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418)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丁义涛施晓雷吴亚夫张炜炜江春平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衰竭
  • 4篇急性肝
  • 3篇术后
  • 3篇细胞
  • 3篇急性肝衰
  • 3篇急性肝衰竭
  • 3篇功能衰竭
  • 3篇肝功
  • 3篇肝功能
  • 3篇肝功能衰竭
  • 3篇肝衰
  • 3篇肝衰竭
  • 3篇肝移植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营养支持
  • 2篇中性粒细胞
  • 2篇粒细胞
  • 2篇肝移植术
  • 2篇肝移植术后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鼓楼医院

作者

  • 6篇施晓雷
  • 6篇丁义涛
  • 3篇张炜炜
  • 3篇吴亚夫
  • 2篇任昊桢
  • 2篇江春平
  • 2篇马虎成
  • 2篇赵鑫
  • 2篇张志恒
  • 1篇李俊生
  • 1篇韩冰
  • 1篇袁献温
  • 1篇汤宁
  • 1篇王帅

传媒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结构脂肪乳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疗效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 探讨结构脂肪乳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营养状况、炎性反应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肝切除术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患者术后1∽7d行等氮等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其中对照组应用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试验组应用结构脂肪乳.在肝切除术前及术后5、7d抽取血液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营养学指标、炎性反应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以及分析患者术后预后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各指标趋势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80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血清ALT、AST、前白蛋白、胆碱酯酶、C反应蛋白、IgG、IgM、IgA、CD3 +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CD4 +/CD8+于术前及术后5、7d在一定趋势内变化,对照组患者由术前水平逐渐变化至术后7d水平分别为:(36±10)U/L∽(83±33)U/L、(37±13)U/L∽(63±42)U/L、(233±42) mg/L∽(208±37) mg/L、(154±32) U/L∽(145±26) U/L、(8.1±1.6) mg/L∽(30.3±8.6) mg/L、(14±5)g/L∽(12±3)g/L、(3.2±1.3) g/L∽(2.8±1.6) g/L、(2.1±1.3)g/L∽(2.0±1.2) g/L、55.6%±6.8%∽46.2%±3.9%、37.5%±2.0%∽33.4%±3.1%、25.9%±2.9%∽27.9%±3.0%、1.5±0.5∽1.2±0.4;试验组分别为(36±12)U/L∽(43±30) U/L、(36±14)U/L∽(40±33) U/L、(231±45) mg/L∽(255±44) mg/L、(149±25) U/L∽(153±27) U/L、(7.6±1.8)mg/L∽(21.7±11.2)mg/L、(13±5)g/L�
施晓雷王帅吴亚夫汤宁张炜炜丁义涛
关键词:肝肿瘤营养支持治疗结构脂肪乳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D—GalN)诱导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索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机制关联。方法将39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7=8,腹腔注射等渗盐水)、模型组n=10,腹腔注射D—GaIN)、溶剂组n=9,腹腔注射D-GalN后2h尾静脉注射等渗盐水)及治疗组(n=12,腹腔注射D—GaIN后2h尾静脉注射MSCs)。建立D-GaIN诱导急性肝衰竭模型后24h处死大鼠,分别收集血液及肝脏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血液分析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及比率,免疫荧光检测肝脏中性粒细胞标志物Ly6g表达水平,髓过氧化物酶(MPO)试剂盒检测肝脏MPO活性,RT—PCR检测肝脏组织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1β、干扰素Y、白细胞介素10、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趋化因子配体2的mRNA水平;另将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连续7d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率。两两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经Levene方差齐性检验,当JD〈0.05时,采用校正f检验);大鼠生存分析采用两两比较的Logrank检验。结果D-GaI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SD大鼠24h后反映肝功能的生物化学指标显著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884.1±541.0)U/L与(45.4±11.0)U/L,P〈0.0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634.9±755.9)U/L与(143.9±23.7)U/L,P〈0.001;总胆红素:(44.4±8.4)μmmol/L与(0.9±0.2)ummol/L,P〈0.0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与比率大幅上升[数量:(4.7±1.1)×10^9与(1.4±0.4)×10^9,P〈0.001;比率:44.9%±8.0%与18.3%±4.4%,P〈0.001);肝脏组织中性粒细胞大量聚集,MPO活性[(4.72±1.09)U/g与(1.13±0.24)U/g,P〈0.001]、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均明显增多。MSCs移植�
赵鑫施晓雷张志恒马虎成袁献温丁义涛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间充质干细胞中性粒细胞
抗中性粒细胞血清对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作用
2016年
