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517)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柳大烈林立新胡俊峰袁继龙宋仁刚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烟台市毓璜顶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自体骨
  • 2篇自体骨粉
  • 2篇祖细胞
  • 2篇下颌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祖细胞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粉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干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带蒂
  • 1篇带蒂皮瓣
  • 1篇蒂皮瓣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 1篇因子Α
  • 1篇增殖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烟台市毓璜顶...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柳大烈
  • 3篇林立新
  • 2篇王晋煌
  • 2篇袁继龙
  • 2篇宋仁刚
  • 2篇陈伯华
  • 2篇陈兵
  • 2篇胡俊峰
  • 1篇吴景泉
  • 1篇王竞鹏
  • 1篇张劲
  • 1篇张瑶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钙黏蛋白11和核心结合因子α1双基因修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009年
背景:钙黏蛋白1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可促进细胞的黏附性能。利用核心结合因子α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有望实现多能干细胞的成骨定向分化,并在诱导成骨分化的级联效应中发挥重要的信号作用。目的:拟采用腺病毒为载体,介导钙黏蛋白11、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两基因的表达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学实验,于2008-08在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1例胸椎骨折男性患者,由珠江医院提供,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钙黏蛋白11全长cDNA质粒由日本神户理研Riken分子生物中心Takeichi教授惠赠,全长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质粒由美国Baylor医学院Ducy博士提供,pAdeasy腺病毒系统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遗传所Bert博士馈赠。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PCR技术获得钙黏蛋白11和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分别构建到腺病毒穿梭载体上,然后分别通过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再将两病毒质粒包装获得重组病毒液,最后通过病毒将两基因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Westernblot法检测钙黏蛋白11、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获得携带钙黏蛋白11和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的病毒液,将其感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以Westernblot检测两种基因同时获得高表达。结论:实验成功构建钙黏蛋白11和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腺病毒载体,通过病毒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二者获得高效表达。
柳大烈张劲林立新王晋煌陈兵陈伯华
关键词:核心结合因子Α1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IFN-γ上调MHC-Ⅱ分子表达对KC免疫原性的影响
2010年
目的观察在炎症因子IFN-γ的作用下,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免疫原性的变化情况。方法 KC体外传代培养,按不同的INF-γ浓度分组后作用于传代的KC。将高表达MHC-Ⅱ分子的KC与异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观察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将KC植入异体小鼠皮下,观察免疫排斥迹象。结果在6 000 U/mL IFN-γ的作用下,MHC-Ⅱ+的KC超过90%。高表达MHC-Ⅱ分子的传代KC无明显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植入异体小鼠皮下后也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现象。结论传代后的KC在IFN-γ作用下高表达MHC-Ⅱ分子,表达MHC-Ⅱ分子的KC无明显免疫原性。
宋仁刚宋任强柳大烈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原性
