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008313)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克红赵建如初凤友方银霞雷吉江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碳酸盐
  • 3篇南海北部
  • 3篇冷泉
  • 3篇冷泉碳酸盐岩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烟囱
  • 1篇盐岩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岩
  • 1篇圈层
  • 1篇圈层结构
  • 1篇矿物
  • 1篇层状结构

机构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篇初凤友
  • 3篇赵建如
  • 3篇杨克红
  • 2篇雷吉江
  • 2篇方银霞
  • 1篇韩喜球
  • 1篇葛倩
  • 1篇章伟艳
  • 1篇叶黎明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矿物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对南海北部陆坡具有圈层结构的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囱内外层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内层碳酸盐含量比外层高,内层的碳酸盐矿物也更富含MgCO3,并且矿物颗粒较大,结晶程度较高;外层的铝、硅等陆源碎屑元素比内层含量高。内外层的碳、氧同位素也具有明显差别。对于研究的两个样品,内层的δ13 C分别为-40.80×10-3和-31.27×10-3,δ18 O分别为2.67×10-3和2.00×10-3,而外层的δ13 C分别为-31.26×10-3和-30.99×10-3,δ18 O分别为0.48×10-3和1.85×10-3。结合前人在该区域附近的研究结果认为,烟囱状碳酸盐岩具有内层比外层相对较负δ13C和较为富集δ18 O的特征。1mm间隔取样的δ13C和δ18 O剖面变化与烟囱状碳酸盐岩的圈层结构吻合较好,由外层至内层δ13C的变化范围为-27.50×10-3~-32.05×10-3,δ18 O的变化范围为0.78×10-3~2.34×10-3。外层6mm的δ13 C和δ18 O具有明显的负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96 7。根据上述特征,讨论了渗漏甲烷流体的性质、扩散机制及对沉积环境的影响,推测具有圈层结构的烟囱状碳酸盐岩是由单一渗漏通道形成的,生长顺序有待进一步定年证实。烟囱外部6mm受海水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于恢复南海北部陆坡甲烷渗漏系统、建立冷泉和热泉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意义。
杨克红初凤友赵建如韩喜球叶黎明章伟艳
关键词:圈层结构冷泉南海北部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层状结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08年
通过对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了3种不同的层状结构:结核状碳酸盐岩的微纹层和烟囱状碳酸盐岩平行及垂直烟囱壁的层。不同层的微结构、化学成分、矿物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结核状碳酸盐岩层的各个微纹层在结晶程度、矿物形态、孔隙度等方面不同,但化学成分变化不大;对于烟囱状碳酸盐岩,与烟囱壁平行的内外层之间矿物、成岩程度等不同,垂直烟囱壁的不同层之间碳酸盐矿物含量不同。碳酸盐岩不同的层状结构是其形成时地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信息的反映,对于恢复其形成时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杨克红初凤友赵建如雷吉江葛倩方银霞
关键词:冷泉碳酸盐岩层状结构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矿物微形貌及其意义探讨被引量:10
2009年
主要通过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该区结核状碳酸盐岩具有微孔结构,这些微孔可能是甲烷渗漏的通道,并且结核状碳酸盐岩矿物堆积较为紧密;碳酸盐矿物的微形态呈近菱形、菱形、球状、丝状、短柱状、卵状等形态或集合体,其中球状碳酸盐具有微生物结构,由蠕虫状或丝状矿物组成,其他几种微形貌的碳酸盐矿物由纳米级的微晶颗粒组成。碳酸盐集合体微形貌和微晶颗粒在形态和大小上与甲烷氧化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差别较大,由此推测在其沉淀过程中这两种细菌可能只是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其沉淀作用则与纳米细菌密切相关。在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中还发现了结晶程度不同的碳酸盐矿物连续生长的现象,以及一些未知的蘑菇状和管状矿物。
杨克红初凤友赵建如雷吉江方银霞
关键词:冷泉碳酸盐岩矿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