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072)
- 作品数:49 被引量:93H指数:5
- 相关作者:陈望衡陈国雄齐君郝娉婷丁利荣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建筑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道教“仙境”概念的当代价值被引量:1
- 2014年
- 仙境是道教所创立的理想的人生环境,它本是虚无的,应在彼岸世界,但道教将它具体化,并且设置在人间,于是,一些风景优美、生态良好的山林就成为了仙境。仙境,在道教也被理解成寿境,生活在仙境中的人是长寿的。除此以外,仙境也被道教建构成人际关系和谐的和境以及幸福无边的乐境。道教对仙境的这种建构,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 陈望衡
- 关键词:道教仙境环境美学
- 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
- 2014年
- 景观作为环境美的存在形式,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景",二是"观"。在以景观居住为审美边界的视阈中,中国古代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居住形式:一是达官贵人营造的,既拥有自然因素,又享受人世奢华的宅第——园林;二是隐于名山大川、安享自然的隐士居所——世外桃源;三是普通老百姓怀着对自然质朴的追求,对房前屋后美化所形成的住所——民居;四是由心意触发,借助绘画等艺术作品和自然中显现的点点滴滴,从飞花落叶中感悟到大自然"大爱无形,大音稀声"的审美意境,进入"随遇而安"人生境界的高士住宅——意所。这四种居住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是中国古代人生观对居住空间态度的直接写照,对当代中国居住形式的研发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 李映彤
- 关键词:居住空间环境美学
- 孟子环境美学思想初探
- 2014年
- 作为儒家体系的建立者,孟子的思想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而其环境美学思想,更需要人们的探索挖掘。本文从孟子对自然之美、宫室之美的看法入手,认为孟子已经意识到了环境美的存在;进而分析环境美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在客体方面注重保护自然,不过度索取资源,妥善处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保存客体的审美潜能,另一方面还需要在主体方面,以儒家的仁爱提高人的修养,关爱他人,从而保存主体的审美需要。最终,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交汇,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之美。
- 徐骆
- 关键词:环境美学修身
- 罗纳德·赫伯恩环境美学思想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罗纳德·赫伯恩的环境美学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充分认识到传统美学理论对自然美的忽视,并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当代美学中导致自然美被放逐的主要原因。其次,他通过对自然审美特质和如何实现整体性自然审美的考察,从美学内部革新的层面扭转了自德国古典哲学美学以来漠视自然美的局面,实现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复归。第三,他提出了环境审美模式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主观的审美想象与作为客观的科学知识如何结合的问题,并且通过形而上学的想象模式提供了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思路。赫伯恩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以其内在的理论魅力持续不断地推动环境美学学科向纵深发展。
- 陈国雄杭林
- 关键词:环境美学自然审美艺术审美
- 汉武帝时期帝国营建中的环境意识
- 2016年
- 汉武帝时期在汉代环境营造中有着独特的冲创力量,以致前朝传承下来及当权者自身所认可的思想范式不能框定住帝国这种生长期所滋生的活力,即使表现思想观念较为缓慢的环境建造也不时体现出这种态势。具体表现为:第一,重建明堂,实施系列的儒家礼制,凝聚雄厚的帝国力量;第二,开疆拓土,主要的伸展点是在帝国的西北部;第三,寻求仙境,地理空间的延伸处则是在帝国的东北部,后逐渐演变为精神世界的需求;第四,建造仙宫,与寻求仙境相关,由地理平面伸展式的求仙维度转变为直接从地面向天空诉求的立体式氛围营建。
- 张文涛
- 关键词:汉武帝环境意识环境美学
- 《长物志》与晚明园林营造中的环境意识
- 2016年
- 文震亨的《长物志》是晚明一部重要的园林论著,最能代表当时文人精英对于园林营造的认识,因此《长物志》中体现的环境意识在晚明颇具代表性。《长物志》对于园林宜居生活的重视表明,园林生活应该追求人与环境之间的"宜"与"适",这已是晚明文人环境意识中的一种共识。《长物志》中雅、俗对立的营造思维,体现了作为文化象征的园林环境,是文人藉此展示自身审美裁决力的空间,它不仅能够展示园林主人的个性才情,而且能够通过其文化实践维系文人间的身份认同。《长物志》"如画"的造园观表明,晚明传统拟象造园风格向画意造园风格的过渡,体现了真实的部分自然山水取代以缩微模拟为主的假山水,成为园林营造的首要原则;同时也体现了晚明造园家在园林营造过程中面对自然和艺术的矛盾时的艰难选择。
- 聂春华
- 关键词:园林营造环境意识
- 论《园冶》的准生态文化体系
- 2016年
- 《园冶》是明代计成所撰的关于造园的理论著作,从相地选址到某些建筑部件的建设都有详细的描述。它以自然为本,将科学、宗教、道德、审美等诸多元素融入园林,从而使得园林成为人理想的生活环境,成为人的又一体,完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统一不仅是生命意义上的统一,而且是生态意义上的统一。基于《园冶》缺乏现代意义的生态学观念,我们只能说它具备准生态文化意味的体系。尽管如此,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园林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刘亚平
- 关键词:园林美学生态文化环境美学
- 一种诗话的环境美学——以孟浩然山水诗为例被引量:3
- 2016年
- 对山水诗所涉自然美的性质与意义,美学界一直存在分歧,显示了哲学与艺术学的冲突。但是,以孟浩然为代表,山水诗表现为哲学与艺术合为一体的独特话语方式,兼具理论品质和人居理想。首先,在叙事观念上,根据"言-象-意"结构系统理论,山水诗就是一种哲理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用现代学科分工眼光把山水诗当作哲学之外的单纯的文艺作品,再借助所谓的哲学去解读其中的思想内涵。其次,在叙事方式上,以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没有简单地突显心灵化的山水世界,而是注重描绘现实的山水环境,善于通过环境意象叙事尤其是山水意象叙事来表达对人类与自然世界本质的认识,淡化了理论思辨与感性审美的冲突,兼容了思辨逻辑与审美逻辑。再者,在叙事主题上,以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传递了浓厚的日常生活气息,体现了热爱故土、穿行城乡的山水人居意识,展示了独特的乡土情结、自然趣味、人生境界,堪称知性的山水人居经验系统。
- 雷礼锡
- 关键词:山水诗
- 未来农业应使人类更幸福——生态文明与农业审美被引量:1
- 2014年
-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模仿自然的活动,准确地说是代自然司职。农业的一般审美性质,是培育自然物生命的活动,是人跟自然的对话。工业社会的农业生产运用机器,虽然取得了很高的农业产量,但是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后工业社会的农业生产,凸显了农业的生态价值。后工业社会的审美是生态审美,整合了高科技的文明性与农村本已具备的自然性、生态性,使得农业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更切合人性,更具有审美的魅力。可以肯定地说,未来的农业应使人类更幸福。
- 陈望衡
- 关键词:农业审美生态平衡生态美学
- 老子的环境美学思想
- 2018年
-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老子作为中国环境观的创始人,其环境美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一是环境观方面,阐释了以'道法自然'为哲学基础的客体自然环境;二是主张人应效法天地,追求自然而然的存在,以便统一于天地;三是生活观方面,倡导'见素抱朴'的生活方式;四是对于人类理想生活环境的构想,描绘出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为生活方式、以和谐为特点的理想国。
- 陈望衡
- 关键词:老子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