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7T09)

作品数:10 被引量:63H指数:5
相关作者:石学法王昆山刘焱光伍玉梅邹建军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冰期
  • 2篇东亚季风
  • 2篇叶绿素A
  • 2篇谱分析
  • 2篇重矿物
  • 2篇末次冰期
  • 2篇矿物
  • 2篇火山
  • 2篇季风
  • 2篇海平
  • 2篇海平面
  • 1篇底流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记录
  • 1篇东南
  • 1篇东南部
  • 1篇对马暖流
  • 1篇岩心
  • 1篇早期成岩

机构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釜山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石学法
  • 5篇刘焱光
  • 5篇王昆山
  • 3篇伍玉梅
  • 3篇邹建军
  • 2篇李朝新
  • 2篇徐兆礼
  • 2篇樊伟
  • 2篇崔雪森
  • 1篇蒋辉
  • 1篇李小艳
  • 1篇张伟滨
  • 1篇周为峰
  • 1篇姚政权
  • 1篇姜晓黎
  • 1篇朱志伟
  • 1篇王春娟
  • 1篇葛淑兰
  • 1篇鄢全树
  • 1篇黄玥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日本海的末次盛冰期被引量:2
2009年
日本海末次盛冰期的沉积层几乎都是以交替出现的深色纹层、浅色纹层状和均质沉积物为特征。根据日本海中部和南部两个岩心记录的末次盛冰期的沉积特征和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讨论了低海平面时期东亚季风对日本海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24.2~17.8cal.kaBP,日本海南部纹层沉积的分布均对应了夏季风的相对增强,表明季风降水输入是引起该时期日本海底层水含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夏季风的控制下,低盐富营养的东海沿岸水的强弱变化使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海水温度也在24.2~17.8cal.kaBP期间出现低值并剧烈变化。30~24.2和17.8~15cal.kaBP,受增强的冬季风(夏季风减弱)影响,日本海水体的流通性较强,底层水溶解氧含量相对较高。对23~17.5cal.kaBP日本海的表层海水温度出现异常高值的原因存在很多争论,一般认为是由于季风降雨输入量大于蒸发量、表层水盐度普遍降低、水体出现密度分层、水层间的垂直交换受到限制所致。
刘焱光邹建军李朝新张伟滨石学法Suk Bong-Chool
关键词:海平面东亚季风末次盛冰期
1997—2007年东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分析了1997—2007年由SeaWiFS卫星获得的我国东海ρ(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ρ(叶绿素a)多年平均值在近海明显高于外海,近海往外快速递减,最高值位于长江口大沙滩.东海ρ(叶绿素a)呈明显的年周期性变化,波峰基本出现在3—4月,波谷在7—8月.在近11年间,ρ(叶绿素a)及距平呈下降趋势,最显著的是在东海近海海区.ρ(叶绿素a)及距平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东海北部近海多年的月均值最高〔ρ(叶绿素a)>2.0mg/m3〕,南部近海和台湾海峡次之(0.8~2.0mg/m3),东海北部和南部外海最小〔ρ(叶绿素a)<1.0mg/m3〕.近海主要受到陆地径流带来富营养盐的影响,ρ(叶绿素a)高、变化幅度大、周期短,东海外海及台湾海峡主要受到高温寡营养盐的黑潮及其分支影响,ρ(叶绿素a)低、变化幅度小、周期长.
