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0YBRW76)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毛长义田万顷张述林邓广山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旅游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1篇评价模型构建
  • 1篇文化名镇
  • 1篇西江千户苗寨
  • 1篇历史文化名镇
  • 1篇旅游开发
  • 1篇苗寨
  • 1篇模糊层次分析...
  • 1篇模型构建
  • 1篇经济视角
  • 1篇古镇
  • 1篇古镇旅游
  • 1篇赋存
  • 1篇赋存状态
  • 1篇FAHP
  • 1篇层次分析
  • 1篇层次分析法

机构

  • 3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城市管理...

作者

  • 2篇毛长义
  • 1篇邓广山
  • 1篇张述林
  • 1篇田万顷

传媒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村)旅游驱动模式探讨——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被引量:19
2012年
针对古镇旅游资源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探讨古镇旅游如何通过与区域关联要素的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按照古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把古镇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线)带动下的"古镇(村)—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村)—古镇(村)"共生模式,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古镇旅游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它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其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寻求古镇与城市、知名景区、其它古镇之间的联动互促,以谋求借势发展和区域旅游格局的整体优化。
毛长义张述林田万顷
关键词:古镇旅游
基于FAHP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评价模型构建
2013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失传的形势日益严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的量化评价,可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和特征的分析,结合常用的社会调查、定性描述、定量评价等方法,归纳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在遵循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且参考以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符合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以达到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评价模型的目的。
邓广山毛长义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
基于体验经济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体验经济时代下,在旅游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文化体验是越来越多旅游者的诉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稀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体验式的开发能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西江千户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高,有条件进行体验式开发。对西江苗寨进行调查访问后提出相应体验开发建议,以期为西江苗寨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廖远征
关键词:西江千户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