不同浓度TGF-β1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TGF-β1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体外增殖的影响。优化EPCs体外培养条件。方法 冲洗大鼠骨髓腔,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通过fibronectin包被的培养皿差速分选、富集EPCs,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所富集细胞进行CD34,CD133,VEGFR-2表型鉴定。将EPCs在含有10~300pg/ml的不同浓度TGF-β1的M199培养基中传代培养扩增,记录细胞扩增数量,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代次细胞,进行CD34,CD133和VEGFR-2表达检测。结果 快速黏附于fibronectin的细胞群中,CD34,CD133,VEGFR-2阳性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未分选细胞(P〈0.05)。细胞培养至P4,在TGF-β1浓度为10pg/ml的实验组,细胞总体扩增数量以及CD34,CD133,VEGFR-2阳性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浓度TGF-β1的实验组(P〈0.05)。结论 培养基中低浓度的TGF-β1能提高大鼠骨髓EPCs体外扩增数量,而且减慢了EPCs的分化速度。从而使EPCs发挥更高的治疗效率。
宋仁刚宋任强柳大烈张瑶
关键词:TGF-Β1EPC体外增殖
骨髓内皮祖细胞促带蒂皮瓣血管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对皮瓣移植后血管化的影响,探讨提高移植皮瓣存活率的方法。方法将包含双侧腹壁下动脉的带蒂皮瓣内右侧血管保留,建立皮瓣局部缺血的Wistar大鼠动物模型。冲洗大鼠骨髓腔,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通过fibronectin包被的培养皿,差速分离快速黏附细胞;鉴定细胞CD34、CD133及VEGFR-2表型,并将目的细胞注射于移植后皮瓣不同部位。对皮瓣进行大体观察,计算局部毛细血管密度。以皮瓣移植后不做任何处理或仅注射普通培养液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原代EPC快速黏附细胞与体外培养7 d的EPC表达CD34、CD133和VEGFR-2表型,两者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瓣内注射EPC部位的存活面积以及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部位(P<0.05)。结论富集的EPC皮瓣内注射显著提高了移植皮瓣的存活率。
宋仁刚宋任强柳大烈任雨泽林立新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带蒂皮瓣血管化
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Cadherin-11的构建及其在BMSCs内的表达
2009年
目的构建pIRES2EGFP-Cadherin-11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BMSCs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人Cadherin-11 cDNA中扩增出Cadherin-11基因后,以内切酶Xho I和EcoR I进行双酶切,将其插入用相同酶处理的载体pIRES2EGFP;将重组质粒转染BMSCs,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的Cadherin-11基因序列正确,大小为2390bp;Western blot表明,Cadherin-11蛋白在BMSCs中正确表达,大小约88kD。结论Cadherin-11蛋白能在BMSCs中高度表达,可望用于提高BMSCs与支架材料的粘附性。
柳大烈王竞鹏林立新王晋煌陈兵陈伯华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子细胞细胞粘附
应用自体骨粉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寻求一种创伤小、简便易行的下颌骨部分缺损修复的手术方法。方法:建立动物下颌骨缺损模型,将自体骨粉回填缺损处,分别于术后2,4,8及12周各处死5只动物,获取整块下颌骨标本作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组织学评价。结果:自体骨粉再植后经历了骨粉吸收、血管及其周围组织长入、新生骨从缺损断端逐渐向内生长替代移植骨粉的过程,属于典型的“爬行替代;”此过程的发生机制是骨传导,发生基础是血管长入。结论:自体骨粉修复下颌骨愈合可靠,下颌骨缺损应用自体骨粉移植是可行的,方法简便。
吴景泉柳大烈袁继龙胡俊峰
关键词:下颌骨缺损自体骨粉骨传导
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的组织学检测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组织学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观察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12只健康雄性大耳白兔。实验分为两组:一侧为自体骨粉移植组,另一侧为空白对照组,均采用自体左右对照。①缺损模型建立:于双侧下颌骨体部下缘用磨削机器各造成1.0×1.0cm的全层骨缺损。②自体骨粉移植:将所有自体骨粉回填一侧缺损处作为自体骨粉移植组,另一侧缺损旷置作为空白对照组。③分别于术后2,4及8周各处死4只动物,获取整块下颌骨标本作组织学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光镜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只观察自体骨粉移植组标本。结果:12只大耳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两组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自体骨粉移植组术后2周时形成薄层骨痂;4周时为新生的骨小梁,但排列紊乱;8周时骨小梁形成的编织骨已逐渐向板层骨过渡。空白对照组术后8周时骨小梁分布仍稀疏。②自体骨粉移植组标本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术后4周骨基质钙化程度提高,大量成骨细胞位于骨陷窝内。缺损间隙逐渐变窄形成多孔较疏松的新骨组织,新生骨小梁形成,新骨超微结构呈“蜂窝状”。8周时骨小梁钙化程度继续升高,形成的板状骨排列出现一定方向性,新生骨组织由多孔疏松的结构向致密性结构转化,新原骨组织基本上融为一体产生骨性结合,髓腔相通。结论: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成骨可靠,愈合加快,愈合方式以骨传导爬行替代为主,且应用方法简便。
吴景泉刘俊柳大烈袁继龙胡俊峰
关键词:骨移植下颌损伤自体骨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