伍玉梅徐兆礼崔雪森樊伟
关键词:SEAWIFS叶绿素A谱分析
琉球群岛以东海区沉积物重矿物分布及来源被引量:2
2008年
琉球群岛东部海区沉积物中富含大量火山碎屑矿物、岛屿岩石遭受风化蚀变形成的普通角闪石以及水生的铁锰微结核,其重矿物种类、特征、组合分区等与火山作用、沉积环境、地形、物质来源等内外生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本区重矿物的种类、特征及组合分区的研究,初步判断位于研究区北部、菲律宾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而导致的正在活动的的琉球岛弧区为火山碎屑的主要源区,重矿物成分主要为水携成因来源,受同期火山作用控制;少量紫苏辉石来自先期形成的海岭或海底高原(如冲大东海岭、奄美海岭及九州海岭等)上的火山岩系,是经过剥蚀、搬运再沉积的产物;琉球群岛、九州等火山活动产物受海底高地等阻隔而在本区表现为向南或东南影响力逐渐减小;本区地质历史上的及正在进行的岩浆活动主要以基性及中性岩浆为主。此外,流经本区的黑潮对自生铁锰微结核的富集具有重要影响。
王昆山石学法鄢全树方习生蔡善武
关键词:沉积物重矿物火山碎屑火山作用琉球群岛
鄂霍次克海东南部OS03-1岩心重矿物分布特征及物质来源被引量:2
2014年
对鄂霍次克海东南部科学院隆起区OS03-1岩心碎屑重矿物及火山灰层进行了详细分析。岩心重矿物以紫苏辉石、绿帘石和普通角闪石为主,特征矿物为钛磁铁矿和普通辉石,矿物特征表明本岩心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冰筏搬运(陆源)和火山喷发。陆源物质大部分来源于鄂霍次克海西部和北部地区,少量来自堪察加半岛冰川携带沉积物;火山物质则来源于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的火山喷发产物。在岩心中识别出3个火山灰层,各种证据表明火山灰层1与已知的K2火山灰层相同,形成年代为26ka BP;火山灰层3具有明显火山物质与陆源物质混合特征,而火山灰层2则只能通过碎屑矿物的含量特征来判定,外在颜色不明显,已经明显的被陆源物质所稀释。研究表明,碎屑矿物组分参数可以有效地指示物质来源,也是识别火山灰层存在(特别是被陆源物质稀释)的可靠指标。
王昆山石学法吴永华邹建军姜晓黎
关键词:鄂霍次克海重矿物火山灰层
1985—2005年东海海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利用1985—2005年间AVHRR辐射计获取的东海海表温度资料,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1985—2005年间东海海表平均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对东海海温距平(SSTA)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得到其2个主要变化模态,EOF1占总方差变化的34.8%,主要变化周期为3~5a,表示1985—2005年中东海绝大部分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呈现增温现象,近海比外海增温幅度大。EOF2占总方差变化的10.7%,主要变化周期为2a,显示东南与西北海区的温度异常呈反位相变化,近海海温由负异常为主转变为以正异常为主。东海SSTA以1996年5月为温度转折点,1996年5月前SSTA主要表现为负异常,之后以正异常为主,增暖特征明显。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的SSTA变化幅度基本相当,东海北部变化最剧烈,这3个海区均包含约5~7a的变化周期,与ENSO的相当。ENSO对滞后其2a左右的东海3个海区的SSTA变化影响显著,另外东海南部在滞后ENSO的8~9和16~18个月时也存在较强的响应,这主要缘于黑潮在赤道海温异常的北上输送过程中对东海的影响。与沿岸3个气象观测站的长年资料对比,东海北部海域的海温异常与该地区的气温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达到0.92。
伍玉梅徐兆礼樊伟崔雪森
关键词:SOI海表温度EOF谱分析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作业渔场特征被引量:14
2009年
基于2006年1—7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捕获阿根廷滑柔鱼的生产数据及卫星反演的海流、海水表层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等海洋环境资料,综合分析了阿根廷滑柔鱼的作业渔场、产量及环境特点.结果表明:西南大西洋存在2个主要的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南部中心位置在60°30′W、45°30′S,北部中心位置在58°00′W、42°00′S,1—7月,作业渔场由南向北移动;不同月份阿根廷滑柔鱼产量的差异较大,其中,1—4月产量较高,最高产量出现在3月,5月之后,其产量逐渐减少;阿根廷滑柔鱼渔场与福克兰寒流流经路径有关,北部渔场位于福克兰寒流的主流上,平均流速为28~60cm·s-1,南部渔场在寒流的西边界处,且其西部伴有一小尺度反气旋涡,平均流速在5~32cm·s-1;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适宜海洋表层温度在7℃~15℃,最适宜温度约12℃,适宜的海水叶绿素a浓度在0.4~1.5mg·m-3,最适宜浓度在0.9~1.2mg·m-3,且海水叶绿素a浓度与捕捞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伍玉梅杨胜龙沈建华周为峰张晶
关键词:阿根廷滑柔鱼捕捞量叶绿素A
从UB-2孔硅藻记录看末次冰期至早全新世日本海古海洋环境被引量:2
