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204)

作品数:3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程旭华闫桐王静刘昕葛黎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叶绿素浓度
  • 1篇多时间尺度
  • 1篇多时间尺度分...
  • 1篇遥感
  • 1篇输运
  • 1篇体积
  • 1篇吕宋
  • 1篇吕宋海峡
  • 1篇海洋遥感
  • 1篇EOF分析
  • 1篇HHT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江苏省海洋环...

作者

  • 2篇王静
  • 2篇程旭华
  • 2篇闫桐
  • 1篇王东晓
  • 1篇齐义泉
  • 1篇葛黎丽
  • 1篇刘昕

传媒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海18°N断面上的体积和热盐输运被引量:10
2012年
以2005—2008年4年中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所获得的水文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采用动力计算方法计算南海18°N断面的经向地转流,并与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走航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进而计算出通过南海18°N断面1000m以浅的各站位以及断面上总的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结果表明,2005—2008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18°N断面上的经向地转流呈相间带状分布,各站位经向地转流流速垂向分布和ADCP观测的大体一致。从卫星高度计获得的海面高度场可知,经向地转流流向的空间变化与海洋中尺度涡旋的活动密切相关。2005—2007年航次期间南海18°N断面上1000m以浅总的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均为南向输运,其3年的平均输运量分别为11.8Sv(1Sv=106m3.s 1)、0.38PW、418.8Gg.s 1;其年际间差别较大,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均为2005年最大,2006年次之,2007年最小。2008年110°—117°E之间1000m以浅总的海水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分别为7.3Sv、0.22PW、259.4Gg.s 1。
葛黎丽程旭华齐义泉王东晓
南海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分析了SeaWiFS传感器获取的近13年的逐月叶绿素浓度资料,得出南海叶绿素浓度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南海叶绿素浓度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4种典型的分布结构,而时间上以季节变化为主:EOF1呈现了南海叶绿素浓度近海高、海盆区低的基本分布特征;EOF2显示出夏季越南沿岸激流形叶绿素浓度高值带的存在,除显著的季节变化外,其时间序列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ENSO事件关系紧密;EOF3体现了南海叶绿素浓度随东北季风加强而升高的现象,其高值区分布于东北-西南向的海盆主轴以北,并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形成一个极大值中心;另外,EOF4反映了叶绿素浓度较短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明显的三涡结构,与南海海面高度的三涡结构有极好的对应关系。
刘昕王静程旭华闫桐
关键词:叶绿素浓度海洋遥感EOF分析
基于HHT的吕宋岛西北海域叶绿素浓度及相关环境物理要素的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而改进的Hilbert-Huang变换(HHT)方法,分析了吕宋岛西北海域从1997年9月至2009年7月近12年的月平均遥感叶绿素浓度观测序列以及相关环境物理要素时间序列,分离出各要素的特征振荡模态(IMFs);在此基础上以叶绿素与相关要素间具有相同或相近频率的IMF对偶之间相位差余弦值的方差为指标,探讨了该海域叶绿素浓度与环境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海区各研究变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振荡特征,叶绿素准年周期模态方差贡献达81%,年际变化中准两年振荡是海区诸要素共同的波动类型,此外叶绿素浓度还具有4年左右周期的振荡。2)除埃克曼抽吸速度在准年周期振荡上与叶绿素浓度显著正相关、Nio3区海表温度在准两年周期上有弱的正相关关系外,其余要素均与叶绿素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呈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HHT是气候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中的一种有力工具。
闫桐王静
关键词:吕宋海峡叶绿素浓度多时间尺度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