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Y0401)

作品数:35 被引量:162H指数:8
相关作者:刘士林杨剑龙彭善民詹丹朱逸宁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化科学
  • 8篇文学
  • 7篇经济管理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15篇都市
  • 11篇城市
  • 8篇文化
  • 6篇都市文化
  • 5篇都市化
  • 3篇都市化进程
  • 3篇文学
  • 3篇伦理
  • 3篇城市化
  • 2篇都市风情
  • 2篇都市文化研究
  • 2篇新农村
  • 2篇新农村建设
  • 2篇艺术
  • 2篇人文
  • 2篇社会
  • 2篇诗性
  • 2篇诗性文化
  • 2篇农村
  • 2篇江南城市

机构

  • 34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2篇刘士林
  • 4篇杨剑龙
  • 3篇彭善民
  • 2篇朱逸宁
  • 2篇詹丹
  • 1篇孙逊
  • 1篇李正爱
  • 1篇沈黎
  • 1篇宋莉华
  • 1篇查清华
  • 1篇王传习
  • 1篇张宇莲
  • 1篇张瑞
  • 1篇李丹
  • 1篇贾明
  • 1篇赵鹏
  • 1篇曹茶香
  • 1篇洪庆明
  • 1篇马志勇
  • 1篇严明

传媒

  • 10篇上海师范大学...
  • 6篇河南大学学报...
  • 5篇洛阳师范学院...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上海经济研究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学会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化产业...

年份

  • 12篇2008
  • 22篇2007
  • 1篇2006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宗教争论与18世纪法国的政治转变被引量:7
2008年
起源于17世纪的宗教争论,进入18世纪后,发展成以王权和教会为一方、以詹森派和巴黎高等法院为另一方的大规模政治争论。持续半个世纪的激烈论争,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教会,导致耶稣会被赶出了法国,而且为了与具有天然优势的王权对抗,巴黎高等法院诉诸公众舆论的支持,从而打破了法国绝对主义王权封闭的政治运作原则,开辟了"争论的政治"的局面,使立基于市民社会里的公众舆论取代传统的王权权威,成为法国政治中新的裁判权力。更为重要的是,舆论争夺中意识形态话语的构建和传播,促进了旧制度末年法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总体转变,为1789年的来临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氛围和意识形态基础。
洪庆明
关键词:公共领域意识形态话语
增加河流伦理研究的学理内涵被引量:1
2008年
河流伦理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交叉性人文学科。河流伦理研究要深入下去,必须要强化研究者的伦理学基础。一旦诗性智慧的理念得到确立,如"黄河有没有生命"、"河流伦理能否成立"等就会成为无需讨论的自明性公理。河流伦理研究的哲学基础在于马克思讲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提出"增加河流伦理研究的学理内涵"问题,使这门新学科的建设获得一个坚实的理性基础,对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刘士林
关键词:河流伦理学
城市娱乐和《金瓶梅》中的元宵节庆被引量:8
2008年
元宵节庆的娱乐活动在小说《金瓶梅》中有相当多的篇幅。通过描写主要人物在城里的观灯等一系列娱乐活动,揭示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他们的个性,并以花灯的脆弱和节庆的短暂,暗示了人物和家庭的命运。
詹丹张瑞
关键词:娱乐活动《金瓶梅》灯会命运
都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群”发展被引量:6
2007年
"新农村"与"城市群"是"十一五"规划中的两个关键词,也是都市化进程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面对"城市群"与"新农村",我们既要看到两者的矛盾,也要看到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由于都市化进程在加剧农村与城市在人口迁移、资源分配、文化消费等固有矛盾的同时,也为它们在更高的历史平面上综合解决城乡之间的紧张与危机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与先进的实践框架。因此如何处理好"新农村"与"城市群"的关系,认真地研究两者的内在关系原理与外在实践框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刘士林
关键词:新农村城市群都市化进程
20世纪前半期上海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民间组织作为被引量:4
2007年
20世纪前半期上海一批倡导公共卫生的民间组织在公共卫生宣传和时疫救治中发挥了相当作用。不仅推动了政府卫生管理的改良,激发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增进了都市的健康,而且民间组织的自愿性、主动性发挥出政府强制政策所难以企及的优势。但其存在的经费不足和组织不稳定等缺陷限制了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彭善民
关键词:公共卫生民间组织
城市、童话与戴臻的创作
2007年
现代城市与小说兴起的关系曾受到学术界广泛讨论,但城市与儿童文学特别是童话的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忽视。其实,不论是在国外经典童话还是国内当代童话作家的创作中,这种联系清晰可辨。现代城市不但催生了许多童话创作,也是童话发展的一种远景,现代化进程,城市与乡村的复杂关系,同样在童话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当代童话作家戴臻的创作,是其中的个案。
詹丹
关键词:城市童话儿童文学文学创作
2007中国都市文化发展的经验与阐释
2008年
理查德·李翰指出:"近三百年来,城市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命运--它也与我们个人和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在都市化进程中,一方面是大都市集聚的人口与财富直接刺激了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升级,使之发生了在古代或当代中小城市环境中不可能出现的发展与繁荣的景观,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文化功能又不断地扩展到城市生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各方面,在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人气、创造人文氛围。
刘士林
关键词:都市文化都市化进程人文氛围传统文化资源运河文化世界遗产名录
江南审美文化的现代性价值被引量:5
2007年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刘士林
关键词:诗性文化
南唐词人与江南都市文化的审美气质
2007年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朱逸宁
关键词:审美意识精神气质都市文化政治家伦理
“柳词”与北宋南北都市风情被引量:1
2007年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曹茶香
关键词:北宋风情都市民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