2010年
日本海南部郁陵海盆的UB-2孔沉积物硅藻记录,反映了11000—28000aBP该区古海洋和古气候的变化。对比日本海和格陵兰冰芯(GRIP)δ18O数据,UB-2孔硅藻暖水种比率及淡水—海滨种含量变化清楚地记录了氧同位素3期(MIS3)、末次盛冰期(LGM)、波令—阿勒罗德暖期(B/A)以及新仙女木冷事件(YD)等古气候事件。淡水—海滨种硅藻含量在末次盛冰期阶段明显升高及暖水种数量的显著减少,表明此时日本海为低温、低盐的古海洋环境,这可归因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造成的日本海当时相对封闭的海洋环境。自15200aBP起,Paraliasulcata含量逐渐上升,这可能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古环境变化有关,可以作为对马海峡开启的标志。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变化是该区域古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黄玥刘焱光Khim Boo-Keum蒋辉
关键词:硅藻海平面变化
磁化率各向异性揭示的日本海Ulleung盆地浊流沉积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底流演化被引量:2
2011年
日本海Ulleung海盆南部陆坡岩芯7.31m以上的磁化率椭球体长、中轴正交分布在水平投影面上,短轴近似垂直分布.7.31m以下,磁化率椭球体3个特征轴杂乱分布,此时形状因子也显示异常高值,表明下部沉积物的原始结构已经被破坏.该界线与X射线影像吻合.已有测年结果表明上部7.31m的年龄为48kaBP.48kaBP以来日本海南部沉积物磁各向异性不发育,各向异性度为1~1.08,与磁面理显著相关,与磁线理不相关,说明沉积物磁性矿物颗粒形状或排列方式以扁圆状为主,是典型的原始沉积组构.综合磁性矿物组成、粒度和含量变化特征,确定了至少5个氧化-还原层偶,还原层的磁铁矿有遭受溶解的迹象,但磁学性质保留了绝大部分原始信号.磁化率椭球体的方向和各向异性度在千年尺度气候期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DO1-BA-YD事件发生时短轴明显向不同方向倾斜,指示此时水动力的增强和方向多变;此时正是西太平洋海面急剧上升期和全球冰融水MWP1A事件发生时;其他时段内的长轴或短轴倾斜指示底流方向为NE-SW或NW-SE,而最近4.5kaBP以来短轴向NE方向的倾斜与实测东-北东方向底流一致.磁化率各向异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说明,早期成岩作用对磁信号的影响有限,磁化率椭球体记录了底流方向和强度在末次冰期-冰消期过程中的频繁变化.
葛淑兰石学法刘焱光王昆山邹建军刁靖宇朱志伟王春娟
关键词:磁化率各向异性早期成岩作用
48ka以来日本海Ulleung海盆南部的海洋沉积环境演化被引量:7
2010年
晚第四纪以来伴随底层水含氧量的剧烈变化,浅色和深色沉积层的交替出现是日本海半远洋沉积物的主要特征。沉积特征分析表明,日本海Ulleung海盆南部KCES1孔的沉积物具有四种不同的沉积构造:均质、纹层、纹层状和混杂构造。深色沉积层一般具有纹层和纹层状构造,并且与我国内陆的千年尺度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纹层沉积物也具有千年尺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冰川性海平面变化和东亚夏季风波动应该是Ulleung海盆南部底层水溶解氧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暖期,在东亚夏季风降水相对增强的影响下,低温、低盐的东海沿岸水对日本海表层水体的贡献要大于对马暖流的贡献,日本海水体间的交换减弱,最终造成缺氧的海底沉积环境。在冷期,夏季风强度的减弱(冬季风增强)加快了日本海西北部深层水的生成,Ulleung海盆南部的底层水含氧量高,相应地沉积了具均质构造的浅色沉积物;在末次盛冰期最低海平面时,日本海成为一个封闭的海盆,降雨量高于蒸发量,水体出现分层,底层水处于停滞缺氧状态。自距今17.5 ka(日历年,下同)以来底层水含氧量较高,对马暖流逐渐成为影响日本海海洋沉积环境的主要因素。Ulleung海盆南部底层水的含氧量在YD期间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东海沿岸水的短暂强盛制约了深层水的流通。自距今10.5 ka以来对马暖流强盛,日本海海底处于富氧的沉积环境。
刘焱光石学法SUK Bong-Chool李朝新王昆山李小艳
关键词:沉积环境东亚季风对马暖流
日本海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被引量:12
2010年
日本海末次冰期交替出现的深色层与浅色层可能记录了格陵兰冰芯指示的Dansgarrd-Oeschger旋回冷暖变化。本文对取自日本海南部KCES1岩芯纹层沉积物进行了高分辨率XRF岩芯扫描地球化学测试,运用因子分析来判别沉积物不同组分和来源。结果显示深色纹层中指示陆源碎屑来源元素Al,K和Ti含量较高,而代表生源组分的元素Ca和Sr含量较低;浅色层相反。深浅色纹层元素含量变化指示的陆源碎屑输入波动记录了Dansgarrd-Oeschger旋回信号,与冷期相比,在温暖期钻孔沉积物中较多的陆源碎屑可能是由加强的东海沿岸流带入日本海。末次冰期格陵兰和北大西洋等高纬地区气候变化导致大气环流和/或洋流系统发生改变,从而对东亚季风降水的调控可能是造成KCES1岩芯中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姚政权刘焱光王昆山石学法
关键词:末次冰期地球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