目的研究D-氨基半乳糖(D-Gal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中性粒细胞的改变,探讨以中性粒细胞为靶点的干预手段对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构建D-GalN诱导的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造模后大鼠肝功能、炎性因子(TNF-α、IL-1β)及外周血与肝脏中性粒细胞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为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治疗作用,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肝衰组及治疗组(造模前24h尾静脉注射抗中性粒细胞血清)。生化及血液分析仪检测肝脏生化指标(ALT、AST、TBIL、BA)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比率;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分别检测肝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肝细胞凋亡水平;RT-PCR检测肝脏组织炎性因子mRNA水平。结果 D-GalN诱导SD大鼠急性肝衰竭后6h血清ALT、AST、TBIL及BA较造模前显著升高(P<0.05);肝脏组织中TNF-α、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在造模后6h达到峰值(P<0.001),24h仍明显高于造模前水平(P<0.0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比率在造模后12h显著增多(P<0.001),并至少持续至24h(P<0.001)。造模前24h尾静脉注射抗中性粒细胞血清后,大鼠外周血及肝脏中性粒细胞数量在造模后24h较肝衰组明显降低(P<0.001);同时,血清ALT、AST、TBIL及BA较肝衰组显著下降(P<0.05),肝脏组织凋亡细胞显著减少,肝脏TNF-α、IL-1β表达水平也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结论D-Gal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可出现外周血及肝脏中性粒细胞聚集,抗中性粒细胞血清可有效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及肝脏免疫微环境。
赵鑫施晓雷马虎成丁义涛
关键词: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衰竭中性粒细胞免疫微环境
血红素加氧酶-1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HMGB1及炎症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索血晶素(hemin)诱导血红素加氧酶-1(HO-1)过表达对急性肝衰竭(急性肝衰)大鼠肝脏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6只SD大鼠按给药方法不同分成4组,即对照组、急性肝衰、hemin(HO-1诱导剂)组、锌原卟啉(znpp,HO-1抑制剂)组,每组24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急性肝衰组腹腔注射D-Gal 0.8 g·kg^(-1)及LPS 20μg·kg^(-1)制作肝衰竭模型;hemin、znpp组腹腔分别注射hemin 40μmol·kg^(-1)或znpp 50μmol·kg^(-1),12 h后给予D-Gal和LPS,方法同急性肝衰组。检测各组大鼠诱导后24、72 h肝脏功能变化,比较4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HO-1、HMGB1水平,ELISA检测TNF-α及IL-1β浓度;检测HO-1活性。结果:采用D-Gal和LPS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肝衰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IL1β、TNF-α浓度及HMGB1水平均升高(P<0.05),肝脏组织损伤严重。与急性肝衰组比较:hemin组HO-1水平及活性上调,ALT、AST、IL1β、TNF-α浓度(P<0.05)及HMGB1水平显著降低,肝脏组织损伤缓解;而znpp组HO-1水平及活性降低,ALT、AST、IL1β、TNF-α浓度(P<0.05)及HMGB1水平升高,肝脏组织损伤加重。结论:在急性肝衰竭中HMGB1明显增加,HO-1的过表达可以缓解急性肝衰竭肝脏损伤,其机制与抑制HMGB1、IL1β、TNF-α的表达有关。
张志恒李俊生施晓雷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急性肝衰竭血红素加氧酶-1炎症
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在肝功能衰竭病人肝移植术后的应用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对肝功能衰竭病人肝移植术后营养状况、肝功能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肝功能衰竭行肝移植术后早期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病人3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试验组病人术后行PN支持,待肠道通气后停止PN,改为正常饮食基础上增加EN支持;对照组病人术后行PN支持,待肠道通气后仅正常饮食。通过检测营养状态指标、肝功能和炎性指标,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试验组病人术后14 d的体重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的恢复、前清蛋白水平的提高和C-反应蛋白下降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功能衰竭病人行肝移植术后PN联合EN支持,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降低炎性反应、促进肝细胞修复。
施晓雷任昊桢吴亚夫江春平张炜炜丁义涛
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肝移植营养支持
细胞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2014年
肝移植作为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和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肝移植术后的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一直是术后肝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就常见的细胞移植对移植肝功能的修复和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作一综述.
郑圣斌施晓雷丁义涛
关键词:移植免疫耐受终末期肝病细胞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
新型生物人工肝在临床肝移植前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新型生物人工肝(BAL)在肝移植前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分成2组:(1)BAL联合肝移植组(10例)在肝移植前24h先接受BAL治疗,治疗时间为4h;(2)单纯肝移植组(12例)仅接受肝移植。于BAL治疗前、后以及肝移植后抽取患者外周血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判定BAL的治疗效果。检测患者血浆及反应器中IgG、IgM及补体溶血活性(CH50)的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DNA、猪特异性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及逆转录酶的活性等,以评估BAL治疗的免疫学和病毒学安全性。记录两组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手术出血量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移植前BAL联合肝移植组患者接受BAL治疗后感觉良好,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有所缓解,肝性脑病减轻,肝功能、血清氨、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生不良反应,无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感染,以及血浆IgG、IgM和CH50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均成功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中无死亡。两组的手术时间和冷缺血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L联合肝移植组患者在肝移植后各个时间点转氨酶、胆红素、血清氨、凝血酶原时间和白细胞等指标较单纯肝移植组均有所改善(P〈0.01或P%0.05)。结论新型BAL能更好地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术前状态,为肝移植赢得手术时机。
施晓雷韩冰任昊桢吴亚夫江春平张炜炜丁义涛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生物人工肝肝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