)、C 组(单纯 DMEM 培养基注射)。每只小鼠背侧皮下按组分别注射细胞悬液和培养基,注射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连续检测大鼠血浆 VEGF 浓度,注射后第4天掀起一个蒂在尾侧的4.0cm×1.5 cm 的随意皮瓣。术后第7天分别观察皮瓣的存活率、血流灌注、皮瓣毛细血管密度、NIH3T3细胞在皮瓣内的分布和存活情况。结果转染 VEGF_(165)基因的小鼠 NIH3T3细胞体外和体内检测均高表达 VEGF_(165)蛋白。A 组的皮瓣存活率、毛细血管密度、血流灌注比值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转染 VEGF 基因的小鼠 NIH3T3细胞皮下移植可促进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率。
郑岩易成刚何丽洁王映梅冯少清刘丹郭树忠
关键词:内皮生长因子外科皮瓣细胞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