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SC08B03)
-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 相关作者:王欣石坚张劲松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文化语境中的凯恩斯主义和新批评
- 2011年
- 凯恩斯主义和新批评作为美国30年代至50年代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的两大主导话语,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语境交换和协商的产物。它们都是中产阶级的代言人,其政治目的是稳固社会上层建构,减少社会摩擦,消除不安定情绪,因而两者的话语模式具有相似之处。凯恩斯主义和新批评都从有机统一的宏观角度出发,主张各经济部门的有效协调,或研究文本内的各种冲突对立的相互关系,两种话语交织,生产出一种抽象意义上人的概念,既可以作为经济领域中静态的定量分析,也可以作为文化领域中审美的永恒的载体,因而都服务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得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统一的社会效应。
- 石坚王欣张劲松
-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新批评话语模式
- 雄辩和内省:美国20世纪初南方重农主义的话语模式
- 2010年
- 作为美国南方20世纪初重要的社会话语,南方重农主义旨在建立同北方工业资本主义和新南方教条不同的话语结构,以传统和文化作为价值取向的标准。重农主义的出现是社会语境作用的结果,其话语模式分为"雄辩型"和"内省型":雄辩型为南方农业文明辩护,认为现代社会导致了事实和价值、文化和经济活动的分离;而内省型却暴露了重农主义者内部的矛盾,他们对南方不同的定义以及互相冲突的话语规则。两种话语模式之间的矛盾和关联使重农主义话语最终为现代话语系统所遏制,并将南方生活中南北文化的差异变成历史的距离,简单化为现实同过去的区别。重农主义话语的两种模式开启了南方多元历史叙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王欣
- 关键词:美国文化
- 记忆的政治:从逃逸者到南方重农主义者
- 2009年
- 面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南方的记忆危机,逃逸者和重农主义者之间话语的嬗变凸显了南方记忆的政治。逃逸者选择"遗忘"以消融新南方教条纪念碑式的历史记忆,从而开启了个人记忆的言说空间。"猴子法案"给南方社会带来第二次创伤,逃逸者之后的"醒转"是一种记忆行为的延续。重农主义者形式上重复了祖辈捍卫南方的行为,但在其深层结构却肯定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将南北冲突移置为两种文明的对立。从逃逸者到重农主义者的嬗变并不是戏剧性的突转,而是记忆政治的结果,体现了南方社会新旧语境之间,以及南方人的生活体验和记忆之间的纠结。
- 王欣石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